企业文化助力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31 09:20:09

企业文化助力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社会和劳动者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适应性不仅指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适应岗位需求,也指其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等要符合职业岗位需求,认同企业的理念、遵守企业的制度、恪守企业的职业道德。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等[1]。它与校园文化一样具有启迪智力、养成道德、发展个性的育人功能。因此,职业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除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外,也应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天然联系,探讨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助力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助力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独有特性。在融合与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输入职业院校的不仅是技术、设备、人力资源,也包括企业文化。每一家企业都力图用自己的企业文化干预人才培养,在学生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迹。这种干预的结果是“既可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能够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是企业与学校双赢行为”[2]。事实上,企业文化干预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企业和社会是最终的受益者。

(一)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各级各类中学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中学及中学以前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学校集中教育,出于安全等多种因素考虑,基本上是实行封闭管理。这就造成学生求学从家门到校门,升学从校门到校门,除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对社会了解甚少。职业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不同于学校的文化观念、精神特质、行为规范、历史传统等,无疑为其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大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为最终成为“社会人”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对接企业,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面临着如何学以致用和适应企业管理环境两大问题[3]。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后者,则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教育。一是通过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格等企业文化元素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规范;二是通过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行为要求的宣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三是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崇尚竞争的精神品质,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真正对接。

(三)启发心智,促进共同价值观念形成尽管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尽相同,但对负责任的企业而言,其文化内核一定和社会紧密相连,符合法律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的同时,感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克服自身在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不明确,“知”“行”时有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企业的市场竞争文化、诚信文化、和谐文化、团队协作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全社会都应当倡导、奉行的文化元素,形成相应的意识,最终形成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引领发展,帮助形成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核,在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同时,也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职业院校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明确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正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根据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范式及其实施要点

近10年来,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助力作用,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系统地分析研究,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助力作用的发挥。总结各职业院校的一些探索经验,我们发现,根据企业文化干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大体可以总结出四种范式。

(一)文化融合式这里所说的文化融合,主要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尽管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不同团体,有着显性的区别,但二者都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分组成,都以人作为关注对象,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终极目标[4]。这就决定他们之间必有相同的元素、相通的要求甚或是相同的表现载体。所谓的文化融合,就是要找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同部分进行融合,提炼出共同内质,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品质和行为规范。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1.内容选择普适化。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内容都适合于与校园文化融合育人。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公益教育,是为全社会而不是只为某一特定企业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要讲究普适性。因此,实施融合教育的企业文化内容应由校企专家共同商讨,选择那些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强化,有利于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的内容进行融合。2.表现形式校园化。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的关键是要根据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规律对选定的内容进行融合、提炼,用校园化的表现形式改造成适合于学生认知、习得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3.传播途径多样化。好的文化产品同样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才能起作用。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多样的化手段进行传播。一是载体多样化,可通过宣传口号、名人名言,创业故事、标志性建筑(设施)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二是手段多样化,借助现代传播技术,通过悬挂标志物、制作MTV、开展专题研讨、评选校园文化之星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二)目标渗透式所谓目标渗透式是指根据学生就业和职业成长的需要,选择适合于学校教育的企业文化容,转化为素质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渗透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目标渗透式是一种渐进式的文化教育模式,涉及到的人员多、时间长,要保证其实施质量,系统化是关键,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系统设计。首先,要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元素转化为素质教育目标,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规范性教学文件中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要将目标的实现分解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教环节。2.做好全员动员。文化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要过教研活动做好动员、落实具体任务和要求。3.做好专项考核。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永远是不可忽视的指挥棒。要确保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就应定时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并将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关联,提高师生对企业文化教育的关注度。

(三)订单对接式订单培养是职业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一般由校企共同选定学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由于订单教育面向特定的企业和特定的岗位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除强化企业对应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外,更重视企业文化的对接教育,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对岗性。在订单培养阶段,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视作员工,喜欢采用单科独进的方式集中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灌输和制度宣讲。这样做看似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成效,但持续性不强,效果不佳。事实上,订单培养阶段的企业文化教育同样要新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做到三个结合。1.知识性与养成性结合。在对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知识进行集中宣讲,让学生对其有系统认识的同时,应注意将重要的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行为规范融入具体的岗位能力训练项目,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动作,指导学生操作,逐步将抽象的文化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2.普适性与对岗性结合。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职业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更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虽然是订单教育,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固然要重视特定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特定岗位的素质培养,也要注意进行普适性文化教育,培养健全的社会人。3.系统性与重点性结合。成熟企业的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丰厚,有些甚或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难以短时间内为学生全部吸收。因此,我们在系统介绍的同时要根据人的认知规律,选择那些关键的、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容进行强化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境强化式本范式是指在顶岗实习阶段,在职前或职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强化教育的一种模式。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和专业教育的训练,已对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现场学习、情境真实的便利,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企业文化教育活动。1.利用好企业条件。一是要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管理、生产和生活现场,利用企业特有的物质、制度、文化标志物等条件开展实境教育;二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企业文化教育教师,现身说法;三要注意挖掘企业丰富的文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实用性。2.把握好学习重点。要根据学生顶岗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好学习重点。把对企业理念的认同感、对企业制度的熟知度、对企业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等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爱企业、守纪律、重安全、尚规范,确保学生扎得下、干得好、留得住。3.落实好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查,也是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一种检验。这一阶段,我们在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企业文化教育方面要重点落实好查缺和纠偏两个环节。就是要通过观察、交谈、考核等方法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补习、强化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细节,发现不规范之处,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不同范式的适用性及其结合模式

上述范式的探讨,只是对众多职业院校借助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每一种范式的实施都有其依赖的条件,条件成熟则实施效果好,反之则可能收效甚微。每种范式也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助力作用,必须分析每种范式的适用对象,通过不同范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一)不同范式的适用性这里所说的适用性,指每种范式所适用的企业文化教育内容、教育阶段、教育环境和传播手段等。由上文可知,四种范式的分类是由企业文化干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决定的,其适用性亦然。以文化融合式为例,他适用于校企普适性文化元素,适合于对未进入校外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需依赖于校内环境与校园文化融合,借助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传播手段才能进行。

(二)不同范式的结合模式文化育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因素、多种力量长其作用。要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将企业文化入心、入脑,化行,内化为职业素质,需要不同范式的有机结合,干预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不同范式的适用性,通常可采用两种结合模式。1.融合+渗透+订单培养。对于按受订单培养的学生,应加强普适性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力度,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精神;通过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企业文化渗透强化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再在订单教育阶段强化特定企业的文化内容,做到普适性企业文化教育与特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2.融合+渗透+实境强化。对大多数没有接受订单培养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除做好企业文化融合与渗透式教育外,要重点发挥好实境强化阶段的企业文化育人功能,补上特定企业文化知识缺失的不足,增强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就业。

作者:胡亚学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处

上一篇:企业未来工商管理论文 下一篇:传媒时代创新大学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