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农村气化”的困境与破解对策

时间:2022-07-29 11:50:05

晋城市“农村气化”的困境与破解对策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气化山西”目标,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狠抓以沼气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并大力推进煤层气向农村地区延伸。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问题、新困难逐渐涌现,我市沼气秸秆气产业陷入了使用率下降、效益下滑的新困境;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普及煤层气,也有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

一、沼气、秸秆气、煤层气成为晋城“农村气化”的三驾马车

目前,全市农村通气总户数已达18.56万户,其中沼气用户9.8万户、秸秆气用户4万户、煤层气用户3.06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1.7万户,共占农户总数的34%。

沼气是人畜粪便、废弃秸秆等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发酵而产生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秸秆气是采用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产生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它们都是非常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至2011年底,全市已累计建设沼气秸秆气13.8万户;有1730个村有沼气或秸秆气,占到了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3%;为此农业部把我市列为全省唯一、全国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

沼气的利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一家一户的散户模式,即户用沼气;一种是多户、一村或多村联供的集中供气模式,有大中小型之分。其中,在阳城、沁水、陵川等散户养殖基础较好、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的贫困地区发展户用沼气5.1万户;在城区、泽州等养殖小区集中地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115处;在高平、泽州等规模化养殖场和秸秆丰富、农户集中的地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48处,发展纯秸秆沼气工程11处。秸秆气全部采用集中供气模式,现已在阳城、泽州、高平等集体经济较好的地区建设秸秆气化站97处,通气3.5万户。规模的扩大,得益于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2003年到2011年,全市争取省以上各类农村能源建设项目102个,涉及农户8.5万户;市级安排各类项目185个、涉及农户5.3万户。工程总投资5.52亿元,其中市级资金1.43亿元、省级资金0.66亿、国家资金0.56亿元。

沼气秸秆气工程基本发挥了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首先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体现在用生态高效沼肥替代了化学肥料,用沼液浸种和喷施替代了药剂浸种和农药防治病虫,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替代了传统农业。通过推广“猪-沼-果(菜、粮、桑)”,带动“六业(畜牧、果树、蔬菜、蚕桑、小杂粮和中药材)”兴旺。

第二,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改变了农村昔日“烟熏火燎、粪水满地流”的状况。通过沼气发酵,有效杀灭人畜粪便中的有害菌和虫卵,阻断了疫病的传播途径。

第三,促进农民节支增收。用上气的农户每年可减少燃料支出500~1200元,减少农药、化肥支出150元左右。

第四,促进了节能减排。每节约一公斤标煤可减排二氧化碳2.664公斤、减排二氧化硫0.022公斤,全市13.8万用户共可减排二氧化碳116.7万吨。

泽州县南山沼气站是我市第一座中型沼气工程,于2005年建成了。工程利用村里鸡场、猪场、鹿场等养殖业粪便,使全村154户农民生活用上了清洁能源;同时发展优质果树200余亩、无公害蔬菜50余亩、优质牧草50余亩,形成了以养促沼、以沼带种、以种拉养的良性循环,成为全市生态园林村和省级新农村示范村。阳城县东岭村有户用沼气85户,点火率达到94%,通过沼气、养殖相互促进,养猪、养蚕、种菜收入达到63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

煤层气俗称的“瓦斯”,主要成分也是甲烷,是与煤炭伴生的一种清洁能源。晋城市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如今年抽采能力已达到40亿立方米,城市和农村煤层气总用户已达20余万户。在农村的3.06万户用户中,管道煤层气用户占2/3,车载煤层气用户占1/3。泽州县巴公镇44个行政村中,已有33个行政村、10358户使用上了煤层气;阳城县润城镇、东城办、沁水县嘉峰、郑村、端氏等乡镇农户的煤层气普及率也比较高。煤层气有毒、易燃易爆,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一直被视为“废气”“毒气”,如今俨然成为晋城“农村气化”的生力军。

二、沼气遭遇使用率下降、效益下滑的新困境,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有市场原因也有机制问题

近期调查显示,全市沼气秸秆气综合使用率仅为60%,其中户用沼气61%、小型沼气站33%、大中型沼气站54%、秸秆气化站69%,陷入了使用率下降、效益下滑的新困境。造成这些困境,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有市场原因也有机制问题。

客观上讲,户用沼气使用率下降九成因素是散户养殖退市、农村人口转移。目前,全市散养户已从2006年的11万余户,降到了今天的1.6万户。2011年,全市乡村的人口107.99万人,仅占总人口的47.25%;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6.85个百分点;另外有17%的农户游荡在家乡和打工地之间。阳城县芹池镇共有户用沼气637户,现在使用的只有60户。据调查,全市在弃用和报废的沼气池中,48%因不再养殖而缺原料、37%因常年外出务工、7%因村庄合并或住房搬迁。主观方面,自己去干嫌麻烦,别人服务怕出费,造成部分户用沼气池成了“一次性”池。沼气池需要勤进料、勤出料,其中一次大出进料就需320元;用秸秆代替粪便可以很好地解决原料不足问题,但是秸秆要收集、粉碎、预处理,需要付出辛勤劳动。

大中小型沼气站、秸秆气化站负债经营甚至停运的直接原因是市场变化,特别是集体经济萎缩、管理成本上升,而三沼产品及服务价格达不到其应有的价值;同时,管理体制落后,也是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阳城县是我市秸秆气化站发展最多的县,起初大多是靠村集体煤矿支撑建设和管理的,目前38座气化站中,停运的就有15座。煤炭资源整合前,集体有点收入,可以负担工程的运行费用;整合后,加上盲目创办企业,上马工程,不但没了收入反而增加了债务,据估计全市有村级债务近60亿元。集体经济萎缩了,而人工费及各种成本却在急速上涨。一个气站,燃煤、电费、工资等每年需十几万元;由于收入低,习惯福利用气的农户,一时难以接受按成本收费;而农产品价格低、沼肥使用麻烦、成本高,沼肥只靠农户自觉的使用,未变成沼气站的收入。阳城县演礼乡新庄秸秆气化站、美泉沼气站、高平市洒务秸秆沼气站、川起秸秆沼气站运行费用分别高达12.5、23、8.1和12.3万元,除气费收入外大部分还需补贴3~10万元。我市100%秸秆气化站、30%大中型沼气站和60%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由村集体建设管理,福利供气。现在,全市因经济原因而停用的小型沼气站有74处、占64%,秸秆气化站有25个、占27%,大中型沼气站4处、占7%。

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和管理的规模养殖场沼气站,原料收集成本低、相对有保障,运行更稳定,效益更好。据测算,平均每方气的成本1.5元左右,即便按市场化运作,农户也容易接受。如高平市华康猪业有限公司建设的沼气站,以每方1.5元价格向周边农户供气,除各种管理成本外,每年还略有盈余。沼渣沼液用于公司200栋蔬菜大棚和200亩苗木基地做优质的有机肥料,每年可以生产360万斤绿色、无公害的蔬菜。泽州县康鑫沼气站,年产沼气达20万m3以上,总收入为2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原料如果外购,成本必然上升。如秸秆沼气站,每收购一吨秸秆需200元,加上人工费和电费,每方沼气成本就会增加0.7~0.8元,一般农户难以接受。

因改用煤层气,多用户停用了沼气或秸秆气。沼气发酵原料受养殖业市场变化影响,供气容易不稳定,而煤层气正好弥补这个缺点。在煤层气管道或气源附近的村庄,已开始享受到了大自然恩泽。城区北石店镇西王台村,265户沼气用户现已全部改接了煤层气;阳城县西河乡王曲、郭河、西沟等3个村秸秆气改煤层气工程10月份就可完成,另有4个列入了改气计划,占到全乡11个的64%;阳城芹池镇侯甲、伯附、沁水河头都有改用煤层气的条件和计划。

三、开拓思路,加强管理,破解困境需实招

面对当前困境,只有当正视问题,开拓思路,建立更加科学的政策环境,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条件,统筹沼气秸秆工程环境治理、能源利用、肥料生产等多重目标,才能使我市的沼气事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科学管理,巩固好已有13.8万户建设成果。第一,对于户用沼气池,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目前,沁水县找到了一条“规模养殖、网点配肥、市场运作、有偿服务”和“粪便不足秸秆补”的新路子,让因原料短缺而停用的沼气池再次发挥效能。同时,对于病态池及时组织修复,对于因搬迁和外出务工而暂时不用沼气池要做好安全保护,以便回乡后恢复使用。

第二,对于集中供气的各类气站,关键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思路,建立高效运管机制。集体管理福利供气模式效率低下,如采用委托专业化管理模式,可大大提高集中供气站运行效率。从单位工程来讲,此模式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提高了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整个行业来说,有助于产学研的结合和技术进步;从经济上来说,规模化管理降低了运营公司的单位管理成本。还要扩大秸秆气化站的原料渠道,目前我市的气化站大多是烧玉米芯,因为嫌麻烦很少用玉米秸秆和麦秸,秸秆干馏炭化与集中供气相结合可开辟原料的选择范围。

第三,要加强日常管理,开展三沼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破解目前困境,还必须完善配套政策。在当前市场和农村经济条件下,沼气秸秆气生产成本和价格已严重倒挂;同时,政府对沼气项目的扶持重在建设,缺少对终端产品的支持,没有市场拉动的“引力”。考虑沼气项目的公益性,消费对象为低收入的农户,按照政府购买沼气工程生态环境收益的思路,应对沼气秸秆气终端产品、秸秆能源化利用进行补贴。电力部门要将气站用电纳入农用电范畴,按农用电价收费,降低沼气秸秆气生产成本。

市场仍有需求,因此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同时,我市还应继续稳步推进沼气工程建设。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渴望用上卫生方便的清洁能源。特别在贫困农村和煤层气难以延伸的地区,沼气是最佳选择。

第二,以沼气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符合安全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特别对养殖企业来说,沼气还有“被需求”空间,因为按照有关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就会收取排污费或罚款。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我市还有大量的养殖小区、养殖场没有沼气利用设施。到目前,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1000多处,而我市已建的大中小型工程总数只有220余处,大中小型沼气站的建设空间还很大。

第三,沼气建设一头连着废物处理、一头牵着清洁能源,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主要抓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试点,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了秸秆沼气。粪便原料供应不稳,而秸秆来源广泛。全市每年产生秸秆140余万吨,除秸秆还田、用作饲料和沼气秸秆气原料外等,还有40万吨废弃或在田间地头焚烧,而秸秆沼气可实现秸秆的完全生态循环和高效利用。我市最早的两处秸秆沼气站(高平川起和吴庄)已成功运行4年;农业部试点的高平市酒务村秸秆沼气项目已建成并验收,泽州县西王庄和高平市朱南庄项目正在建设中。在这些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多村和企业热情高涨。

国家政策条件依然有利。国家发改委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沼气补贴标准并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也有补助政策,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正实施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利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使沼气工程建后有补贴。优越的政策条件,给沼气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还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模式上,以发展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模式为主,积极探索生活污水沼气净化、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着力培育专业化设计、施工企业和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与管理公司。在推进渠道上,努力将沼气建设主动融入我市现代农业、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扶贫攻坚、农村清洁工程等中心工作。在项目推动上,利用我市建设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市在农业部的影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沼气建设项目、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项目、乡村清洁工程项目、省新农村沼气项目、国际CDM项目等资金,用项目推动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综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工程设备,提高沼气技术和装备水平。

四、让煤层气在推进晋城农村气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沼气发展受发酵原料和场地限制,难以延伸到所有的农村地区和农户。要充分利用我市的煤层气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能补充,让煤层气在推进我市农村气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沁水一晋城、晋城一长治等六条输气管道,管道覆盖中心城区、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高平市及川底、巴公、润城、郑庄、高都、嘉峰、米山等主要集镇,为全市农村煤层气普及利用奠定了基础。另外,在距输气管道较远的县城郊区、镇乡周边、移民搬迁规划建设的中心村可推广使用车载煤层气;在偏远山区可推广使用液化煤层气、液化气或生物醇油。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投运煤层气液化项目3个,形成煤层气液化能力155万立方米/日,可作为偏远山区实现气化的途径。

煤层气在农村的大面积推广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扶持。目前,在晋城普及推广煤层气还存在初装费过高和气价过高两个制约因素。煤层气进入农村家庭,主要是依靠山西铭石、兰花、蓝焰等5家专业的煤层气公司,铺设管道、接线入户、安装灶具,每户的初装费大约在3500元左右,管道煤层气要高一点,为4500元。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集体可以补助1000至1500元。

从煤层气农户使用价格来看有三种:第一种是早期示范户享受的优惠价,如泽州县巴公镇的管道煤层气,当初定价为每方1.2元;第二种是煤层气产地农户享受的免费价,如沁水县嘉峰、郑村、端氏三个镇,煤层气公司免费为农户供气,村集体无偿为公司提供生产用地;第三种就是市场价,如高都镇泊南村,进气合同价每立方2.4元,供应气价每立方2.9元。由于初装费和气价过高,如果按市场化运作,集体经济较差地区的大多数农难以承受。

煤层气进入农村千家万户还需要加强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在我市,对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管理职能的有城建、煤炭、土地等多个部门,但都是各负其责,有的管理重在开采环节、有的重在城市(镇)区域,而缺少在农村地区推广普及煤层气的牵头组织单位,安全监管更是空白。市委农工办、农委肩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责任,应当农村煤层气普及利用中发挥作用,努力推进晋城农村在全省率先气化。

上一篇:农村户用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及建议 下一篇:沼气热电肥联动程控工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