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课中如何开展环保教育

时间:2022-07-30 02:03:15

七年级地理课中如何开展环保教育

【摘要】在七年级地理教材(人教版,下同)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这说明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环保教育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如何把七年级的地理内容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本文主要从提高教师素质、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三方面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七年级;整合;环境;环保教育

How in seven grade geography class to carry 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Qin Wenhong

【Abstract】(Human teaches version in seven grade geography teaching material, similarly hereinafter), many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content, this explain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receives socia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also day by day brings to society’s attention. How organically unifies seven grade’s geography content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improves the teacher quality, the conformity course content,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way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to launch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Seven grades; Conformity;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目前,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因此,如何利用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形成比较成熟的环保教育模式,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1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老师自身的环保素养

教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他们打开课本、观察周围环境,对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常常爱问个“为什么?”他们也有尊重大自然、做大自然朋友的愿望,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比较幼稚,获得的环保知识也比较零碎。如何树立环保意识,如何去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整合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环保教育的重要责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富有责任感的环保行为和正确处理环保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做到“两个准备”和“一个提高”。

“两个准备”:首先是观念的准备。教师的环保观念直接影响着环保教育的开展。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在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能力;又要成为环保事业的热情参与者。第二是知识的准备。环保教育涉及面广,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积累大量的包括国内外的环保信息,而且还要熟悉其他学科,比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知识,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科学而全面的信息。

“一个提高”:即教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环保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比如,在所教班级中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到学校附近进行调查活动;指导学生阅览图片、资料,举行环保知识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实现环保教育目的。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环保的素质和能力。

2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开展的针对性

在七年级地理教材中关于环保教育的内容很丰富。首先,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是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阐述环保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其次,教材的内容还时常提醒人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第三,教材从行为上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并加以整合,提高环保教育的针对性。

2.1 环保教育和地理教材的整合。七年级地理教材知识体系,课本上册是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始的,重点讲述了与人类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形成的人文环境两大内容,还讲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环保内容;下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亚洲等世界重要地区和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处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环保教育就象一条红线,贯穿着整个地理教材。

2.2 环保教育和乡土地理的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小城镇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都急剧地扩大。但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整合乡土地理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保教育。例如,随着我们灵山县经济的发展,位于灵城东北面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对灵山县城的大气和鸣呵江的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周围的一座座大石山也没了踪影。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不仅使学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忽略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2.3 环保教育和地理国情的整合。在学习印度地理国情时,对比我国的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人口众多加上资源浪费导致人均资源不足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我国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又比如,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气候由南到北,从热带到温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种农作物都适宜生长。同时,我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季风气候典型,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从而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2.4 环保教育和地理新闻的整合。目前,世界各地各种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媒介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新闻联播报道近几个月以来全球出现天气异常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今年我国南方的旱情,以及紧接着强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的实况录像,了解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旱灾和洪灾的人为原因:人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不良活动引起的气候异常。寻找解决办法:从全球范围内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即“节能减排”,还有植树造林等环保措施。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改善环境的欲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3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环保教育,必须形象具体,使学生有切身感受、切肤之痛,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产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感。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性。

3.1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开展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讲授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如运用录音、电视、电影、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把环境问题或化虚为实,或化远为近,或化静为动,有效地开展环保教育。比如,灵城的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可以制作以去年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是山区多暴雨;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环。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以扩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保教育的效果。

3.2 创新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热情,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如在“世界环保日”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会;“世界水日”和“世界粮食日”则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开展宣传活动;在校园内组织“环保监督岗”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3.3 创新组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气象、水文观测、地质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地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节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粉尘污染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对灵山化肥厂的排污现状及原因调查。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现状及原因:灵山化肥厂是灵山县的支柱企业之一,但现在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排出的粉尘大大超标,对工厂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改进及对策:只有加强管理,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目前“减排”的重要性,掌握解决环保问题的基本措施,并自觉地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之中。

总之,我们要从七年级开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开展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念,以及认识、解决和预防环保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七年级《地理》上、下册.

[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

[3] 叶小建.《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浅谈小学汉字教学 下一篇: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