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2-07-30 10:19:55

风险导向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定义

风险导向制度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审计目光转移到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种种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前景有机结合,使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性降低,专业性得到了提升。通过风险评估结果来确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的单一性,重点更突出、目标更具体、思路更清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提升了企事业单位进步和发展的潜在价值。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对比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以制度基础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在其过渡和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制度导向审计制度的工作方法和经营。从本质上看,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评估制度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内部审计中存在的种种风险。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都强调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但在理论概念和操作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工作重点在被审计单位责任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对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评价相对薄弱。总体来说,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的工作方式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出一个粗略的评价,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同时,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没有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风险作为重点评价内容,从而导致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审计中的风险评估工作关注不够。与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制度相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工作重点是认识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要掌握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而且要重点分析这些风险存在和产生的原因和环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控制度的基础上,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运营和发展状况,把审计的责任中心放大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中,广泛收集内部审计的相关材料,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运行和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结论和风险管理方案,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被审计单位营运、发展的潜在价值。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特性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客观性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只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具备产生审计风险的客观条件,不管审计方案多完善、审计方法多先进,都会因审计对象与活动的复杂性,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并存在高等院校的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和发生带有明显的客观性,且此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旧的风险在发展与消失的同时新的风险又在不断滋生和扩大。高校的内审机构与人员,只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在内部审计活动中尽可能提出规避和降低损失的相关方案,降低、减少或规避审计风险及其引发的或有损失,而很难完全消除审计风险,当然也应允许某些风险存在的合理系数。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从风险本身来看,风险的存在和发展是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在风险发生时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近相同的。虽然审计风险客观而普遍存在,但审计风险并非无法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可以正视风险、重视风险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把影响风险发展的相关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当然,审计风险的降低与审计资源的投入是相关的,要评估风险引发损失的大小,也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潜隐性

前面说到,审计风险普遍而客观存在,但此风险仅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及时引发某种损失,也要有一个显化的过程。搜神记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因素的,但引发风险构成损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例如:疏忽的制度潜隐腐败风险,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风险,必须有心术不正者钻制度的漏洞才会发生腐败,引发国际或集团损失。因此,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风险转变为现实需要引发条件与过程。

三、在高校研究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

1.努力营造内部审计的实施环境在高等院校内推行以风险导向模式为基础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取得学校高层领导的同意和认可。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应该提出一套以风险导向模式为基础的、科学有力的内部审计工作方案。首先将方案呈给学校领导过目,在取得学校领导的认同下,召开全校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实施方案的内容和细节。

2.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审计方案确定之后,由学校管理部门组织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培训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风险导向模式为主体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有关单位的监督。同时,高校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简化内部办公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营造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利环境。

3.建立规范化的内部审计程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工作重点在于事先审计和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在摇篮阶段,减少因风险带来的利益损失。在推行风险导向模式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要从内部控制转移到风险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实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程序治理,并为高层领导提供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意见。在审计程序上,全面推行信息化审计系统,要尽量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4.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风险导向模式的推行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财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整理水平。

5.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高等院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及时调整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监督制度的重点是工作底稿的分级复审制度,这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审计结果带来的影响,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水平,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6.借助外部审计资源。在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无法顺利完成时,高等院校可以请专业的审计服务单位协助工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可以将部分审计工作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设计服务机构,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从高等院校本身来看,高校是属于经济活动非常频繁的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其中,内部审计制度更是重中之重。由于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高、工作量大。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收效显著,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促进了现代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作者:梁玉莲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措施 下一篇:基层央行推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