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淡水鱼的关键技术

时间:2022-07-30 07:46:31

池塘养殖淡水鱼的关键技术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水产品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于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单单靠鱼类的自然生长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所以进行人工池塘养殖淡水鱼类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池塘养鱼要抓好水质管理、鱼种选择、饲养管理、鱼病防治等环节,才能保证鱼群的正常生长,丰产高产。

关键词:清塘;放养;巡塘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A

1 池塘的选择

池塘是鱼类生长的环境,池塘条件的好坏是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之一,选择池塘时要注意面积适中,水较深适宜,水源水质好,注排水便利,池形整齐等。池塘的位置很重要,池塘所在地要水源足,水质好,注排水条件要完善,临近公路线方便交通运输;水源和水质,良好的水质对于鱼的生长十分关键,水源最好是无污染的河水或湖水,这样的水质量上佳,溶氧较高,而且温度较适宜鱼的生长。井水虽然也可以养鱼,但新井水温度较低,而且溶氧较低,使用时要进行晒水或水流时要经过长渠后再放到池塘中,有污染的水不要用来养鱼,一时不宜成活,再者污水养出的鱼体内往往会有污染物的残留,不适宜食用。

池塘的面积要适中,不要过大,池塘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受风面也大,遇大水情况易决堤漫溢。但池塘面积也不宜过小,过小的池塘溶氧相对较少,对鱼类的生长不利。池塘深度要尽可能深一些,但也不是越深越好,一般在深2m左右为宜。另外,鱼池以东西长而南北宽的长方形为最好,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有利于阳光的照射和风的流动,拉网操作也方便;池底应有少量泥土,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差;池底形状以“龟背型”最好,“倾斜型”也可以,“锅底型”需改造。

2 鱼种放养

2.1 放养前的准备

池塘选好后在鱼种放养之前,要先修整池塘、清塘和培养饵料生物。在秋后把塘水排净,对池塘进行修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冻结、干燥和曝晒可以清除塘底的杂菌和敌害,然后挖去塘底的一些淤泥、杂草、杂物,然后再对池塘进行平底、固堤、通渠等处理,然后再在塘底撒上生石灰清塘,杀灭池中的一些敌害生物和病原细菌,生石灰的施用还能起到改善土质和水质的作用。清塘1周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可注新水70~80cm,施基肥培养浮游生物等。

2.2 放养鱼苗

鱼苗下池之前的2~3d时,要进行放养试水鱼,通过试水鱼可以检查池中的药物毒性是否消失,还可以检查池水肥度是否适合,再者通过试水鱼,因为用来试水的都是相对较大一些的鱼,可以吃掉水中的大型浮游生物,这样可以避免肥料的过度损耗。经过试水,确认池中适合鱼苗生长了,再把试水鱼捞出,然后就可以进行放养鱼苗了,鱼苗放养可以单养,也可以鱼群混养,各种家鱼在鱼苗阶段都以浮游动物为食,食性相同,为防止争食及便于生产操作,一般进行单养。放养密度,一般每667m2初放10万~15万尾。自夏花开始鱼种食性已经分化,同一池中也出现分层生活,因此进行混养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般以草鱼为主的池塘,搭配15%~20%鲢、鳙鱼种;以鲢鱼为主的池塘可搭配10%~15%的草鱼和5%的鳙鱼。放养密度每667m2放1万尾左右,以后分稀到5000~6000尾,养至年底可长至16.7cm以上。

3 饲养管理

池塘养鱼要实现高产稳产,实现高效益夺丰收,除了要进行合理的放养鱼种,另外在饲养管理方面到位与否,也直接影响池鱼的生长。所以,要做好鱼池的日常管理,包括巡塘、投饲、水质管理、防逃防病等方面。

3.1 巡塘

池塘养鱼一时也不能大意,要密切关注鱼塘的水面变化及鱼群的生长情况,要每天分早、中、晚进行3次巡塘,日间主要是结合投喂和施肥,观察鱼的活动及觅食情况,傍晚时要注意观察鱼有无浮头的先兆,半夜至黎明时观察鱼有无浮头现象及其轻重,并测量水温情况。巡塘主要是看水、看鱼、看天。水要保持有机物多,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多,水色要经常变化,水透明度要高,溶氧量高,一般池水呈草绿色为佳,呈暗绿色说明水瘦了,呈棕褐色说明池水变质,要进行换水了。看鱼主要是看浮头情况,黎明时浮头,日出后即下沉,人到池边鱼下沉,为轻度浮头,若过早浮头,人到池边鱼不下沉,或用石子投入水中鱼下沉后很快上浮,为重度浮头。若浮头严重,说明水质过肥,应停止追肥。根据季节、天气施肥。入夏勤施,盛暑稳施、秋凉重施,晴天多施,阴雨天少施,雷雨前不施。

3.2 投饲技术

由于各地的自然情况及各个池塘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投饲这个环节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视具体的情况分别对待,投饲量要根据全池的数据指标来有计划的实施,科学投喂,切不要盲投瞎喂,不仅浪费,而且效果不佳,投饲关键技术要坚持“四定”投饲,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但“四定”也不是铁定的规则,也要根据季节、温度、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来定,总之要保证鱼的正常生长,以吃饱、吃好,而又不浪费为原则,既要保持营养全面均衡,又要保证新鲜、不变质、不含有毒成分,保证良好的适口性。

3.3 水质管理

鱼池中的水质是鱼类生长的必要条件,所以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产量,如果饵料投得多,水质就会加速恶化,影响鱼的生长,如果饵料不足,水质虽然得到保证,但由于鱼类营养缺乏,同时也不会快速生长,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整个养殖管理的过程,就是在解决这对矛盾中进行的。实践证明,保持水质“肥、活、爽”,不仅给予滤食性鱼类丰富的饵料生物,而且还给予鱼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饵施肥达到“匀、好、足”创造有利条件。保持投饵“匀、好、足”,不仅使滤食性鱼类在密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长,不易生病,而且使池塘生产力不断提高,为水质保持“肥、活、爽”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 鱼病防治

鱼病也是影响鱼类生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池塘养鱼一定要做好巡塘,密切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防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可以通过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提高水质,选对抗病鱼种,通过加强饵料的饲喂提高鱼群的抗病能力,也可以通过消灭病原体来阻止鱼病的发生,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

作者简介:刘颖,女,本科,就职四平市转山湖水库灌区管理处。研究方向:水产养殖。

上一篇:肉鸡球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下一篇:山羊传染性口腔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