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梵志\寒山诗中生死观的异同

时间:2022-07-31 07:15:33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39-01

摘要:王梵志和寒山作为唐代白话诗人的代表,二人都是唐代著名诗僧,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王梵志开创了唐代白话诗派,寒山则是继王梵志之后的直接继承者,二者的诗在内容和风格上极具相似性,由于都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在其各自的创作中,于生死禅理(生死观)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王、寒二者诗中表现的生死观具有很多相似性,但同时由于经历、思想等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死观也有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王梵志诗;寒山诗;生死观;异同

王梵志、寒山虽作为唐代白话诗派的代表人物,但由于是游离于主流诗风的通俗诗派,关于他们的记载不见于正史,因此对他们其人及生平等很模糊,带有了传奇色彩。因为他们足够通俗,抓住了民众的心意和情绪来写,写出了真正的通俗诗,为普通民众所熟悉和享用的通俗诗。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到隋唐由于统治者的引导,佛教已逐渐成为统治者辅助统治的工具,在这样的佛教背景下,诞生了白话诗僧--王梵志,随后继之的便是学习和模仿他的白话诗代表寒山。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生死观也贯穿于饱经社会风霜和作为僧人创作的王梵志和寒山的诗作中。同为僧人同受佛道思想影响的二者诗歌中的生死观有很多的共性,同时因二人的经历、思想不同而使其有同有异。

从二者诗歌中生死观的共性方面来看有三点:

1.二人都有大量诗歌言及到生死。

在封建制度下,由于统治者的贪欲,社会动荡、战乱等造成的等级社会中下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凄惨,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而导致的世态炎凉等问题使作为下层百姓的王梵志、寒山等人都有直接感触,同时作为诗僧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在王梵志和寒山的诗作中亦缕有表露其感触,纵观二人的诗作,其作品中言及生死的诗歌不在少数。王梵志认为死亡是人生的根本归宿,无人能逃。据统计在王梵志诗中“死”字就出现了143次之多,可见数量之多。例如王梵志诗《你道生时乐》、《生时不须歌》、《有生必有死》等。像王梵志诗中有很多关于生死话题的诗歌并表达生不如死的生死观一样寒山也作了很多类似的诗篇。例如:“快哉混沌身,不饭复不尿,遭得谁钻凿,因兹立九窍。 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等等还有很多相关主题的诗篇。

2.王梵志、寒山二人对生命的短促都有清醒的认识。诗人在这类诗歌中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变迁,生命的虚幻无实,流露出深切的对生命流逝难以把握的悲苦情绪。在这类诗歌中诗人较多涉及的是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死亡必然的主题。例如王梵志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这首诗的内容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以冷嘲热讽的口吻,讽刺贪恋永生的想法,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在所难免。还有类似的《人生能几时》。在寒山的诗作中对于生命短暂亦有清醒的认识。例如:“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我见》),还有(《少年》、《君看》、《花上》等这些诗中无论是以青春喻花还是花喻青春,最终免不了走向没落、衰亡。二者认为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般短促,难以把握。

3.二人的生死观里都受因果报应的思想的影响,作恶之人死后必然入地狱。

佛教讲“因果轮回”宣扬造业者自作自受,因而劝解人多为善业。王梵志在其诗中说:“前果作因缘,今生都不记。今也受苦恼,未来当富贵。不是后生奴,来生作事地。”(091)又如《劝君莫杀命》:“白画屏风,客来即与读。空饭手捻盐,亦胜设酒肉。劝君莫杀命,背面被生嗔。吃他他吃汝,轮环作主人。”寒山诗如《猪吃死人肉》:“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返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以上几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的因果报应思想,提出修身,多行善事多造福。少为恶。用诗歌宣扬轮回因果报应,地狱煎熬等佛家思想。

从二者诗歌中生死观的相异方面来看:

1.生不如死、无奈的生死观与淡薄、旷达的生死观。

佛教的厌生情绪,底层的社会窘境,老庄思想、道教思想以及前代诗歌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促成了王梵志和寒山二人生死观的形成,王梵志诗中田舍汉、工匠、府兵等的境遇是凄惨的,既有着生不如死的愤激,也有着对死亡的忧伤,以及对人世的眷恋。是人间的剥削和压榨造成了王梵志诗厌生乐死的反常心理,其表现的生死观,多为衣食之忧而嗟悼,为赋税兵役而叹息,现实的凄惨,使之求生不能,便演绎出生不如死的死亡之诗。但同时又有着对死亡淡淡的忧伤和感慨,如《悲喜相缠绕》、《我身虽孤独》等。世俗的一切扔牵挂着诗人,生促仍令人痛惜。与王梵志那种对生的否定,寒山还没有那么彻底和决然,寒山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豁然、超脱,笑对生死。例如;“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8),“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100)。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薄、旷达的生死观。

2.雅俗之别。

王梵志诗和寒山诗在宋以后的诸朝境遇悬殊,王梵志诗几绝于文籍,寒山诗却屡有刊刻,拟作和评述,如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认为寒山诗比王梵志诗更雅、更含蓄。与王梵志诗比较,寒山诗内容更丰富,风格多样于俗之外,有时还能作雅调,具有文人诗的气质,而王诗则以俗为总体特色。王梵志的诗歌恣肆、辛辣、直白,有更多的民间色彩,有一股鲜活的泥土气息。更多的描写底层社会,表现其生存状况和心灵,全面、细微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如《不见念佛声》、《相将归去来》。这些诗真实、透彻的反映了一个底层社会的生活。通过这些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寒山诗歌虽然也有俗的一面,但其视点不在民间。由于其求仕而隐处的经历,使其诗有更多的文人气息。将禅意、生死观等喻于景物等描写中例如《庄子说送终》、《欲识生死譬》等,这些诗中都透露这浓浓的文人气息,《欲识生死譬》更以冰水转生来喻生死轮回不息,以佛道思想为内涵,以冰水做喻,相比于王梵志的直白通俗而言,显得更雅,更有儒士诗风。

参考文献:

[1]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3月第1版。

[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1999。

[5]李振中. 试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特点[J]. 名作欣赏.2007年14期。

上一篇:“技艺”与”观念”杂谈 下一篇:“吃醋”一词的来源及词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