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席授课”教学模式对开展医学人文课程的启示

时间:2022-07-31 12:22:30

“联席授课”教学模式对开展医学人文课程的启示

摘 要:现代医学自然学科的不断细化造成了学科的高度专一化,飞速发展的技术成为医学的焦点,从而使得医学人文的发展被迫处于边缘状态,尤其是医学院校的教学课程设计中医学人文部分的质量比严重失衡。故现行医学人文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创新,以适应当代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本文基于医学人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将“联席授课”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人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旨在为医学人文教学走出窘境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医学人文;联席授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0

1.从美德到服务――医学人文的教学现状与培养目标

(1)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缺憾与思考。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医学遵循着单纯的生物医学发展模式,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实现了诸多技术上的突破,以至于被人们寄予了获得健康和驱除病魔的极大期望。诚非所愿,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逐渐受到社会公众的批评;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没有增加患者的信任与满意度,反而加剧了医患间的矛盾,由此人文精神逐渐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被淡忘和忽略,甚至导致了医学与人文的逐步分离。

(2)医学人文教学的培养目标。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需要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这种改变的背后,正是人文要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医学的技术之中。

对于医疗的执行者――医务工作者而言,也难以对医疗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的需要视而不见。所以,成功的医学教育除了教给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灵活的科研思维外,还应该引导其去体察患者在现实中产生的种种需求,并指引他们解决问题。

(3)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现状。依目前的现状来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学院校中普遍开设了医学人文类课程。然而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组成是颇为庞大的,包括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在内的分支学科,共计十余门,这就导致了授课所需的课时无法得到保障。

另外,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采取必修与选修(或辅修)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医学人文授课,且多集中在一、二学年,只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在这一点上,可能正是由于对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才导致教、管、学三方在这个领域中的投入较其他医学专业表现出了明显的乏力。

2.“联席授课”――一种走出医学人文教学困境的可能途径

(1)“联席授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人文课程中的现实要求。近年来随着包括医疗纠纷在内的各类医疗社会热点的频现,在各类社交媒体的帮助下,人们对每起事件的讨论是越来越激烈,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某一起事件中,我们已经很难非常明确地指出其中的孰是孰非,而更多的只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尽可能客观理性地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深入观察,力图找出最根本的问题,甚至有时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时还可能出现矛盾,这就较大地提升了医学人文学习的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人文的“联席授课”可能是帮助医学生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2)“联席授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目标。医学人文学科授课比重的不足和现代医学自然学科高度细化造成的学科数量猛增有着很大的关系。换言之,如果要加强对医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就很难规避授课学时的比重问题;而单纯增加学时数并不能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着眼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才是可行之道。

医学人文是医学与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诞生的一大片领域,其分支学科众多,显而易见的是,医学人文教学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对其分支学科的融汇与整合,即在一次授课中加入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多元化的视角辩证地“审问之、慎思之”。

(3)“联席授课”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在学习医学人文学科知识过程中,有三门学科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是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它们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三门课程,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考核的学科。尽管这三门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其实殊途同归,彼此间有紧密联系。如果在医学院校中尝试用“联席授课”的模式来开展医学人文的教学,可能会有以下几大明显优势:①理念上的进步。“联席授课”宗旨是培养学生以系统的、完整的观点认识问题,并能综合各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医学人文的“联席授课”整合了多门分支学科的内容,更能贴近实际地帮助学生掌握好理论知识,提高其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水平。②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员的授课方式也有了很大创新,每一次课程都有三位教员联席授课,其中一位教员为主持者,在引导学生打开学习思路的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两位教员也参与讨论,而教员也不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学科范畴。这一模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对具体事物的宏观把握。③内容上的精炼。医学人文的“联席授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集中传授每一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既节省了总授课时间,又避免了因不同学科学习时间跨度过大带来的知识遗忘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内容的精炼程度和授课效率。

3.行路漫漫――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展望

(1)医学人文的价值评判。过去我们一直把医学人文素养和医风医德等同起来,这其实还是局限在了两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的行医准则中。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促进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随着制度和文明的进步,也大大地激发出了求医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古今医疗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向应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美德转向提升医学生满足求医者多元化医疗需求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上来。而其中对于医学人文这一概念的更新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对于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认识是否准确。就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而言,学术界过多地将人文的部分归为道德修养,而忽视了与如今多元化医疗服务的能力需求,因此亟需得到发展和完善,以便使得医学人文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进而更好地引导医学事业的发展。

(2)走进临床的医学人文将有力推动医学发展。伴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具有整合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实践整合,以实践为基础、服务实践,以共同的价值整合分割的医学人文科目,将成为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路径。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医学临床服务,所以医学人文与临床的结合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为实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依靠医学人文教育来提升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将成为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医学的发展走向与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以人文精神来引导,同时做到以科学精神来丰富医者思想,唯有如此,才能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交融。

由教学模式的创新完善所带来的医学人文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医学事业的前进,但这也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的、艰巨的医疗教育改革重任,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志寅,杨 震.诊断行为与诊断思维中的人文精神[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9):769-771.

[2] 结 祥,刘 芳,冀凯红,等.联席授课课程改革模式的个性化特色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14(9):711-712.

[3] 陈 化.实践整合: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兼谈医学人文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5(4):442-444.

上一篇:教学创生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方法 下一篇:红沿河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系统的应用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