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种类及传播区域

时间:2022-07-30 04:18:11

陕北民歌的种类及传播区域

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旋律、鲜明的语言特色而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将分别从陕北民歌的种类及传播区域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陕北民歌 号子 信天游 小调 传播区域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即兴而作、即兴演唱、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大量人类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曾经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之地。“黄土高原在遥远的古代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后因地质因素加上历朝历代的滥垦滥伐,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成为了现在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地形地貌,就是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种类

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1、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体劳动时歌唱。陕北的号子主要有黄河船工号子和打夯、打硪号子等。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沿晋陕打峡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于晋陕两岸,靠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流传至现在最著名的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夫曲》。

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陕北高原重要的劳动形式,陕北土石工程较多,修窑、筑坝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就成为陕北劳动号子中较为普遍的歌唱形式,这两种号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桩时为统一劳动动作、活跃情绪而即兴演唱的。打夯号子的代表曲目有《调来着》《轻轻起慢慢放》等。打硪号子代表曲目有《这一硪拉的美》《乡里大嫂好吃嘴》等。

2、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旬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乐跨度较大,下旬比较收拢,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的特点。信天游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开放、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类型,一种是音调平和舒展、节奏匀称规整、结构较严谨的小调类型。前者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等,后者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你妈妈打你不成材》等。

3、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结构形式比较规整,曲调比较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陕北小调可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

(1)一般小调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歌曲,以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其演唱不受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均可以演唱。一般小调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土小调,“是人们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结合自己的遭遇和体验而编成的叙事歌曲”。③如《揽工调》、《卖娃娃》、《走西口》等,都是封建社会陕北农民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曲调是地道的陕北风格。另一类是地方化了的外来小调,如《画扇面》、《张生戏莺莺》等,这类小调大多是外地流传而来的明清小曲,经过多年的融化演变,已具有陕北音乐风格。

(2)丝弦小调

是一种带丝弦乐器伴奏的坐唱或表演的民歌形式,明清以来在榆林城内和府谷、神木一带较流行,流行在府谷、神木的叫“二人台”,流行在榆林城内的叫“榆林小曲”。二人台又叫打坐腔,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男一女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伴奏乐器为扬琴、四胡、枚(笛子)和四页瓦。代表曲目有《拜大年》《走西口》《涨五月散花》等。榆林小曲又称“要丝弦”、“榆林清唱曲”,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榆林城内,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唱段多为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演唱榆林小曲的人,以小手工业者居多。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代表曲目有《进兰房》《九连环》《放风筝》等。

(3)秧歌小调

陕北秧歌是流行在陕北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春节是闹秧歌较为集中的时期,期间的秧歌活动包括谒庙秧歌、彩门秧歌、拜年秧歌、太场秧歌、九曲秧歌等多种形式,秧歌中演唱的主要是陕北地方小调、道情、秧歌戏等。代表曲目有《无事出东门》《十对花》《进了大门喜冲冲》等。

(4)风俗小调

风俗小调是在民间风俗性活动中演唱的歌曲,陕北的风俗小调包括酒曲、猜拳调、神宫调、祈雨调等多种。

酒曲是陕北民间喜庆饮宴时演唱的一种歌曲。“酒曲的曲调不多,多为一曲沿用,如《月儿弯弯照高楼》《杭州买药》《赶骡子》《唱老六》《老爷挑袍》《米脂出了个李自成》等,均为同一曲调,只是按词行腔,稍有变化而已。”④猜拳调是在饮酒时,猜拳行令所唱的小调。曲调亦为一曲多用,结构较简单,篇幅短小,猜拳过程中常以幽默夸张的表演助兴,代表曲目有《螃蟹拳》《瞪眼拳》等。

神官调是陕北的巫婆神汉作法事时所唱的曲调,其“曲调结构简单,旋律多级进,基本接近当地自然语音形态,诵唱性强,但在有的曲调中,乐句结尾或乐句与乐句之间,突然出现五度、六度、八度的大跳。尤其是一些变化音在旋律中的运用,充满了迷离、神秘之感,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⑤代表曲目有《参神》《上香》等。

祈雨调是陕北农民求神赐雨法事活动中所唱的曲调。陕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人们往往寄托于神灵,祈求龙王赐雨,于是在民间就形成一种祈雨的祭祀活动。祈雨调的歌词多为歌颂神灵,曲调多级进或同音反复,节奏较平均沉稳,表现期盼、阴郁的气氛。代表曲目有《清风细雨救万民》《我愿菩萨早铺云》等。

(5)吟唱调

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实用性较强的小调。陕北的吟唱调有催眠谣,叫卖调、吆牛调等。催眠谣是大人哄孩子入睡时演唱的小调,曲调安静缓和,结构较松散,常用拖腔。代表曲目有《哦哦睡睡》《瞌睡神》等。叫卖调大多流行于城镇,为了招徕顾客,吸引人们注意,形成了旋律上扬、句末延长音的特征。叫卖调的音乐材料大多来自陕北的民歌音调,代表曲目有《卖干烙》、《卖小吃》等。吆牛调有碾场吆牛调、犁地吆牛调和踩场吆牛调。它一般都是指挥牛的吆喝声,并无歌词。因为牛拉着碌碡或犁、磨,所以节奏较自由,音调悠扬、舒展。

二、陕北民歌的传播区域

从广义上说,陕北民歌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从1935年到1948年,以冼星海为首的一大批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家云集延安,学习陕北民歌,同时改编创作出许多具有陕北风格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兰花花》《三十里铺》等许多陕北民歌传遍全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为了继承、发展陕北民歌并用多声部合唱形式来发展民歌合唱艺术,1952年中央歌舞团成立了陕北民歌合唱队,1954年赴全国十大城市巡回演出,改编的合唱曲目有《三十里铺》《兰花花》《绣荷包》等,上海唱片厂为部分合唱灌制了唱片,流行全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也录制一些曲目向全国播放。

从狭义上说,它以陕北为中心,在其周边省区广泛传播。陕北东与山西隔黄河相望,西临甘肃、宁夏两省,北部之外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南接关中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陕北民歌在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山西,陕北民歌是很多民歌手的保留曲目,最典型的代表是著名的山西籍歌手阿宝以演唱陕北民歌名扬全国。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些漫瀚调、二人台歌手也常在不同场合演唱陕北民歌。被誉为“爬山调之乡”的内蒙古武川县爬山调传承人武三军三次参加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爬山调比赛,均以演唱陕北民歌获得第一名。而在陕北多次举行的民歌比赛中,也都有甘肃、宁夏的歌手参加。

随着现代传媒、通讯、交通的发达,传播陕北民歌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方法。2009年10月份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目的是将优秀的陕北民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推介到世界,推介到当代各种文化活动及学校教育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陕北民歌将会在国外得到传播。

上一篇:浚县正月古庙会民俗音乐现象调查 下一篇:又是―年春来早――音乐在传播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