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的方式、管理及改进措施浅谈

时间:2022-07-30 07:53:53

淡水鱼养殖的方式、管理及改进措施浅谈

摘要:淡水养殖投资少、生产稳定、收益高,且发展潜力大。目前,我国淡水养殖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对其进行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则成为增加水产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淡水 养殖方式 养殖管理 改进措施

作为内陆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我国淡水总面积约20×104平方公里,养殖面积及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淡水养殖一般面积较小且分布广泛,集约化程度较高,适于精养,投资小、产量稳定、生产水平较高,收益大,并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淡水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包括草鱼、青鱼、鲤、鳙、鲂、鳊、鲢、鲮、鲫、非鲫等经济性鱼类;还有虾类和蟹类,虾类有海南大虾、罗氏沼虾等,蟹类则主要是河蟹。淡水养殖的生产方式,按养殖场所可分为池塘养殖,湖泊、河道养殖,江河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及微流水养殖等;按集约化程度则可分为精养、半精养和粗养。其中,网箱养殖的生产方式是近二十年来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现代化科学养鱼技术,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在湖泊、水库、河道等大中型水域中,以培育鱼种和饲养各种经济鱼类。

一、养殖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1.根据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池塘养鱼:一般指在面积较小的封闭水体中的鱼类养殖。这种经常处于静水状态的小型水体,多由人工开挖或天然水潭改造而成,面积一般数亩到数十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养鱼方式。池塘养鱼具有静水养鱼的特点,适宜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种类进行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诱饵,同时还可以使用施肥的方法来培养天然饵料。

湖泊河道养鱼:指在中小型湖泊或河道的进出水口建筑拦鱼设施,进行养鱼。主要利用天然饵料,辅以人工施肥投饵。

水库养鱼:利用各种类型的水库养殖鱼类。在小型的农田灌溉水库,凡可以防逃、容易捕捞的,可采取池塘养鱼方式。一般较大的平原水库,常采取湖泊、河道方式经营。大型综合水库,主要繁殖保护鱼类资源,辅以少量的人工放养。

稻田养鱼:利用水稻田进行养鱼,既可增加鱼产量,又可消除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疏松土壤,肥沃稻田,增加水稻产量。

工厂化养鱼:运用机械的、电气的、化学的、自动化的现代设施,在水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投饵等各方面进行人为控制,创造和保持最适宜于鱼类生长和发育的生态条件,使鱼类的繁殖、苗种培养、商品鱼的养殖等各个环节都处在人工控制的水体环境中进行无季节性的连续生产。

网箱养鱼:用纤维网片、金属网片等材料缝制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具一定形状的箱体,将其架设在较大水体中,使箱体内外水体可以自由交换,在这样的箱体环境中养鱼就叫网箱养鱼。其生产较稳定,投资少,收益高,且发展潜力大。

二、养殖管理(以池塘养鱼为例)

1.环境条件

池塘养鱼,最关键的要看池塘的水质。池塘的水质好比人体里的血液,只有好的血液才能让人健康生活。池塘的水质是水体生态条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饲养的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鱼塘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找到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第一,要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要好;第二,要经济实惠,不要投入过大,可以选在荒滩废地上;第三,交通位置要比较方便,这样有利于鲜活鱼类的销售和运输;第四,土质要好,池塘的土质最好是粘壤土,这种土质对水源和肥料的保持性能较好;第五,周围地区要方便鱼池的改造及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

2.品种选择

池塘养殖,首先考虑的是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选择养殖种类时,要考虑不同品种的鱼类的习性及适应性,像四大家鱼及鲤鱼这类鱼类适应性比较强,所以在放养时,可以优先考虑,罗非鱼作为引进的优良品种,也可以部分放养。整个池塘鱼类的放养,应多品种、多规格合理搭配混养,这就要求鱼种要规格整齐、逆水性强、体制健壮、体表完整、健康完整。

3.放苗时间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当春季水温上升至16℃以上时即可放苗。放苗时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温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是低温采用充氧法运输来的鱼苗,应先取出虾苗,注意缓慢调整温差,待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放入池中。

三、改进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要加强研究不同类型(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低洼盐碱地等)水域的科学养殖方式,确定合理的养殖容量、养殖结构,提出降低养殖生态环境负荷的立体利用水域的养殖技术及养殖水域的环境优化和生物修复技术,为养殖方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要手段的健康养殖技术和病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加强免疫防治技术、疫病检疫技术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2.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品种开发

要大力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系)选育研究,以传统选育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加快良种选育进程;结合生理生态学手段,找出抑制性腺发育和制约早期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性环境和内在因子,突破海水鱼(虾)和溯(降)河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全面系统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

3.加强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饲料

应重点研究主要水产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养殖条件下的配合饲料及综合养殖条件下的补充饲料,并研究配套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对水质的污染。

应该相信,只要坚持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尊重客观规律,保护生态平衡,有效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域和渔业资源,21世纪的中国水产养殖业,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浅谈传统针灸方法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关系探讨 下一篇:中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