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时间:2022-07-30 08:26:37

当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我对我院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材料

1.调查对象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2010级6个班级和2012级高专,共230人。

2.调查方法

学生:将问卷发放到班级,利用假期时间,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问卷。

3.调查材料

调查材料为自制问卷,含选择题、问答题。

三、调查结果

1.家长普遍不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

我院的学生来源基本上都是初中分流下来或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成绩就不是很好,原因很多:父母离异、家长在外地打工或是家长工作忙。很多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认为孩子的学生也就这样,学不学都一样,所以他们将学生送到学校的目的就是学校就是一个大幼儿园,孩子学不学习无所谓,只要不学坏就行。在调查中,75%的家长认为已经上大学了,学习就不用再操心了,22%的家长表示还是很关心学生的学习,有机会还想继续读完本科,还有3%的家长表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

2.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松懈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在学校住宿、学习,学校应多加管理,有什么事情当然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只管学生的生活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还表示,孩子都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该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了,只要不出什么事,做什么都行。问卷中提到:“学生放假期间,如何管理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表示,没时间管理,只要晚上回家在家就行。有的家长表示,孩子说不回家,要出去打工,我们就让去了。有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帮家里干点儿活,或找一个临时的工作让他们干。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太少

在调查中,一部分家长表示,每天都会同孩子打电话谈谈心,了解一下孩子的现状,或是在放假的时候在一起交流一下。但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家长很忙没时间同孩子交流,孩子已经长大,他们的想法我们管不了,也不想管。在问到孩子早恋的问题时,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反对,他们有的说孩子长大了,什么时候恋爱或同什么样的人恋爱是他们的自由。还有的家长表示,根本管不了,即使管了,也不听,也分不了。个别家长反对早恋,希望孩子在上学期间以学习为主。

四、现状分析

1.家长自身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要求

绝大部分家长普遍不重视自身的文化学习。在这种背景下,绝大部分家长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方法,在督促子女学习时,最多只能指手画脚,简单化,类似于搞“”。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反还会冲淡家庭中应有的勤奋向上的学习气氛。家长应该做好子女的楷模,言传身教。在学习上,可以说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2.家长平时行为和思想修养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良行为修养,对子女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自然而然的消极影响,很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因为沉湎于打牌赌博而对孩子不闻不问。语言粗鲁、满嘴脏话等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放纵、娇惯,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得孩子生活在“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行。

五、对策与建议

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资源也在日渐丰富。但我们也必须认清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包括打工人群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日益严峻的,每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问题育孩子应立足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在成才问题上要具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思想,其实个人在学术上的优秀并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唯一基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促使人更加优秀,但绝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许多事实表明很多领域中的突出人才在学校的成绩都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很差。因此,要使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可以通过讲座或交流座谈等形式,逐步转变。

2.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是关键

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作者简介:康云玲,女,1977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分院,研究方向:家庭教育。

上一篇:改革如何精准发力 下一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