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招商局“非常碰撞”

时间:2022-07-31 07:53:10

中外运招商局“非常碰撞”

起因于一次不同寻常的人事更替的这场并购传说,离落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短短四个月内,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外运集团)经历了一场“非常”人事更替:董事长和总经理双双离职,履新者均没有从内部产生,而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自外部“空降”。由此,招商局与中外运两家大型央企,亦被卷入“重组合并”的疑云。

2005年8月29日,国资委宣布,上任仅一年的孟宪刚不再担任中外运董事长、董事和党委书记,揭开了这家主营物流的央企人事异动序幕。

时至年底,12月27日,中外运集团召开了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国资委宣布,已在2004年底退休的原五矿集团董事长苗耕书接替孟宪刚,成为公司董事长;招商局集团副总裁赵沪湘则被任命为公司董事,提名总经理人选。与此同时,在中外运工作了将近24年的原董事、总经理张斌被免职。两日后,在中外运第一届第十六次董事会上,赵沪湘的任命正式获得通过。

在此之前,外界纷传招商局集团总裁傅育宁将是张斌的继任者。而今赵的到任,骤然间,为市场提供了诸多有关招商局与中外运两家大型央企重组合并之遐想题材。受传闻刺激,中外运所属的内地A股上市公司外运发展(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70)、香港H股上市公司中国外运(香港交易所代码:0598)的市场表现则一路上扬。

今年1月16日,包括彭博社(Bloomberg)在内的外电,均关注并报道了两家央企“即将合并”的消息,并称国资委已经批准了总资产600多亿元的招商局正式“托管”资产为200多亿元的中外运。一些报道更指出,此次整合后,两家公司可能将有协同效应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诸多说法并非无的放矢。《财经》从中外运内部获悉,国资委一位高层领导在前述人事变动之际,确曾提出招商局与中外运“合并”建议。不过,这仅仅停留在建议阶段,远未形成具体方案。

“(估计)在一两年内,这样的事都不可能发生。”知情者称。事实上,招商局和中外运的管理层,亦在2月初向外界正式否认了有关合并的传闻。

张斌之憾

不过,这起“非常碰撞”之始末,却从一侧面,反应出国资委主导下的央企改革思路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这次人事任免之所以非同寻常,一方面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双双易人,另一方面则在于接替人选竟全部来自外部。这并不符合业绩良好的国企高层通常由内部人接任的惯例。

“在一般情况下,总经理这么重要的位置(人选)都会从公司内部产生。因为长久浸淫于某一公司的管理者,对企业更为熟悉,更易于制定和落实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一位中外运高层对《财经》表示。

去年8月离职的孟宪刚,在2004年7月正式获国资委任命,填补原中外运董事长罗开富、党委书记诸玉兰退休后留下的职位空缺。在进入中外运之前,孟曾担任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等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的监事会主席。

与孟之“空降”性质有所不同,1956年出生的张斌,是一名物流行业和中外运的元老。张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运输管理系,后来还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际MBA学位。他1982年起进入中外运,从最基层岗位一直干到2001年5月升任公司总经理。期间,张斌还曾驻外四年,担任过美国华运公司经理、空运部总经理等职。

熟悉张的人士说,张斌英文流利,亦眼光独到,无论学历和经历在国企中都堪称翘楚。在去职前,张也是中外运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孟宪刚进入中外运之时,作为总裁的张斌曾照例表态,要“在以孟宪刚同志为领导的新领导班子带领下,团结奋斗,开创外运集团新的局面”。但是,手握实权的张斌很快与孟出现分歧。有报道称,孟曾设想建立党委决定机制等,但因与张斌意见不合,“很少人配合”。

接近张斌的人士对《财经》称,张斌与董事长意见不合,发展战略不同,理念有分歧;加上双方在处理问题时方法过激,矛盾也逐渐上升。为了公司稳定,国资委不得已选择人事变动。

缺乏企业内部基础的孟被首先调离,但张斌亦未能如愿。接近国资委的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国资委最初希望通过干部调动,解决中外运的高层矛盾,准备将招商局的赵沪湘调入中外运,张斌则调往招商局。但很快,张斌被指一项投资决策违反国资委规定,新任命被暂时搁置。

在熟悉张斌的人士看来,张在经营上很有想法,其领导下的中外运在过去几年顶住了物流业开放的市场压力,保持了良好业绩。2001年,张斌出任总裁之时,正是中国根据WTO承诺逐步开放物流业的开始。以快递服务为例,随着国际快递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拓展空间,外资快递公司独资运营的势头日渐显现。2004年底,与中外运组建了合资企业16年的美国UPS公司以1亿美元,买断在华的国际快递业务,中止了双方的合作。中外运面临重组转型的压力。

在张斌任上,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裁员和制度变革。其中最大的成果,即是在2002年11月,将沿海沿江的11家省市子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优良资产剥离出来,与四家专业子公司一起,共同组建成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2月13日在香港成功挂牌上市,融资总额5.03亿美元。

2004年,中外运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341亿元,利润为52.4亿元。

据知情人介绍,张斌任命被搁置的原因,在于其曾力主一项收购煤矿的投资。但这项收购不属于中外运目前的主营业务,违反了国资委的投资规定,而这项投资最终发生了亏损。

在观察者看来,此次对张的任免,显示了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强势。去年12月22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记者招待会上即指出,央企领导人“不在状态即需换人”。据悉,目前国资委仍在对张所涉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兼并路遥遥

张斌“非常态离职”,继任者赵沪湘莅临。与已经年届65岁而继任董事长的苗耕书不同,年富力强、有着物流相关从业经验的赵沪湘的任职,被外界当做招商局与中外运兼并重组的开始。

赵沪湘现年50岁,曾任职于原交通部海洋管理局,拥有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与张斌相仿,赵亦是富于企业管理经验的央企老总。赵于1985年加入招商局集团,历任香港海通总经理、招商局集团总裁助理兼董事、招商局国际董事总经理;2001年11月起,出任招商局集团副总裁兼招商局国际董事局副主席。

观察家指出,总资产规模超过中外运一倍以上的招商局集团,以经营港口、基建及金融业为主,与中外运综合物流业的主业不尽相同;双方业务的交集,在于均拥有运输及仓储码头等。在国资委希望将目前169家央企合并到80到100家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大背景下,将两者合并而成为中国“物流巨舰”,可能亦在视野之内。

“国资委的原则,是企业之间自愿结合。”一位接近国资委的央企负责人告诉《财经》。而赵替张职,亦可视为中外运与招商局合并的桥梁。

但据知情人透露,在中外运内部,无论苗耕书还是赵沪湘,目前都没有推行重大变革的迹象。在历史上,中外运曾有过与另一家物流公司――中远集团合并的计划,但与招商局“合并”,则从未有过动议。在公司内部人士看来,中外运业绩不俗,而招商局的主业与中外运并不一致,至少中外运的合并意愿并不强烈。

“没有从任何工作会议上得知有合并中外运的想法。”接近招商局的一位人士也告诉《财经》。事实上,赵沪湘与苗耕书均在今年2月初向媒体表示,对调任“感到很突然”。

一位中外运内部人士坦言,在国资委内部,确有将招商局与中外运两者合并的“提议”;只是目前,这样的提议不仅没有可实施方案,没有企业的“自愿”基础,即使在国资委内部,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在2005年12月初召开的《财经》年会上,受邀参会的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提到,将国企做大后再转让,是比目前分散出售国有股权更优的一种选择。

实际上,自2005年4月国资委公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以来,国资委已经明确将地方国企的管理权限下发,集中于中央控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亦如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石良平所言,国资委除了为国有资本出售争价,其主要精力,开始转向管理央企并力争使之成为“国家冠军级”公司。国资委的角色,“渐渐演变成为一个超级大公司的董事会”。

“对于央企的合并重组,国资委本身是有方案,就是基于行业进行重组。”一位中外运高层告诉《财经》。而目前以物流业为主业的大型国企,主要便是中外运、中海集团、中远集团等数家,加上涉及物流的招商局等,均各有优势;无论企业间的整体合并,抑或以业务为基础进行分拆整合,都还没有提出一致的方案。

上一篇:土地解密 第4期 下一篇:核电新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