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市场论文:农产批发市场建立透析

时间:2022-07-29 11:48:10

批发市场论文:农产批发市场建立透析

作者:陶君成 尤美虹 谭支雄 单位: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

调研发现,部分基地的农产品在本地的批量销售达50%之多,例如监利县的湖区农民擅长养殖水产品,粮产区农民生产粮食,按专业化分工,不再生产蔬菜。即使生产,品种也十分有限。原来这些地方的蔬菜是从武汉白沙洲市场购进,而现在是从荆州“两湖”市场购进。这表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扩大了农产品在农业分工不同的农民聚集区的需求。可见,面向湖北新一轮菜篮子建设要求,因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菜篮子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对产地批发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非公益性建设使产地批发市场发展难度变大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一是改造升级,二是适当新建。如果按以往“谁投资、谁管理”的办法,发展难度较大。原办法对早期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来说,是可行的。因为当时批发市场刚性需求大,又集中建在销区,且建设粗放规模大,投资回收容易。近几年,有些二、三线城市采取原办法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竞争激烈,经营风险明显凸现。因此,现在产地发展批发市场,除了需要考虑批发方式,区域性、对接性市场的影响;需要对产地批发市场重新定位以外,原办法不再适用。产地批发市场的受益者是农民,由于目前建设标准高、成本大,市场的投资者、管理者只能取费于农民,才能尽快回收投资,这势必影响农民增收和产生新的农民“卖难”问题。产销优势使农民在城乡农产品流通中的话语权变大产销优势一是在生产环节的优质农产品,如仙桃市先锋村的鳝鱼、监利县棋盘村的螃蟹、潜江市的小龙虾、秭归脐橙等等。随着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经过严格认证,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很高,已将产地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农民的话语权日益变大。二是在流通环节的产运销控制,如公安县埠河镇的葡萄销售,完全由农户主导,产运销一体,批量销售。农户在不断开拓葡萄市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话语权日益变大。农户既是葡萄的生产者,也是葡萄的销售者。农户贩运、销售葡萄的目的只是了解葡萄的行情,掌握葡萄的售价。当外地商贩经营本地葡萄时,只能赚取合理利润,不存在打压价格。这些地方的农民在国内如此,在国际市场也有话语权。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产地批发市场设施总体上比较简陋。

据调查,产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有困难,物流低效。主要问题有:生产基地的乡村道路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产品的收购和调运;批发市场只有简单的厅棚,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暂时储存和快速检测;市场垃圾分散,不能及时回收处理等等。例如随州高城镇三鑫香菇交易大市场,是2007年开始兴建的,固定摊位只有84个,临时摊位400个,神农生态、裕国公司等食用菌经营企业、客商200多家扎根于此,辐射随中、随北几个乡镇,但其缺少加工厂房和车间,产业链延伸不长,同时市场的包装、加工、配送、结算系统和信息系统等等各种辅助也很薄弱。规模化产后技术手段落后。当前,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呈现出商流与物流分离、直销量比例变大等趋势,这种直供或直采减少了流通环节,使产销双方直接对手交易,保障了产品质量和双方的利益,极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但问题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和生产技术、采摘等手段落后,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订单需求,常常出现供应断货的现象。如超市或批发市场某天需要几十吨的猕猴桃,常常由于采摘等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的供货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在交易、结算中应用不多。从实际考察来看,绝大多数市场基本上是放大的农贸市场的交易模式,信息化程度较低。带来的问题:一是一对一的农贸交易中,农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不灵敏,时效性差,不利于农户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正常的收入。二是信息采集和应用比较欠缺,农产品只能在几个固定渠道内流通,不具备信息化流通的条件。三是交易、结算不够便捷,效率很低,成本高。目前。批发市场的功能还基本上停留在商品集散这一层次上,交易结算的方式基本上是现场交易,现货交易,现金结算,交易与结算方式较落后。质量检测与市场管理跟不上。质量保证是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前提,目前,大部分市场检验检测中心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检验检测能力,如检测仪器缺乏,检测人员技术不熟练。这暴露出产地批发市场“谁投资,谁管理”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很多弊端。因为这些技术规范基本上都是市场自身在做,主要体现为专业合作社和市场投资的龙头企业在实施,而它们并不具备技术设施资源、专业的检测技术和人员优势。更重要的是市场管理还有制度规范的问题,比如技术要求与市场准入制里的生产厂家准入、经营主体准入、索证索票制等等。在实地调研中,有些大型的蔬菜基地如荆州沙市岑河镇的3335hm2蔬菜基地,就因为没有正规的发票制导致无法以订单的方式进入大型连锁超市。市场建设难以适应农产品交易需求。首先,农产品流通季节性、时效性强,客观上需要快速的流出产地市场。如监南水产品大市场就存在季节易很强的特征。其次,现在运输条件改善,使得农户(或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流出了市场,甚至农户生产了一季,几大车就拉完了。如荆州岑河镇的甘蓝、萝卜、辣椒外销就是如此。因而有些产地批发市场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交易,成了“休眠市场”,甚至是“有场无市”。再次,随着湖北农业板块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配套的区域性农产品市场数量得以增加,产地交易市场辐射范围呈萎缩之势。但是,与上述情况相反,也有“有市无场”的情况。在有些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山区,例如恩施,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营场所,只有分散在全州各乡镇进行零星经营,无法形成批发市场的能力,整体协调性差,竞争能力弱,相当一部分资源造成积压被浪费,急需建立规范的市场载体。

在规划中,应打破行政区域规划,依据农产品的规模和发展前景,规划一批规模合适、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市场。尤其要在宜昌、襄樊两个省级副中心城市以及“两圈一带”的主导城市建设几个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对具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带的地方(如恩施)建设一批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立交易服务系统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建设交易设施、储存设施、消防及安全设施、宣传设施、服务设施、停车场等。要引进先进实用的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加快产地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水平关键在于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市场辐射力。要开展信息网络工程建设,通过信息全方位、网络化、及时化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等现代交易手段,提高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力,与全国各主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行联网,以发挥农副产品市场的整体功能。三是建立产地批发市场质量检测、检查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对农产品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实施科学、公正的监测、鉴定和评价的技术保障体系,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批发市场质量检测、检查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设备齐全的检测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培养和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人才等三个方面。此外,还要建立省内主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并实现监测和信息资源在省、市、县、区等各个层面的共享。改进交易与结算方式,提高批发市场流通效率一是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政府需要营造有利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经营环境,让农产品物流与商流合理分离,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实现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稳定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引进相关社会资源,建设与农产品流通相配套,为农产品交易服务的资金结算中心。可以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电子统一结算系统,先行试点推广普及以IC卡为代表的电子统一结算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高效率、人性化的电子结算方式。三是鼓励企业引入和探索比较先进的拍卖交易方式。

上一篇:专业市场论文:小议地方专业市场发展 下一篇:餐饮市场论文:小议餐饮市场转变与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