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盐店门口的挂秤

时间:2022-07-31 03:21:46

在“七七”事变以前,长治人民一直吃的是运城盐。据说运城盐自清代即规定行销山西、河南、陕西。运城盐在山西境内销量最大,每年包销140名(每名3万市斤),别的县都是一家包销,惟长治是两家包销,一个是东盐号,设在前卫前街中间,坐东面西,字号叫“天顺昌”;另一家是西盐号,设在前卫前街稍北,坐西面东。东号的东家是平遥人,西号的东家是临汾人。他们仗着有钱,将盐运来,在县经销。盐价由盐运使视定,因此这两家盐店均自称官盐店或官盐总局,且在各小镇均设有分店或分局。

本来长治设有两家盐店,中间总该有些矛盾。但为了争取顾客,他们和别的商店对顾客的情形大致相同。虽然这两家盐店在城内销区不分,但出城以后却是各有各的销区,同时还都带个“官”字。人们常说盐店是脸朝里的买卖,柜台高高的,经常是买盐的人叫几声,柜台里的人才慢腾腾地有答声。到了柜前,卖盐者先挑剔钱(指用制钱时),钱稍小一些就不要。称出来的盐,不是分量不足就是潮湿,稍有微词,他就不卖给你。到使用银币的时候,人们买盐用铜元,盐店规定的贴水也比市面高,对人们的剥削很大,但因是官盐店,人们也只好忍气吞声,不然的话,你就吃不到盐。

1932年的一个假期,在北平和太原上学的学生放假返家后听说,由于学生们的告发,潞城的盐店在门口挂出了一杆校对秤。于是大家商议了一下,认为长治是潞安首县,且常听人们说盐店的秤不足,遂召集了大约三四十人(本地学生在内),派了两个人到东、西盐店各买了一斤盐,其余学生分两组暗中跟随。盐买到手,学生即上前当面对秤,结果东盐号短了半两,西盐号短了三钱。学生们当即叫上盐店的负责人到县政府见了县长。当时的县长叫何寿棠,是浙江人。学生们把短秤的情况向他谈过后提出了三点要求:一,秤不足,每斤短半两,应自包销之日起算,赔偿人民;二,门口挂秤,让百姓买盐后在门口对秤,秤不足者补;三,门口放一平石,百姓买到湿盐时晾晒干再补。当时的县长答复说此事需向省上请示,待批复后再答复;原则上同意大家的意见;盐店属于盐运使管,本县未敢作主,只能将盐秤存库备案。学生们只好退回。嗣后到县催了几次,均未有结果。假期满了,学生们要返校上课了,但他们仍决定路经太原时,到省上请愿。

到太原后,可巧盐运使梁寿国也在太原,学生们随即写了请愿书。第一次没有结果,第二次答复说县上对此事有报告,经查短秤之事系出偶尔,除严斥、保证以后不再有类似情形外,门前悬秤、铺石均照学生要求执行,并已令县府布告周知,嗣后如有加潮短秤情事,严法处理。当时,学生们一则由于开学在即,再则缺乏政治支持,认为在当时钱能通神的政权下,已无法再深究,只好认为满意。一场盐潮就此结束。

当时我在太原法专念书,此事在县、在省我都参加了。等下一假期返家时,看到两个盐店的门上都挂有秤,下边铺一块青石。据说起初曾有不少人出门时都过过秤,时间长了便成了形式,不过盐亦确实秤足,且不很见潮盐了。

一年以后我又听人讲,大地主裴宝棠伙同盐运使梁寿国借学生们闹事为理由,把长治盐店给接包了。从此,长治只有一个盐店存在了。

(责编 周志清)

上一篇:谈司马迁是河津人 下一篇:游白云寺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