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里面觅“真金”巧借课文练能力

时间:2022-07-29 11:15:01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基础教育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疑是培养学生学习力最好的训练素材,本文探讨了教师如何利用课例子来训练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课文为例;学生;能力训练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专注于教授知识的环节,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行为导致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能力显得更为迫切,它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这种价值是难以估价的。基于此,可以这样说新课标最大的败笔,就是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因此,针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所调整和改善,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真正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好的训练素材。

一、利用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之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勾起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可以借助故事、典故、新闻事件;借助活动;借助背景;借助问题等。比如在文言文《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始全文的阅读理解前,请一位口头表达能力出色的同学“有条有理、绘声绘色”地来讲一讲《狼》这个故事,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先置于一个故事的情境中,此时学生们不再仅仅面对二维世界中的文字,而是进入一种对三维真实世界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利用课文归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教师而言,与其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不如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会终身受益。

教师应依据教材课文的文本特点,充分挖掘课文内涵,总结出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掌握这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语文。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着重抓住本文“事小而意远”的特质,引导学生多方面总结出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例如:如何记叙清楚事件――理清记叙六要素;如何把事情记叙得条理清晰――学习记叙顺序;如何把事情叙述得具体生动――关注细节描写;如何把事情叙述得波澜起伏――构思一波三折;如何表现文章中心――议论画龙点睛;如何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站在不同人的角度谈启示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举一反三,获得相关文体的学习方法。

三、利用课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师对“训练”是极为重视的。他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 ”那么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切实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尝试将“训练”融入教学环节。

(一)训练形式的丰富性

深刻挖掘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因而课堂教学时就应考虑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设计的训练有:诵读的训练(分章节朗读,分角色演读);方法的训练(学习写景散文的谋篇布局);语言的训练(分析有表现力的修辞句,品味表现力强的动词),在这三项主要形式的训练中,又融合着表达的训练(说“春“的构思)、思维的训练(从逻辑关系思考片段连缀)、情感的训练(领会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此外,还可设计仿写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运用作者写景的技法,把所见所想通过合理正确的方式以书面形式呈现,提高对语言的驾驭和把握能力。

(二)训练重点的选择性

由于课文的文体不同,文本特质各异,所以我们在设计训练时就要加以选择,去发现课文中有价值的训练“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训练提升能力的目的。

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认真研读文本,你会发现了本文作者“三次看花”的叙述非常清晰,作为刚入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可以训练他们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我们可以设计训练为课文变形重拟小标题:请给三次看花的事各拟一个小标题。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做每次看花的标题,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我”的三句意蕴深刻的话:“我可活什么劲!”、“好吧,就明天。”、“要好好儿活……”,把它们作为每个部分的标题是非常好的,从中既可以看出“我”的变化历程,又深刻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进一步概括内容,有一个学生给第一次看花拟出了这样的标题“母欲看花子不愿”,概括得非常精炼而准确,于是,顺着这个思路,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了后两次看花的标题“子愿看花母不待”和“兄妹看花念母恩”。如此教学,既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情感,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

我们的老师若能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用课本教”,而不仅是“教课本”,那么我们的训练,就真正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问,是被人们日常生活中知识用得最多的学科,学好语文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传授和训练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致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科精神、态度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打造知识性学力,更要提升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于核心位置,这样才会达到最终的任务:回归语文学科的教学本真。

上一篇:谈初中学生自主作文的构想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