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形态学基础的探讨

时间:2022-07-30 08:41:50

五输穴形态学基础的探讨

[摘要]目的:为更合理地解释五输穴理论寻找形态学依据。方法:研读《黄帝内经》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进行比较性研究。结论:五输穴理论与血管理论密切相关,四肢肘、膝关节远端的浅静脉分布模式是五输穴理论的形态学基础。

[主题词]穴,五输;解剖学;静脉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586-03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五输穴理论是中医针灸学基础理论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时至今日有关五输穴理论的各种解释尚不能使人完全信服。诸家解释皆从经脉气血多少立论,多注重于无形的功能性描述,而忽略了从直观的形态学角度去探索。笔者认为,既然五输穴理论出自《黄帝内经》,那么对它的合理解释就只能在《黄帝内经》中溯本求源。认真地研究经络理论的形成过程,才有望深入理解经络的确切内涵,从而找到五输穴理论的合理解释。由于五输穴理论与经络理论息息相关,二者密不可分,因此,要从形态学角度去阐述五输穴理论,就必须首先明确经络的形态学概念。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骨度》:“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以上经文十分确定地表明,经络不仅是可见的,而且与血管密切相关。

1 《黄帝内经》的五输穴理论

五输穴理论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古人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顺序命名,将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极其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或爪甲之侧,据此形象来形容经脉气血开始流注时的状态;荥穴在指(趾)、掌(跖)之前后,据此形象来形容经脉之气血流注开始后,成为小流;输穴多在腕、踝关节,据此形象来形容经脉之气血流注渐盛的状态;经穴多在肘、膝与腕、踝关节之间,据此形象来形容经脉之气血流注大盛之状态;合穴部位在肘、膝关节周围,据此形象来形容经脉的气血流注越行越深,最后汇合而流入于海。总而言之,五输穴颇有深意的命名,旨在形容气血流注之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微到盛的渐进过程。

关于五输穴理论的形成,历史上曾有过多种不同观点,有持“四末乃阳气之始”论点者,有持“经脉曲折之数从四末始”论点者,也有持“与经脉根结标本相关”论点者,但上述观点均缺乏经脉形态学结构的支持。

2 五输穴理论的现代解剖学相关研究

笔者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有关经络结构内容后,在确认经络与血管密切相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得出如下结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肉眼可见的皮下静脉血管从手、足末端向心性增粗并汇入深静脉的分布特点是五输穴理论最直观而合理的形态学结构基础。

2.1上肢浅静脉

起于手指端细小静脉并形成手静脉网,血管逐渐变粗合成前臂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几条大静脉,并在肘窝处与深静脉相吻合并汇入之。其静脉分布模式及循行路径多与手三阴三阳经循行路线一致。

2.2下肢浅静脉

起于足趾端细小静脉并形成是静脉网,血管渐行渐粗主要形成大、小隐静脉等几条主干静脉,在胭窝处与深静脉相吻合汇入。其静脉分布模式及循行路径多处与足三阴三阳经循行路线极其相近。

3 讨论

五输穴理论是针灸学基础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五输穴作为最常用的特定穴,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治疗效果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有关五输穴理论的形成,至今尚无定论。现有的诸多解释虽各有道理,但均缺乏形态学结构方面的直接证据。笔者依据《黄帝内经》有关经络与血管密切相关的论述,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试图寻找五输穴理论的形态学结构基础,以期完善这一理论。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肉眼可见的皮下浅静脉从手、足末端向心性增粗的特点对于早期的经络图线和五输穴理论的形成很有启发。如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经脉图线几乎全部呈向心性循行,最清楚的行径大多在肘、膝关节远端的四肢部位;而五输穴也正是按照脉气从小到大、由远而近、自浅而深、向心性排列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现代解剖学所见,四肢浅静脉起自手指、足趾末端毛细血管,由此形成细小的手、足静脉网。然后,逐渐由小到大、由细到粗,最后在肘窝、胭窝处汇入四肢深静脉。四肢浅静脉的形态及行程,除幼儿及肥胖型成年女性外,几乎所有人都可透过皮肤清晰可见。古代医家绝不会忽视这一点,他们一定很早就注意到这一客观现象,并且将此认定为经络的一部分,进而据此作为建立五输穴理论的形态学结构基础。如果我们将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浅静脉分布图与四肢相应部位针灸经络图作一比较对照,便可惊奇地发现,这不仅是对五输穴理论最生动而直观的形象解释,更是对以血管作为经络系统形态学结构基础的又一有力证据。

(收稿日期:2006-12-28,马兰萍发稿)

上一篇: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 下一篇: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