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7-30 04:18:41

英语教学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举要

某高职学校门口,值日学生对进入学校的每位老师打招呼说:“goodmorning,teacher.”这个招呼语中的“teacher”并不符合西方语言习惯,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这个错误说明了老师的英语文化知识的匮乏或忽视了英语文化的教育。Teacher在英语中是个职业名称,从来不用于称呼,犹如汉语的“工人”不用于称呼一样,不称“某某工人”,而称“某某师傅”。那么,对老师该如何称呼呢?一般情形是:对于教授、副教授,称呼时在姓前加professor,如ProfessorLi,得过博士学位的,称呼时在姓前加Dr,如Dr.Wang,称呼一般教师时,男的在其姓前加Mr,未婚女的加Miss,已婚女的加Mrs.在欧美,有些教师还希望学生直呼其名或姓,这要视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关系而定。有一位50出头的外籍教师向学生们讲述她来校时的旅途见闻,并说她刚刚回来,觉得有些疲劳,这时一位学生出于关心,对她说“您今天应该好好休息,这样大的年纪不能太劳累了。”这位外籍教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Idon’tthinkI’mthatold,pleasedon’tworryaboutit.”一次课堂上的情景对话练习,该老师由衷赞扬说:“You’rereallyalovelygirl.”这位学生窘在那儿,脱口而出“No,no…”说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已有所知。比如,当一个长辈称赞他时,他往往会客气地说“不,我还做得不够好”“您过奖了”之类的谦辞。而在英语中是不能这样回答的,而应大方地说“Thankyou”。可见,文化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正确使用,这意味着学会用一种语言的系统规则造出合格的句子并不等于学会了说这种语言。有一个词:peasant,汉语译为“农民”,然而这个词在西方有特定文化涵义,指的是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地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带点贬义。现在在谈到贫穷国家的农民时,有时仍然可以使用peasant一词。显然,用peas-ant这个词来指称我国当代的农民就显得不妥当了,而应该用farmer一词来替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中西文化中“农民”概念的异同,并指明这两个英语词含义上细微的差异。不注意进行英语文化教育,可能会使学生文化上的障碍转嫁到语言上的障碍。再如,英语中有一种人叫cowboy,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若译为“牧童”就是明显的文化错误,因为汉语的“牧童”文化内涵与英语相差甚远,后来译为新组配的一个词“牛仔”,但从这个汉语词本身看也是反映不出这个词的内涵的,因为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有关,提到cowboy就带有一些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如果不向学生介绍cowboy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无法让学生正确使用它。再如,lover与汉语中的“爱人”对应,但是这两个词实是貌合神离,中国人常称配偶为爱人,但lover一词在英语文化中却是指情人,而非汉语中的爱人。像这样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并使用语言,教师就不能不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教育。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一直都很重视传统的语言系统基础教学,过分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即说出一个合乎英语语法的语句,而忽视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英语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高职英语课本中并没有单列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点,课文后也没有多少文化差异方面的注释,只有靠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补充。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言的文化不可能,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提供给语言正确运用的空间。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必然反映到语言里,我们将体现在汉语与英语里的文化差异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中西方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不同。

传统价值观念是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亲切的表示;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乃至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嫌疑,这是英美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那么,在与初次来中国的西方人用英语交流时:“Whereareyougo-ing?”“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Doyouhavechildren?”上述话语是不宜出口的,从语法角度看,这些句子都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却违背了交际中的文化原则,会让对方觉得非常不礼貌,颇为尴尬。

(二)中西文化社会交际习俗方面的差异。

美国人打招呼常用“hello”“hi”,英国人见面则喜欢谈天气。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除了“你好”之外,常用问句是“你吃饭了吗?”虽然各国不同的语句都传达了同一个意念,即问候,英语中“Hi!”“Hello!”“Howareyou?”“Nicetomeetyou.”“Howdoyoudo?”等等,就相当于汉语的“你好!”但是汉语中常见的“吃饭了吗?”如果翻译成英语来问候外国朋友,就会出现误解,因为英语当中并没有“Haveyoueatenyet”问候方式。同样,告别时,英语中说“It’snicetalkingwithyou.”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习惯,而汉语当中的“请走好”“请留步”“慢走”若翻译成“Walkwell,please.”“Staywell,please.”“Walkslowly.”对外国人来说,也是很奇怪的。在对待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时常表现得十分谦虚,故意“否认”对方的赞誉,而英国世界中的习惯是认同并致谢,并不认为这样说有失得体。中国人还有自贬的习惯,许多谦辞如鄙人、小人、献丑、薄礼等不易译成英语,而在赞扬别人时又故意夸大其辞:大作、光临、明断、慧眼、海涵等,也很难译成英语。中西礼仪方面的差异往往同价值观念的差异相联系,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而西方人认为“诚实为上策”。

(三)中西方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面对同一个自然界,不同民族就可能会赋予不同的寓义。比如,各地人们面对的客观世界的颜色是一样的,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里却有不同的颜色词,即使有相同或相近的颜色词,也难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众所周知,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吉利,故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一般穿红衣裳,以象征幸福、吉利,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婚纱代表爱情的纯洁无瑕,但在中国则以白色表示哀悼,有时也用黑色。这时候,汉语“红色”就不能译成英语red,英语的white也不能直译成汉语“白色”。

(四)非语言交际规则的差异。

语言交际还往往伴随着非语言交际,后者最重要的内容是手势与眼神,语言中有中西文化差异,非语言交际手段中也有中西文化差异。比如,手势(gesture),将手放在喉咙上,四指展开,手心向下,在中国表示杀死,在西方表示吃饱了。西方文化中还有些独有的手势,如大拇指朝下对某项提案的否决,表达“不”的意思,左右摆动食指(其它手指扣紧),表示警告某人不要做某事。再看眼神交流(eyecontact),在西方文化中,交际双方喜欢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对于他们来说,不直视对方眼睛的交际对象是不值得信任的。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交际双方却会尽可能地避免眼神交流,因为中国人认为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当对方是异性或者上级领导的时候。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育的方法

1.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高职学生由于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所以词汇量不够,可能引导他们阅读关于西方文化的简易读本,或教师自己编写与高职英语教材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简写本与英汉对照本,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这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并留意英美新闻、报刊、杂志,积累有关英美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2.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进行文化教育

首先,联想是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Dady时,告诉学生西方文化习俗中的相关词语,英美人小时候叫父母为Dady,Mummy,长大时叫Dad,Mum,成年后叫Father,Mother。同样,在学到称呼语Mr时,也须让学生联想到相关的称呼习俗,如男士统称Mr,未婚女士称Miss,已婚女士称Mrs,而现在的倾向是无论未婚已婚女性都统称Ms。其次,比较也是很好的方法。在学习cousin时,学生一定会感到困惑,怎么西方人不像我们一样区分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这样就可以因势引导进行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语中“cousin”一词意指亲属关系中与自己同辈的称谓,能够指众多的成员,而不像中国人去区分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这表明某社会成员与这些分布不同亲属地位中的同辈人都保持着相同联系,对他们的社会行为都一样。汉语中对众多亲属成员使用众多称谓,说明了某社会成员是与他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关系。第三,特别要重视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文化语言学表明,一种语言的文化涵义主要由该语言的词汇所承载。语义学的理论也把一个词语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就是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概念意义之上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讲解同一词汇单位在两种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是一种最有效的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文化传统、民间传说、使用习惯和心理倾向来讲授词的搭配和交际用法。比如,“狗”在汉语中往往是个贬义词,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腿子”“狗急跳墙”,而与此对应的英语词汇单位Dog在英语中一般偏向褒义用法,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每个人都有得意之时)。再如,“竹子”这个词和英语中的bam-boo对应,然而它们的文化意义一多一少。竹子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中国人常用竹子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画竹、吟竹、写竹的作品不计其数,在成语中也常出现“竹”字,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青梅竹马”等。与之相反,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词。具体地说,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种情况造成:

第一,文化渊源的差异。如汉语中的“蟋蟀”与英语中的cricket指的是同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印象。而在英美人们心目中,蟋蟀并没有伤感色彩,如莎士比亚有句习语:“asmerryascricket”(像蟋蟀一样高兴)。

第二,词汇空缺(lexicalgap),可分为全空缺词和半空缺词汇。全空缺词,指一种语言某些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各种语言的词汇量各不相等,在任何一种文化语言中总有一部分在另一种文化语言中不存在的词汇。如汉语中的“饺子”在英语中是空缺词。英语中虽然有相似的食物名称“dumpling”和“ravioli”,但前者表示“汤团、团子”,后者是“有馅的小包子”,意义上并不对等。我国的馄饨、荔枝、冰糖葫芦、炕、磕头、武术、大字报、节气等词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词,这时候只能音译。半空缺词汇指两种语言中字面意思相同,但在一种语言中有引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该引申意义的词汇。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如“Friday”“the13th”在英语中都有贬义的引申意义,表示不吉利,而在汉语中,字面意思和英语完全相同,但既没有贬义的引申也无褒义的引申。再如,“talktheturkey”中,turkey一词英文的字面意思都是“火鸡”,但英文中还引申为“不拐弯抹角,直话直说”,而汉语中“火鸡”一词则没有这样的引申。同样,汉语中的“牡丹花”和英文中相对应的词的字面意思一样,在汉语中它有富贵的引申意义,但在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引申。

第三,生活环境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词汇跟说这种语言的人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语言学上有个著名的例子,即爱斯基摩人语言中有多达几十个关于雪的名词。同理,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词汇及其运用也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济体式。例如,我们说“牛饮”,英语中说“drinklikeafish”。中国人生存的环境里有佛教文化,反映在汉语中的词汇有“借花献佛”“立地成佛”“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而英语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God、church、priest等词汇也是经常出现,但翻译时可与汉语中佛教词汇相互对应,如Godblessyou!可翻译成“菩萨保佑!”ThankGod!可翻译成“谢天谢地!”

第四,课堂活动中进行情景设计教学。在课堂活动中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设计参加一个英国朋友生日聚会的情景,要求学生学会见面如何问候、介绍、送礼物、如何与朋友攀谈以及如何说再见等。在这个模拟的情景中,通过实际的对话练习,学生就会理解并应用在课本上学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规则,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时候,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语言中的文化错误,如见到对方身体不好,不能直接问“areyousick?”在英语世界中,这样的问话恐怕会吓到对方,而应问:“youlookabitfalse,areyoufeelingallright?”再如,不能把中国人在告别时叮嘱病人的习惯话语“要当心啊,按时吃药啊”“多喝水”等等,直接翻译成英语来说,而应说:“takegoodcareofyourself”或“Idohopeyou’llfeelingbettersoon”.

第五,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脑、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电视、电影,还是观察、研究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十分重要的材料。

四、结论

促进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反之,文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语言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从而实际上保证了对所学语言的正确运用。由于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一直缺乏真实的教学环境,重语言基础而轻文化教育,国内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普遍比西方非英语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同龄孩子弱得多,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转变过去那种“只重语言形式”的传统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要教与学。有条件的中学应该尽可能聘请外籍教师,外籍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乐于学英语,乐于了解英美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作者:屈仁雄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电影解读中西文化 下一篇:传染病的统计分析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