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博物馆“姊妹”交往深

时间:2022-07-30 01:30:37

两岸博物馆“姊妹”交往深

2012年元旦前夕,郑州的书画爱好者和广大市民迎来了一件好事情――由台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近现代书画大师的100多幅作品,在河南博物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出。这给已进入隆冬时节的中原大地带来了浓浓的暖流。

这次书画展,无论从展参艺术家的知名度,还是展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均开创了台湾知名书画艺术家的作品在河南展览的先河,也是豫台两地共同举办的一次文化艺术展示盛宴,为两岸书画界交流合作谱写了新的篇章。

简短而热烈的欢迎式

2011年12月22日,在有着金字塔般造型的河南博物院大厅内人潮汹涌,由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墨韵风华――台湾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特展”在这里开幕。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台湾震旦博物馆馆长张临生、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谢冰毅,以及河南省台办负责人等一同出席开幕仪式并为展览剪彩,还有100多位来自两岸的文化馆、书画院和艺术学院师生们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

开幕式上,陈爱兰致辞说,文化是心灵沟通的重要媒介,是海峡两岸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河南与台湾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两岸之间文物博物馆机构,相互合作举办了多次展览和学术活动,研究、展示、传播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两岸人民了解共同的历史、血脉和文化,从而增进共同的情感,凝聚共同的期盼。

张文军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展览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后开展,必将增进我们对近现代书画大师的艺术世界的了解,丰富中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将对我们河南美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这次展览,也是继“台湾现代水墨艺术展”、“三千大千世界――张大干书画艺术展”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台湾作品展览,是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合作的又一次探索。希望今后不断加强与台湾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文化的共同发展。

张眷腾在开幕式上说,海峡两岸博物馆界的合作一直很密切,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被称为“姊妹馆”,两馆是连接两岸历史文化的重要桥梁,这次的展览已经是第4次联手办的展览。从2003年举行青铜器、玉器等展览开始,台湾与河南博物馆界的交流合作在不断深入,除了共同举办展览、出版图书,两岸在博物馆人员互访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两岸今后还可以互派人员进行调研、学习,做到优势互补,因为对于一座博物馆而言,馆员的素质至关重要。相信通过双向互动,两岸博物馆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

张誉腾讲解百幅大师作品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从台北历史博物馆带来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溥心畲、黄君璧、张大干、傅抱石、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如张大干的《深山古柏》、溥心畲的《秋荷白鹭》、林风眠的《鹭》等作品,这10位书画家都是上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的扛鼎之人,他们在承续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位中求发展,在艺术中出现了许多顺应时代的风格变化,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世代风貌。从这些作品中亦可窥20世纪中国水墨书画的发展脉络。

站在作品前,张誊腾向前来参观的观众进行着讲解――张大千1921年的作品《深山古柏》,是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旅居巴西八德园时期所绘,此时期张大千先生已开创山水青绿泼彩技法新风格,并进一步运用于花卉、奇石、古木等主题中。此画结构严谨,气势伟岸,将古木生长于深山中的意境,作了生动传神的呈现。溥心畲(1896年一1963年)的作品《秋荷白鹭》,为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自希腊带回台湾,捐赠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佳作。林风眠作品《鹭》创作于1988年,简化的姿态中精准地传达了鹭鸶灵动的身形,以浓淡曲线勾画的羽、尾、足、嘴及屈伸的颈部,除了流畅劲柔的线条功力之外,更体现出在磁州窑瓷器上朴拙却又奔放不拘的淋漓畅快,一种生命与自然互动的生机悠然而生,芦苇的三两交错,天空与蓼汀的逸笔涂刷,皆营造出毫不做作的空间美感……

此外,在本次书画特展期间,河南博物院还推出“看展览、画国画”、“拓印年画”等一系列互动参与活动,以增进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两岸博物馆合作空间很大

看到河南博物馆事业的崛起,张誉腾感慨良多。他表示,河南博物院藏品丰富,硬件设施非常优秀,很多展品和展厅让人羡慕,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富令人震撼。他说,台北历史博物馆也有其自身的很多优势,我们的展厅面积只有660平方米,却策划出了“大清盛世”、“大三国”、“法门寺”等一系列精彩展览。“会讲故事很重要。”他深有体会地说,要通过设计、策划,营造出一个能让观众逐渐入戏的故事,让他们看后有余味留存。希望两岸博物馆界加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他还认为,博物馆界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展品同现代观众之间的联系。此次“墨韵风华”特展中,利用影片结合画作去介绍每位大师的一生就很有创意。他表示,博物馆不应该只进行简单的展品陈列,还要经营感动、经营惊奇、经营共鸣。张誉腾强调说:“博物馆最重要的工作是文化资产的保存和诠释,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盈利上。”

张誉腾还表示,在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商品开发方面,台湾起步较早,很多台湾的博物馆举办展览,文化创意商品的收入都堪比门票收入。近年来,大陆博物馆也开始重视文化创意商品的开发,其间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和台湾同行进行交流。目前,台湾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对博物馆进行宣传,利用社交网络、微博等工具为博物馆增加吸引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次策展人之一、台北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式昭表示,书法绘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血脉同源。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通过举办本次书画特展,会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繁荣,增进两岸同胞间的民族认同感,增进乡情、亲情和友情。

“姊妹馆”的合作交流日益热络

在本次豫台两地博物院交流活动中,“海峡两岸――中原两周列国考古与文化研讨会”也同时在河南博物院召开。来自北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河南的30多位考古界专家学者及台湾各博物馆、史语所及大学的资深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就“两周列国的考古与文化”进行了研讨。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致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先生做学术研讨会总结。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朝代,所谓“八百载,最长久”,是以列国并立、变化频繁为特色的历史阶段,要上溯中华文明渊源,唐虞夏商古史,都要以两周的研究为起点。作为立都之地的中原地区,是两周列国多元并立、文化咸集的中心。近年来,河南及周边五省两周列国的考古研究成果屡屡为学界所关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两周列国考古的新发现,从文献、考古、古文字、科技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河南博物院长期致力于海峡两岸两周考古与文化的研究与交流,自1998年就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建立了馆际兄弟友好关系。多年来,两馆学者精诚合作,以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辉县甲乙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基础,结集出版了《新郑春秋郑公大墓青铜器》等研究论著,成为海峡两岸两地学者携手研究两周列国文化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张文军表示“河南博物院将设立两周列国研究的长久平台,为两岸学者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为中原两周列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书画展开幕前,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院举行了《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院深化合作协定书》的签订仪式。张文军院长与张誉腾馆长共同鉴定并交换了协定书,使两院的交流合作走向深入。

在本次书画特展期间,两院还联合出版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上下册(并同时在台湾出版),标志着豫台两地博物院在深化合作上取得的又一成果。

上一篇:诚品,台湾不眠的精神乐园 下一篇:马恩论报刊的“公正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