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马岩松:新高楼逸事

时间:2022-07-31 12:32:01

MAD马岩松:新高楼逸事

2006年3月28日,这是一千令所有中国建筑设计师热血沸腾的日子。

这一天,加拿大多伦多地区密西沙加市市长,站在553米高的世界最高塔――多伦多CN TOWER上,宣布中国青年建筑设计师马岩松设计的流线曲面高层公寓“玛丽莲・梦露”,在来自世界70个国家的超过600份的竞赛注册和最终的92份提案中胜出,获得该市最高建筑的方案设计权。

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师第一次在公开国际竞赛中赢得设计权。这座高60层的地标性建筑将耗资1.1亿美元,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密西沙加市中心的最高建筑物,

“我给世界一个响亮的回答”

“当听到中标消息时,作为中国人我非常自豪。我绐世界一个响亮的回答:中国建筑设计师走向了世界”。马岩松按捺不住激动,“梦露大厦还未开建就已在一周内售完。其实,摩天楼是王业和技术上野心的表现,我们受到的是自然的启发。”

近年来,国外大牌建筑设计师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建筑市场,而中国建筑设计师竟然到国外抢地盘,这是不可想象的。

马岩松是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我要把我们的理念大声地说出去。”

2005年底,在一个国外网站上,马岩松第一次看到了这个设计招标项目。在对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后,马岩松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密西沙加市未必一心想变成大都市,很有可能会反思自己地域的独特性,考虑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回应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

梦露大厦以“让每个人打开窗户就能感受阳光,抬头就能看见天空,而不是抬头只能看到钢筋水泥的阳台和楼板”为设计宗旨。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着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整栋大厦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扭转,每个住户窗外都有不同的风景。

“创作灵感来源于我的生活。追求和谐是我创作的灵魂与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马岩松说。“我愿唤醒城市中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仅用了3周的时间进行构思,马岩松的设计团队在竞赛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两天,终于完成设计,并很快入围,我的设计喜欢用曲线,这个作品呈有我一贯坚信不疑的东西,那就是建筑设计要回应人的需求,要更人性化。自然化,以复杂的形体和空间来对应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梦露”将把中国人的智慧和自信写在摩天楼上。“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

“我坚信自己的作品更好”

“有理想,并且一直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小时候就很喜欢美术的马岩松,也曾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大画家。上小学时,他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到北京美术馆后园去玩。“在家里,只要给我纸和笔,我就会独自沉浸在画的世界里,父亲是做无线电的母亲是做环保的他们对我都很有影响,让我很向往自然。”

谈到考大学,马岩松自嘲道:“按当时的高考标准,我可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不愿意因为其它没兴趣的东西而放弃。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图书馆有很多国内外的期刊都是最新的很吸引人,在那里我开了眼界,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马岩松只身飘洋过海,到美国耶鲁大学留学,那里的氛围更是令他激动。“学校把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请来,让我们一对一地交流学习,有半年的时间在一起做一个设计。这对我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之后,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言方式――参加概念竞赛。马岩松参加的概念竞赛有二三十个,获了好多奖项,有很多作品还在国外的建筑杂志上发表。

在2005年广州国际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上,他从几十个国内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次中标,使他敢于走向国际竞争。

他说:“一个人,哪怕是伟人的信心,也是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对自己认定的东西应该有信心。我相信别人的作品不错,但我坚信自己的作品更好。”

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对话”

走进马岩松的工作室,满眼看到的是的青砖石灰墙、屋梁、木架和水泥地板,乍一看还以为是在装修。马岩松对此淡淡一笑:“在大都市里,这样的办公环境有些另类,可这恰恰是我们习惯的,自然的。”

MAD是马岩松在美国时注册的事务所,后来辗转到欧洲,2004年才落户到北京,关于MAD工作室的解释颇为有趣,马岩松说你可以认为是“疯狂”可以认为是“妈的”,也可以认为是“Made in China”。

马岩松强调:“MAD要站在历史角度来审视当代的问题,告别方盒子的建筑理念,做属于未来的设计。对现代主义批判性和创造性地反思与革新是面向国际的MAD事务所在中国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MAD工作室做了几十个项目和方案,工作量非常大,但都只限于设计,难以实施,马岩松也因此一度被称为“不盖房子的建筑设计师”。

“我们是被社会排斥,还是吞噬这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有必要保持一种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市场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马岩松说,“建筑没人掏钱盖很正常,在文化意识的影响力上,未必不是一种成功。

艺术装置品“鱼缸”是马岩松继梦露大厦之后的又一力作,被称为“人与自然的对话”。马岩松通过录像,观察方形鱼缸中鱼儿喜欢去的地方,去掉鱼儿从不去的空间,设计了新的鱼缸。

2007“芭莎”明星慈善夜,这个曾荣获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的鱼缸,以41万的价格被世界华人协会主席胡荣强拍得。拍卖所得全部善款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慈爱孤儿工程”。马岩松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实践着他理想中的“话”与“和谐”。

天安门广场将成为京城中心最大的“绿肺”

“我是中国人,我只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我的血液里流淌。”谈及如何结合中。西方的建筑文化马岩松坚定地说。

他打了个比方说筷子和刀叉,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两个都不是。用筷子和刀叉的方式才是文化,中国人用筷子,是习惯,西方人用刀叉,是一种分析式的思维方式。

说到这儿,马岩松问记者是否读了十七大报告。对于当前的形势,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十七大报告中开始谈到创意与文化、如何看自己的文化,但他表示这需要时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马岩松更以一个建筑师的角度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北京从来就不可能与政治脱离关系。北京几乎所有的标志性建筑都是在几个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突击建设的,马岩松说,我希望可以引领人们去思考城市的未来,建立更长远的信心和梦想。

北京胡同是所有旅游者的天堂但那里没有淋浴和卫生间的建筑却有些跟时代不协调。如今,这些地方的居民正逐渐迁至城市边缘,然而富人却在这片土地上建设钢筋混凝土的四合院。马岩松希望,世代拥有这块土地的人们可以在这里快乐地生活,2050年的北京胡同在乎人的生活,而不仅是在乎传统的形式。

北京的CBD是依照上个世纪初现代主义革命前后的西方标准建造的建筑高度被认为是资本和地位的表达。但是它完全没有100年前西方人对技术和未来的野心,更没有任何试图为自己的未来建立新标准的意图。

马岩松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接。他与MAD的建筑设计师们憧憬,“2050年的天安门广场将作为北京城中心最大的‘绿肺’成为每个人每一天都愿意来参与的城市空间。”

上一篇:微软副总张亚勤:中国“智”造 下一篇:郑国光与2℃的“卫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