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时间:2022-07-30 09:40:58

浅议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摘要:侵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不仅使法律权威受到极大藐视和亵渎,并且严重助长了暴力抗法、暴力袭警等恶劣风气。此外,由于基本的健康权、生命权受到直接侵害,极大地挫伤了民警执法的积极性,影响到公安队伍的稳定和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强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法律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警察;执法权益;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27-02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公安机关因公伤亡民警有3 382人,其中因公牺牲170人,因公负伤3 212人。其中,因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阻碍而牺牲的有23名民警,负伤的有1 803人,分别占牺牲、负伤人数的13.5%和56.1%。各种扰警、袭警和故意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侵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频频发生,使警察所代表的法律权威受到极大藐视和亵渎,使得暴力抗法、暴力袭警等恶劣风气日益嚣张。并由于基本的健康权、生命权受到直接侵害,极大地挫伤了民警执法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公安队伍稳定和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强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法律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现状

目前,公安部和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针对这一现实,已经采取了各种有效保护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措施。如:四川、上海等公安机关为民警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既实现了保险资金资源配置收益的最大化,也为公安民警创造了更多的保险途径和人身伤害风险补偿渠道;加强警务装备建设,为每一位警员特别是刑警、治安、巡特警等警种发放警务装备包;开展“大走访”、“三评三访”等警民互动活动,强化执法文明、规范意识和教育培训,通过提高民警自身业务、法律素质,促进警民和谐,保障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并在2002年,公安部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要设立“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简称“维权委”)[1]。2005年,公安部《关于进一步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由各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负责民警执法权益保护工作。同年9月,中国警察学会变更为中国警察协会,在学会原有只进行学术研讨的基础上增加了维护公安机关执法权威和人民警察合法权益的职能等[2]。以上措施和办法的采取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警察执法权益遭受侵害的问题,法律保护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因为人民警察的执法权是国家法律赋予和认可的,执法活动神圣不可侵犯性,具有合法性、权威性、严肃性的特点,遭受侵害的后果则是警察的法定职责得不到有效履行,最终使警察保护的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护。因此,当前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警察执法权益的法律保障,才能重新树立警察执法权威,调节、平衡警察心态,调动执法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力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二、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要有效遏制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案(事)件的滋生和蔓延,就必须找出其受侵害的原因。

1.“非警务活动”频繁,造成警力滥用,警民关系恶化

我国公安机关领导体制采取的是“条块结合”,在当前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公安部门承担了大量的“非警务活动”。“非警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当地政府部门交办的各类非警务工作,或配合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联合执法,或接受群众超越职权范围内的报警等方面。比如:在城镇,主要是配合政府部门房屋拆迁、处理上访事件等,还有家庭、债务纠纷等公安部门职责范围外的事项;在农村(牧区),主要是移民安置、农田基建、退牧还草、虫草采挖等。使人民警察成为某一项政策措施、决定或工作得以贯彻落实的有力保证。政府行政部门非法滥用警察权力,让人民警察在付出血与泪代价的同时,也被推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风口浪尖上,这也是人们对警察烦感,警民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2.法律法规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依法执行困难

在《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中虽有关于人民警察执法行为和执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却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如:《人民警察条例》中第9条第1款规定:“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这里的判明是形式上的判明还是实质上的判明,判明的标准是按照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在实践中认定极为困难[3]。并且在实践中也只是对部分扰警和部分袭警行为进行处罚,对违警行为和大部分扰警行为则不予认定。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民警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严重挫伤执法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原因。

3.个别警察执法不公,媒体炒作,影响警察形象

从我国每年的民警伤亡数量上就可以看出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因如此,党和政府特别是社会媒体应更多地给予人民警察一份理解,舆论引导应以树立人民警察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为中心,应多宣扬民警严格执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给予正确的评价。而不是将个别事件放大化、普遍化,使在为社会治安稳定做出牺牲的全部人民警察因一个个“躲猫猫事件”、“喝开水事件”,而备受谴责。或是歪曲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受到不法侵害时的忍让和默默承受,将其认定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奉献”精神、“公仆”意识,这种报道造成的后果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的缺失,使警察执法权威和人民警察所代表的社会公权力受到藐视和挑衅。

三、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是指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其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普通公民皆享有的权利,如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等;二是人民警察基于身份享有的特殊权利,如人民警察在依法履职责时有获得公众配合的权利;有不受非法阻挠的权利;有不受恶意歪曲和诽谤的权利等等[4]。笔者作为一名警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执法权益的保护。

1.规范行政立法,减少“非警务活动”

各级党政领导首先要正确认识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使用警力。社会治安是整个社会各类因素的综合反映,单靠公安一家是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不能把社会治安的全部问题都以公安机关为依托来解决。它需要全社会、各行业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奏效。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司法力量,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实施警务活动和执行公务,只对法律负责,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让警察从事非警务活动。当前,有些地方公安机关经过实践探索,已经实行了调用警力呈报审批制度。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控制非警务活动的有效措施,也是滥用警力的“高压线”,这项措施大大降低了由此造成的民警伤亡数。由此,笔者认为,此项措施应在行政立法中得到体现。

2.制定法律,确立警察保护主体组织和程序

警察执法权力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发挥保护主体组织的作用,经立法确立了全国公安机关在督查、纪检、政工部门设立的“维权委”在处置警察执法受阻案件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依法处置的具体程序。比如:在基层,当一个民警在依法执行职务时受到暴力阻碍,那这个民警此时是应当继续办理自己负责的案件还是对自身受阻案件进行立案处理。如果立案处理,是受侵害民警自己立案还是由所辖派出所立案?对现场取证情况又该如何进行?作为管警察的督察除了监督警察执法行为是否合法外,更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障警察执法权力不受侵犯。“维权委”应当依法主动、迅速出动,做好现场取证工作,对加害对象依法处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警察执法权益。

3.完善相关立法,授予人民警察绝对现场处置权

借鉴其他国家警察的执法权保护,我国的法律保障显的捉襟见肘。在美国,根本不可以对警察有任何肢体接触,美国规定“敢抵抗,就开枪”。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按法律规定,警察执勤中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可对可疑人员采取较激烈的强制措施[5]。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规定警察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但对实践中撕扯、推搡、辱骂、唾弃、拒之门外等既不是暴力也不是袭击的行为,人民警察该怎么办?由于武器只能是在警械不能制止或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会发生严重危害后果,危及“生命安全”才可使用,所以,警察人民警察也不敢轻易使用警械。这不得不使人民警察在实践中或是忍气吞声或是利用“警石”“警砖”加以自卫,无法体现法律执法者的权威。鉴于我国的国情,虽不能授予警察像有些国家一样的绝对权力,但也应贯穿一个当警察表明身份出示证件后,警察依法无障碍执法和合法使用暴力的理念,适当授予人民警察绝对现场处置权。

4.细化有关条文,加大处罚幅度

近来,各级公安机关都十分重视警察的队伍建设和警备改革,对违纪警察规定了比较严格的制裁措施,造成了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压力过大,过分“慎重”,以致在执法过程中挨打、被动的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相关的法律规定笼统、抽象,实际操作性不强。参考国外已成熟的相关制度,应对违警、扰警、袭警等行为分别进行法律列举,使之明确化、具体化,并规定相关惩戒措施。在实践中,很多警察执法被打了几拳或撕扯受到侵害时,在对方还没有触犯刑法的时候,更多的不是去依《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进行处罚或是寻求其他法律救济方法,而是无可奈何予以忍受,或将侵害人抓住共同施暴,目的是教训其下次不再敢侵犯警察执法权。警察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方式处理自己受侵害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罚力度太轻,即使依法处罚了对加害人也起不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由此,有必要细化相关规定,加大处罚幅度,以维护警察的执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谢昀.谁来保护警察的权益[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1).

[2]装小梅.论对警察人身安全的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6,(4).

[3]刘雪屏.人民警察配备、使用警械和武器问题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2).

[4]张敏,李菲.论警察执法权益的刑法保护[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1).

[5]李忠诚.各国警察执法保障对策比较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上一篇:论过程思维方式下的幸福观 下一篇: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