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老城区传统空间布局及其现代启示

时间:2022-07-31 08:02:29

洛宁县老城区传统空间布局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通过对洛宁老城古代城池形态的分析,探索其传统空间布局的基本方法,在细致研究老城区传统空间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思考,得出传统布局理论研究内容的不足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洛宁老城保护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洛宁老城;传统空间布局;老城保护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old flashed form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basic methods of traditional space layout, on a careful study of the old traditional space components of the basis, combining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situation thinking,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ditional theory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ayout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method,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and the old flashed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the old flashed; The traditional space layout; City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历史沿革

洛宁县地处河南省西部,古称崤地,东邻宜阳,西界卢氏、灵宝,南接嵩县、栾川,北连渑池、陕县。三面环山,层峦叠嶂,熊耳山横亘于南,崤山雄踞西北,地势西高东低。洛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多条涧溪南北纵横。乃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区域,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洛书”即源于此。

洛宁老城居于县境东部川区地带,北依凤翼山,南临洛河水,与王范回族镇东西相望。秦时建制,历经魏晋南北朝,几经更名。唐朝时期,因居于洛阳与西安之间,做为东西二京的通衙,更名永宁,取长治久安之意,同时隶属于永固城管辖。民国2年(1913年)更名洛宁县,沿用至今。

洛宁老城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因其背山面水,地势条件特殊,在唐朝时期又居于要道,传统空间形态与布局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普遍意义和代表性。

2 古代城池形态

洛宁古城池建于前秦建元年间(约公元370年),秦王苻坚所建。苻坚字永固,故名永固城。城池形态较为规整,呈方方整整的矩形,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全城围墙周长四里零一百七十步,高2.5丈;女儿墙宽一丈,高七尺;城壕深一丈,宽三丈。城池四角设有炮台,三座城门上筑有炮楼。城内大街东西走向,宽5米,沿街商店毗邻,皆为后铺前廊式建筑。城池的北部多为公共设施,南部多为居民住宅,功能分区较为明确。历代建筑东起依次为万安王府、魁星楼、洛西书院、祖师阁、关帝庙、布政司、察院、县属、佟高二公祠、文庙、乡绅祠、名宦祠、明伦堂、节孝祠、城隍庙、关岳庙等。

3 老城区传统空间布局

洛宁县老城与新城分开建设,促使老城传统空间格局基本得以保存,但由于县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原有道路被扩宽,导致大量历史建筑被拆毁。现存的历史遗迹包括城隍庙、关帝庙、洛西书院、文庙、魁星楼等,布局相对集中。

老城区街道格局保留了原有的东西走向,凤翼路、兴宁路、洛浦路三条大街横贯东西;南街分为东南和西南两段,仍为土路。区内老街主要有东关一路、东关二路、礼仁巷、义和巷、金龙巷、文明街、东胜巷、中胜巷、西胜巷和新胜巷等,均为南北走向,道路尺度基本保留,且多为土路。

城内商业店铺沿东西方向临街布置。目前老城与新城分开建设,老城主要以居住为主,功能发生转变,商业氛围并不浓厚。

洛宁老城虽在明清时期历经战乱,但屡毁屡修,直至解放前夕,古城墙仍完好无损,但县城解放时,东城门与炮楼相继被炸掉。伴随着县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古城墙被逐渐拆除,附近建起的是现代建筑和多层居住楼。

4 老城区传统空间构成要素

⑴城隍庙

位于老城西街路北处,始建于元至正四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洪武三年、清乾隆五十三年两次复修。建筑占地七百余亩,中轴对称式布局。由南至北,前有山门,中有正殿,后为后殿,均有厦房,围于东西两侧。山门面阔3间,中间两排通柱,共计6根,中间一排设门。正殿面阔5间,高约9米,单檐歇山式建筑。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式,重拱重昂。其余建筑形式与正殿相同,均为明清式建筑。解放后曾被学校占用,并在两侧新建两排平房,与原有建筑风格互不协调。

⑵ 文庙

洛宁文庙位于老城中街,坐北向南,中轴线对称布局,为中国典型官式三进院落,始建于宋代咸平四年(1001年),经明洪武六年、清顺治九年两次重修。该建筑群原有照壁、仪门、大成坊、泮池、泮桥、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乡贤祠等构成,现仅存大成殿、崇圣殿和戟门。

⑶大成殿

大成殿为文庙主要建筑,单檐歇山顶,祀孔圣,东西各有廊房12间,祀四配、十二哲。其面宽五间,长约25米;进深明间三间、东西两山各四间,宽约13.8米。后有石檐柱6根,前木柱6根,檐宽3尺。除4根明柱外,东西各有角柱1根,柱础呈鼓镜状。整座建筑庄严肃穆,稳重大方。

⑷魁星楼

据《洛宁县志》记载,原建于老城文庙东侧,后毁。明万历二十四年建于老城东门外,已毁。清顺治十四年重建于老城东南隅。楼基为砖砌长方形高台,长13.1米,宽12.4米,高3.2米。北面有砖砌台阶可登,台上建筑高18.2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高3米有余,层间为砖砌仿木结构。下层为正方形,周围有飞檐走廊,正面设门;中、上两层为八面棱柱形结构,各有四个砖拱小门;顶盖为砖砌八棱形锥体。整座建筑造型别致,他处少见。

⑸ 王范清真寺

王范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寺内卷棚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砖木框架结构;正殿三间,透雕斗拱,昂呈龙首形,檐下额、枋较为宽大;大殿紧接正殿其后,为宫殿式建筑,高约9米,雄伟壮观。配房包括讲堂、水房、库房等设施,整个建筑群肃穆庄严、结构稳妥。

5 思考与启示

⑴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因为建设的形式、技术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造成了人与地域身份和传统价值的分离。吴良镛院士指出“人居环境的灵魂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以北京城市建设为例,规模和结构逐年扩大,宽马路、摩天楼仿佛都是为机器和设备而建设的。当人们想要穿过近百米宽的马路时,往往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要克服相当多的障碍。这些看上去很现代、很发达的城市空间,却成为了人们精神失落的场所。相反,当人们进入北京的老街区、老胡同、四合院等传统空间时,往往感觉到很亲切的人情味,仿佛寻找到了现代城市空间所缺失的归属感。由此可见,现代高楼林立的城市效果对于生活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并非是一种标志,更不是一种标准。

⑵对传统布局理论研究的再认识

在对洛宁县老城区传统空间布局方式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每当看到那些象征人类文明的历史遗迹,像一个又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被遗忘在县城的角落时,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向子孙后代讲述这些承载着先人文明和智慧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对于传统空间形态理论的研究,多停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特定的时间为背景,来分析老城空间特点,忽视历史的连贯性和动态性,最终得出的也是片段式的理论成果;另外,还有从时间顺序入手,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整体性,甚至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特点,以求全面的概括出传统空间的演变经过。然而,殊不知城乡环境最大的特点便是为人而建的。以上两种研究方法均是在客观物质世界里进行扩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意愿,这也是目前传统空间理论研究最为缺失的部分。

6 保护建议及措施

①无论将来县城如何发展,老城区传统空间形态要保留,并进行适当修复。

洛宁老城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它对衔接古代城池与现代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为洛宁未来的县城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所以,建议对其整体风貌、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进行完整保留和适当恢复,争取做到老城的未来还是老城。

②要对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在县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虽然老城区的传统风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但部分街巷、道路和古迹被遗存下来,对这些历史地段、街巷系统和传统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便成了找寻洛宁老城原有风貌和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

③珍视老城区宜人的空间尺度

城隍庙附近传统空间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对今后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开发大有益处。在以后的建设与改造中,对传统建筑的形式、色彩和历史街巷的尺度、走向进行保留和控制,屏弃现代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和大广场、大体量的做法,还人们一处亲切宜人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洛宁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洛宁县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阮仪三、王景慧、王琳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吴良镛著,北京旧城要审慎保护,北京规划建设,1998(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江苏建湖双湖公园景观设计简介 下一篇:中小城市建筑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