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服装制造业“抄底”,现在是时机吗?

时间:2022-07-30 04:04:44

三问服装制造业“抄底”,现在是时机吗?

美国的金融海啸自2008年爆发以来,迅速波及全球。作为全球服装制造业基地――中国,截至2008年11月的数据统计,服装出口从07年的同比增幅22.2%急跌至3.1%,致使很多制衣厂捉襟见肘,考虑退出市场;危险与机会并存,一些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制造企业则希望抓住机遇能在谷底收购其它制造企业。

那么,服装制造业“抄底”,现在是时机吗?笔者认为目前至少需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抄什么底?二是何时抄底?三是抄多少底?

抄什么底?

对于服装制造企业来说,抄底与未来的目标紧密联系,无论是继续从事服装制造业,还是转型作服装品牌,收购与并购应该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本文仅对继续从事服装制造的企业进行分析。

首先,服装制造企业重组的目的是希望在自己所专长的产品制造能力上提升竞争力,因此在寻求收并购资源方面可以有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纵向地在产品价值链上寻找收并购资源二是横向地在同业竞争者中寻求资源三是双向地两者同时选择。而做品牌,则需要在设计能力和市场分销渠道资源上做文章。

其次,抄底之前还需要对企业自身的市场发展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以此确定企业今后的战略方向。

从2005年到2008年的出口需求变化情况来看,一方面,出口市场仍旧有需求增长空间的是欧洲;美国在亚洲的出口需求有所增长,但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却在下降;亚洲需要关注的是日本市场。另一方面,出口产品中棉质服装价格平稳,总需求的增幅受欧洲需求影响;丝质梭织高档服装尚可生存;毛质梭织产品需求仍呈增长态势;化纤质梭织服装价格平稳,需求空间尚存;化纤针织服装欧洲市场值得关注;毛皮革制品仅在高档产品上可以立足。

再次,确定战略方向后,还需考虑企业收并购提升的环节或者空间,以此判断针对哪些环节或者空间的收并购才是最具价值的。

第一,在资源的重组中,因为制造商是照单生产,所以,提供需求的客户资源是第一位的,没有需求单纯研究生产供给的扩大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重组,从那些生产资金掣肘或者要转产的企业中购买含有效客户资源的产能才最具价值。

第二,针对拥有客源却产能不足的企业来说,对产能的提升是其迫切需要的。在服装制造业中,有由生产设备导致的产品类别的区分,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别的生产商,比如,梭织产品生产商,针织产品生产商等。此外,还有着生产工艺水平的区别。

业内人士都清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制造商与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制造商很难相互转化,即便是其设备相当,其员工的工艺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收并购时需要考虑对方的资源是否是围绕着自身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设定的,只有那些对自身欠缺能力能够加以补充或提升的企业才能列入可选范畴。否则,盲目收并购,要么导致企业资源过度,造成闲置,要么出现收并购后诸多方面不协调的问题,企业还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培训成本。凡此种种,都将使得收并购资源不能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匹配,从而难以达到企业重组的目的。

第三,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塑造,企业都会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是对企业软性评估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国内外已有多起有关收并购失败的案例,虽然都是建立在资金、技术与设备等硬性指标的良性评估之上,但软性指标的难以融合使得企业内诸多能够发挥硬件能力的人纷纷出走,原来作为优势评估的硬件变成了闲置的资源,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不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用于企业的招贤与重组员工的再培训上,最终企业能否通过此次收并购达到增强其竞争力的目的就很难说了。因此,企业文化是留才的根本,在企业的收并购中万不可忽视。何时抄底?

首先,收并购的时间需要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紧迫程度而定,不能单纯考虑此间是否为最低价。这就如同认为参加广交会很重要的客商,无论广交会期间交通食宿费用多高,还是要斥资前往。人们在参会的重要性和支付的费用之间进行了评估,如果前者重要,后者就要舍弃。

其次,如果收并购是长远需求,而非当务之急,价格是否最低就该列入考量范畴,需要重点关注了。

依笔者所见,制造业为长期目标储备资源,需要关注的是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是否比较明了。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成为美国金融海啸的标志性日期,此后,全球逐渐被波及,制造业订单出现减少,但这一减少不能确认需求,因为需求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订单的减少只是表明了采购商的谨慎态度,可能过激,也可能不足。

虽然笔者在前面也作了2005-2008年的趋势分析,但这更多是依照与金融海啸无关时期的数据分析得来的结论,无论金融衰退多么严重,基础的衣着保障需求还是比较稳定的,订单只有在需求趋势明了之后,方可体现出真实的定量需求和定性需求。

再者,以往的制造商多少还会有些积蓄,不到现金流断裂,恐怕难出底价。这样看来,制造企业的抄底恐怕至少还要等上一到两年的时间。

此外,制造业属于典型的以销定产行业,盲目地扩大产能势必导致产能过剩,当然,如果收并购企业在房地产或其它资源上有隐性升值潜力则另当别论。不过现阶段在房地产市场押宝,除非有海量闲置资金,否则等待长远增值与短期投资获利,孰重孰轻尚待探讨,再有,倘若是稀缺资源,企业的放弃,势必会导致其竞争者收并购后话语权的增强,其利弊恐怕也要另当别论了。

该抄多少底?

该抄多少底要依需而定。如果企业每年的某类订单比较确定,而又都需要通过组货才能完成,这说明企业针对此类产品的产能不足。这时如果其供货商出现现金流断裂,则可考虑吸收其产能来补足自身企业在该方面的不足。同时,基于目前需求市场并不明朗的形势,抄底量的原则应该是够用就好。若非如此,建议企业在收并购时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制造业会随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进行产业转移,这已经是专家和学者总结出来的经济发展规律,我国也不会例外。作为美洲订单的主要出口国,美国2008年在亚洲的订单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中国的订单却在减少,产业转移略见端倪。但笔者还是相信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加快对国内交通路网与大西北建设的政策落实,那么产业转移到大西北的可能性将比外流要大。

此外,目前美国主要是增加了在越南的生产订单,而印度或许也是此轮产业转移的竞争地区之一,但随着我国西北要素资源优势的逐步提升,承接转移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无论是向西北转移还是向国外转移,作为东南沿海的服装制造业基地都需要考虑长期的转移风险与短期的需求获利之间的平衡与取舍。

第二,不要盲目地进行单一品类的市场扩张。服装业属于零散型产业,很难形成由市场份额优势带来的市场垄断优势。服装产品受顾客需求变化的波动而波动,销量大的快速服装企业更注重于产品的多款少量,制造商也就很难在单一产品的规模效益上立足。因此,与其说是抄多少底,不如说是抄多少种底。

比如,自己的企业如果仅能生产梭织产品,是否在收并购时考虑增加针织产品制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梭针织结构体现在同一款服装产品之中,这已成为衡量服装品牌水准的一个标志。企业需要从服装产品设计与加工的结构变化需求来分析收并购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吸收上游产品企业的利润。

总之,现在国外市场需求处于探索时期,国内新增市场潜力还需视经济发展提升速度进行后续体现。今年是全民重振信心的关键年份,民心大振,则经济发展不可小视,服装业的发展空间也将势如破竹。否则,还需谨慎观望。不重要的是政府告诉我们今年有多困难,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有多少信心。

上一篇:后PPG时代,服装B2C的出路在哪里? 下一篇:当前服装企业CIO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