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男性在消除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30 02:36:41

论男性在消除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摘要】家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消除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作为施暴的一方,男性应当为消除家庭暴力行为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需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将性别平等意识内化为自觉自动。

【关键词】男性 家庭暴力 性别平等

家庭暴力的概念及危害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而本文所论述的家庭暴力,仅是最常见、最普遍和最难以治理的暴力行为,即对广大妇女所实施的家庭暴力(狭义)进行阐述。

我国的家庭暴力案件有增无减:全国妇联2002年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2.7亿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①据全国妇联统计,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全国家庭暴力的投诉案件上升了4.16%。

世界其他国家的家庭暴力也是如此。美国每年有400万妇女是遭受密友严重攻击的受害者,秘鲁警察局70%的报案记录为丈夫打妻子。另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英国每6分钟就发生一起家庭暴力事件。英国警察每天接到1300个电话,都与家庭暴力有关,每60秒钟就要去处理一起家庭暴力事件。②由此可见,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家庭暴力有很大危害性。第一,侵犯和践踏了受害人的人格尊严、身体健康等人身自由权利,损害和摧残其心身健康,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第二,容易诱发刑事犯罪,当暴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受害妇女就会奋起反抗,以暴制暴,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第三,严重影响下一代人的心身健康。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然而,父母吵架、离婚对子女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时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因家庭暴力流浪出走的未成年人数量逐年增加,他们比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走上邪路,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

家庭暴力存在的原因分析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女性自身、司法等,简单的说,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封建思想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历史原因。几千年“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思想在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到今天还有不少家庭仍然深受“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思想的毒害,以至于崇尚男性对女性的暴力,父母打子女已不被人们所关注,似乎它已成为私人生活领域的一件私事,事实上,这种对私人暴力的漠视和容忍,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嚣张气焰。

女性的懦弱与容忍是暴力行为得以存在的内在原因。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的卜卫女士指出:“阻碍‘女人’成‘人’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异性的压迫,而在于同性的麻木,倘若女性主体意识不能真正觉醒,女性解放仍将是漫长而艰辛的。”研究者发现无论是中国妇女还是外国妇女,当她们遭受男性的各种暴力后,95%以上的人采取沉默的态度。妇女在遭受男性的暴力后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呢?这与她们的传统观念有关,“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丑不可外扬”等,这些传统的文化意识使女性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服从甚至屈从的位置,以至于遭受暴力后的妇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家庭,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沉默只会使施暴者变本加厉,而不会换来她们想像的家庭的安定与和谐,同时女性的沉默使社会缺少对真相的了解,从而无法及时地对她们实施救助。

法律的不完善及救助力度的不够是暴力行为存在的司法原因。事实上,我国对于家庭暴力并非“无法可依”。我国的《刑法》、《民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对此都有相关的处罚规定,特别是新婚姻法还规定了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过错赔偿制度,但是并不完善,存在着规定不明确、立法分散、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的缺陷,同时司法机关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被打的鼻青脸肿,若不构成伤害罪,对施暴者也无法处罚,民事案件“不告不理”,这些实际上都是对暴力的默许,是对施暴者的宽容。这些都成为了家庭暴力滋长的原因。

男性在消除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家庭暴力行为由来已久而又非常普遍,似乎社会对此已有了一定的容忍度,鉴于此,要想消除家庭暴力,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来铲除这颗“毒瘤”。同时,作为施暴的一方男性应当为消除家庭暴力行为发挥其应有作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荣维毅教授曾总结道:“没有男人的参与,转变性别关系、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斗争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开展“让男子认识到有必要结束社区默许对妇女施暴的现状,并支持妇女的领导角色”的行动,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是消除家庭暴力的前提。古今中外关于性别平等的论述有很多,如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就开宗明义的宣称“人人生而平等”,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了“男女同为人类同属天生”,压迫妇女则“损人权,轻天民,悖公理,失公益”,“男女平等,各自独立”③是天赋人权。中华女子学院法律系的系主任林建军在《妇女法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也说“男女两性就如同铜板,虽然有正反两面,但同属一体”。④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等手段发动了对男权中心的批判,引导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代行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从国家根本法的高度明确赋予广大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全面获得了法律上与男子平等的地位;1954年第一部《宪法》,进一步明确了男女权利平等的法律原则,废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统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机关加强了立法工作,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1980年《婚姻法》、1985年《继承法》、1986年《民法通则》和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特别是《婚姻法》与《妇女权益保障法》加大了对女性合法权益保护,推动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在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同志将“男女平等”作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从理论上讲,可以说男女平等已家喻户晓,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男性要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时刻不忘男女平等的国策,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做男女平等的坚定倡导者。

将性别平等意识内化为自觉自动,是消除家庭暴力的保证。男性参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种从国外传到国内的理念。1989年,加拿大发生了一起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其残忍程度,促使数十名男性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白丝带”“男人:为了改变”等团体,致力于消除一切针对妇女的暴力,白丝带即寓意男人永远不施行暴力,并对暴力不再宽恕、不再沉默。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男性应参与反家暴,其后几年中,这一理念逐渐推广到全世界。2002年11月,国内最早的男性参与反家暴小组――右安门街道白丝带小组在京成立。当时的右安门街道是城市社区反家庭暴力的试点:街道、派出所、法院、工商所、医院、居委会等行政事业单位和法学会、中华女子学院、丰台区妇联携手,全方位开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宣传和干预,男性参与小组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后男性参与反家暴小组呈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地也陆续成立。掌握主流话语、占据传统性别优势的男性参与,相对女性自行倡导自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大有可为,将性别平等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政府把“性别平等”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是消除家庭暴力的根本。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他们(人人)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⑤“哲学家杜威指出,一些关于权利和自由方面的社会改革,如废除奴隶买卖,消除对女工和童工的虐待,克服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也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才能实现。”⑥因此,要实现性别平等,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将“性别平等”的内容作为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如果发现在派出所有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的报案记录或在单位及居委会有相关的反映,就要被作为戒免谈话的理由,如来年没有悔改表现,就会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而影响到个人的政治生命。那性别平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就会指日可待。(作者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党办室副主任、副教授)

注释

①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手册》,2006年6月。

②《江南时报》, 2002年11月24日。

③康有为:《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46页。

④林建军:《妇女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9页。

⑤[美]爱德华・劳森:《人权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17页。

⑥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上一篇:论休闲生活的道德规范 下一篇:我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