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诊断

时间:2022-07-30 05:38:48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 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16例均为单侧发病, 11例位于肌锥内外弥漫生长, 典型特征为肿瘤包绕眼球呈铸型生长与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 眼环无局限性增厚;3例位于泪腺区, 形似肿大泪腺, 向眼眶、周围皮下组织蔓延, 泪腺窝无明显扩大;2例位于眼睑, 边界不清, 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 CT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健词】 淋巴瘤;眼眶;CT

眼眶淋巴瘤多数为系统淋巴瘤累及眼部, 即系统淋巴瘤的局部表现, 而原发于眼眶的淋巴瘤比较少见, 临床诊断困难, 确诊需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作者收集2005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 经病理证实并做CT检查的原发性眼眶淋巴瘤16例, 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本病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16例, 男12例, 女4例, 男女比例3:1;年龄27~69岁, 平均年龄54.8岁。临床表现:眼球突出14例, 眼睑肿胀11例, 视力下降1例。病程2周~3年。

1. 2 检查方法 使用东芝Aquillion4型CT机行眼眶横断位或冠状位扫描, 其中横断位加冠状位扫描例10例, 横断位扫描6例, 平扫加增强9例, 平扫7例。扫描参数:120 KV、125 mAs, 层厚2 mm间距2 mm, 造影剂为欧乃派克或优维显100 ml(300 mgI/ml), 速率3.0 ml/s, 高压注射器静脉推注。

2 结果

16例均为单侧发病, 右侧9例, 左侧7例。根据Lenke等[1]眼眶区域划分标准, 本组中局限于一个区域(局限型)2例, 累及2个以上区域(弥漫型)14例。病灶密度均匀, 未见明显钙化或坏死。位于肌锥内、外弥漫生长11例, 多数可见典型包绕眼球呈铸型生长的特点, 与眼外肌、视神经、眼环分界不清(图1);位于泪腺区呈软组织密度影3例, 形似肿大的泪腺, 病灶边界不清, 可见肿瘤向周围皮下软组织蔓延, 泪腺窝无明显扩大(图2);位于眼睑2例, 边界不清, 眼睑肿胀(图3)。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眶壁骨质均未见明显破坏或吸收改变。16例均经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 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型。

图1

肿瘤位于眼眶肌锥内外弥漫生长, 包绕眼球生长呈铸型改变, 与眼外肌、视神经、眼环分界不清。

3 讨论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为结外淋巴瘤, 主要为霍奇金B淋巴细胞型, 少部分为T淋巴细胞型。本组16例均为B淋巴细胞型。

3.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 儿童少见。原发性眼眶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绝大多数为B淋巴细胞型, 呈低度恶性, 极少数为T淋巴细胞型, 呈高度恶性。眼部淋巴样组织仅限于眼睑、结膜和泪腺等眶隔前区域, 眼眶淋巴瘤一般先发生于以上部位, 然后再向眶内侵犯, 因而眼眶淋巴瘤均好发于眼眶前上部, 并常累及眼睑, 向眶内延及泪腺、眼外肌。本组16例均发生于眼眶前上部, 与此特点相符。一般来说,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因其组织病理学大多趋向于良性特征, 病情进展较缓慢, 出现症状间长, 其临床表现主要以眼球突出为主, 多为单侧性, 常伴有视力减退、眼睑肿胀等表现[2]。

3. 2 CT表现 原发性眼眶淋巴瘤根据病变侵及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局限于1个区域内)和弥漫型(病变累及2个区域以上)[3]。依据以上标准, 本组16例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病例中属弥漫型有14例, 局限型2例。由于眼部真正淋巴样组织的分布特点, 病灶大多位于眼眶前上部或起自眶前上部并向眶内蔓延。局限型病变常见于眶隔前区或眼球周围, CT表现为病变边界模糊, 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 位于眼睑局限型病灶表现为眼睑肿胀, 边界不清。弥漫型病变CT表现为肌锥内外弥漫软组织密度影, 形态不规则, 典型表现为软组织包绕眼球呈铸型生长, 机械性推移占位效应不明显, 病变与眼外肌、视神经分界不清, 眼球壁多无明显增厚或凹陷改变。病灶密度一般较均匀, 增强后为轻、中度均匀强化, 其中无明显坏死或钙化灶。肿瘤引起邻近骨质破坏较少见, 可能与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绝大多数属于B细胞淋巴瘤, 其恶性程度较低有关[4]。

3. 3 鉴别诊断 与炎性假瘤鉴别:临床上部分炎性假瘤与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相类似, 并且二者发病早期用激素治疗病情均可得到缓解。炎性假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小, 多数病例有眼痛症状;弥漫型炎性假瘤常可见眼外肌增粗、眼环增厚, 球后脂肪密度增高, 边缘模糊, 后期呈“冰冻眼”改变。

与良性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鉴别:二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且存在交叉, 特别是一些反复发生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在多年后可转化为恶性淋巴瘤, 所以它们的影像学表现十分相似, 很难作出鉴别诊断[5]。因此, 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密切随访, 或做活组织检查, 必要时需运用免疫学检查方能确诊[6, 7]。

与泪腺肿瘤鉴别:发生于泪腺的原发性眼眶淋巴瘤, 早期形态、密度与肿大的泪腺相类似, 边界不清, 密度较均匀, 增大后向前常侵犯颞侧眼睑, 向后沿外直肌向深部肌锥外间隙侵犯,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周围眶骨一般无受压变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多形性腺瘤是泪腺区最常见肿瘤, 大多数呈椭圆形, 边缘清晰, 泪腺窝骨质常见受压改变, 边缘光滑;泪腺区恶性肿瘤边缘显示不清, 但密度常不均匀, 周围骨质常见破坏、吸收改变。

参考文献

[1] Lenke A J, Hosten N, Foerster P L, et al.Sectional diagnosis of orbital tumor:Extraconal compartment,subperiosteal compartment, lacrmal gland, bulbus, preseptal compartment. Radiologic, 2001, 41(6):520-527.

[2] 泮旭铭, 田萍, 祝跃明, 等.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7):1209-1210.

[3] 吉六舟, 李洪涛, 孙国运, 等.眼眶淋巴瘤的CT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12):673-675.

[4] 王向明, 黄文鑫.眼眶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9):484-487.

[5] 魏锐利, 缪为民, 叶廷军, 等.聚合酶键反应扩增IgH兵CDR- Ⅲ序列对眼部淋巴样增生病的诊断研究.中华眼科杂志, 1998 (34): 113-115.

[6] Cospodarowicz M, Tsang R.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s. Curr Oncol Rep, 2000, 2:192.

[7] 王学敏, 宋国祥, 何彦津, 等.眼眶淋巴增生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研究及意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1998(4):366.

上一篇: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探讨 下一篇:B 型钠尿肽测定在心衰诊治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