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手工艺技的八旬老人

时间:2022-07-30 10:38:20

身怀手工艺技的八旬老人

他,曾是一位口腔科专家;他,也是一位美籍华人女儿的爸爸;他,更是一位晚年生活缤纷多彩的老人……

今年80岁的老人沙继春,1989年曾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当他在美国街头正拍摄着异国景致时,却被当地人微笑着冲他喊道“Japanese(日本人)”。分明是把自己误认为日本人了,这令沙继春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却又哭笑不得。他回到住处沉思良久,很快翻出行李,从里面找出一些工具,想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是别国所没有的东西来,以表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沙继春凭着记忆,用黑白色的绒毛代替颜料制作出黑白相间的熊猫造型,很快,一件带有浮雕效果的熊猫浮雕画诞生了。当时国际间的通讯还不发达,很多美国人都未曾亲眼目睹过中国国宝―――熊猫,当见到沙继春手中的这件活灵活现的“熊猫”作品时,一下子就被它那黑白相间的立体感和动感十足的可爱劲吸引住了。于是,22年前那件熊猫“毛贴”画就被美国一位当地的医学专家收藏了。

用中国特色“熊猫毛贴画”与美国人交流,沙继春很快就获得了周围人的信任与接纳。3个月多的学术访问时间,他靠着精良的医学知识,借助国外的良好科研环境,使医学技术更进一步。在那期间,他渴望早一天把交流所获经验带回中国,为家乡医学做贡献。很快,1989年底,他回到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口腔医学科研建设的大潮中。

1992年,沙继春回想起在美国制作“熊猫毛贴画”的日子,那种被外国人仰慕的感觉膨胀变大,使沙继春又看到了中国民俗给自己带来的自信心。

于是,他开始走上了手工毛贴画和剪纸的艺术之路。不久,沙继春参加了南京市剪纸协会。入会后他了解到,一张小小的剪纸也能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甚至有些精品剪纸的价值可与名画家的作品相媲美。沙继春曾拜师求教学剪纸,被当众奚落,心有不甘的他在剪纸协会里非常努力,很快学成归来。

他的剪纸作品,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幅小小的雀图,暗藏了百余只形态各异的鸟儿,百姓熟知而喜爱的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也都成了他手下的作品。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他还会将剪出的“福”、“喜”之类的字,送给亲朋好友。技艺增加了,沙继春也开始走出房间四处采风,经常到美景胜地去寻求剪纸素材,顺便再寻访生活在民间的民俗艺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很快这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艺术,在沙继春身边推广开来。

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剪纸作品被频繁送去参加各类展览。每每获奖,沙继春总要感谢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口腔、整形外科工作,因为是这项工作,练就了一双娴熟、准确而灵巧的双手。

民俗艺术带给沙继春的除了文化与快乐的增值,更多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沙继春的的家中,四壁挂满迎春图、吉祥鸟、生肖图、鸳鸯鸟、仙佛、凤凰、金玉满堂图、并蒂莲、玫瑰图、合欢图等,除此外,仍有各式各样的剪纸存满立柜。其中最令沙继春得意的,仍是他创作的熊猫毛贴画。

第二只熊猫毛贴画是在2010年国庆即将到来的时候,沙继春早早就开始酝酿创作一幅以国庆为主题的作品。想来想去他仍然觉得国宝熊猫最符合国庆主题。如何来体现呢,沙继春仍旧按布贴画的方式,改用绒毛粘贴。这一次,沙继春先勾勒出熊猫的轮廓,然后用细毛做填充物。他小心地把熊猫的轮廓边缘用胶水粘合,中心故意不粘,这样中间部分鼓胀,有立体感,非常好看。

成功做出第二只熊猫毛贴画后,沙继春便开始大胆地创作形态、动作各异的熊猫毛贴画,还经常去南京的红山动物园去观赏熊猫和其他小动物的表情、形态。因此他手下的毛贴画栩栩如生。

当采访快结束时,沙继春想为记者展示一下毛贴画的制作,于是拿出毛贴画工具,小心翼翼地在背景板上“游走”起来……

上一篇:体验德国黑暗餐厅 下一篇:欣欣向荣的南京新城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