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法在情志致病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7-29 11:20:47

疏肝理气法在情志致病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不良情绪日积月累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本文列举十一种疾病,分别从中西医两方面简明阐述情志致病的发病机理及疏肝理气法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临床应用、理法方药,最后简要阐明临床体会:久病及血配合活血通脉;器质性疾病配合西医治疗;心病心治,结合心理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志致病;疏肝理气法

【中图分类号】112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41-03

情绪属于高级神经活动,它的活动基础就是所谓的“气”。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内调五脏六府,外充四肢百骸,洒陈上下内外,承秉升降出入。故日:“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盛则盈,顺则平。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七情六欲。现实社会由于竞争的激烈、心力的透支、利益的驱动,禀赋的差异,人们的心理使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恼怒、嫉妒、恐惧不安、沮丧、悲伤、痛苦等,这些负性情绪日积月累,就象某些病毒一样,一点一滴的侵蚀着人的身体健康,当超过人体心里活动正常调解范围,就会破坏人体生理平衡和防御机制,通过内外刺激一精神因素一功能障碍一细胞疾病一组织结构变异导致疾病发生。故《内经》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下面就个人多年临床采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多种情志致病的点滴经验体会介绍如下,以钥读者。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情绪属于高级神经活动。人在长期的情绪激动时,破坏兴奋与抑制平衡,在大脑皮质的影响下,可兴奋延髓的心加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使交感一肾上腺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强,几茶酚胺类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释泌明显增多,一方面心脏收缩加强、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另一方面身体大部分区域小血管痉挛收缩并引起血管平滑肌增值肥大,外周阻力增大;而交感神经兴奋还可使肾素释放增多。所有这些均促使高血压形成。主要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肝气郁滞,久郁化火,肝阳上亢。《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治法:疏肝平肝,潜阳降火。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醋柴胡9g、生白芍12g、枳实9g、香附12g、川芎9g、天麻15g、钩藤循下)15g、草决明30g、12g、珍珠母30g、(先煎)、黄芩9g、川牛膝9g。便秘加大黄12g(后下)、芦荟12g、水煎服,每日一剂。肝火盛口干苦加丹皮9g、栀子9g;如有中风先兆者可加生龙骨30g(先煎)、生牡砺30g、(先煎)、铃羊角粉3g冲服。

2 冠心病

冠心病与中医的“胸痹”相似。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当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度激动发怒时,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和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儿茶酚胺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另儿茶酚胺使小血管持续而强烈收缩和儿茶酚胺本身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中的胆固醇就容易沉积于动脉壁内;此外长期紧张还可造成高脂血症,同时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使血粘稠度升高,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栓。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使冠心病发病靼增加或使病情加重。主要症状:心胸憋闷或刺痛,脘胁胀满,喘息暖气,躁怒不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沉涩。病机:气机久郁,心脉瘀阻。《病因脉治,胸痛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其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唉”。治法:理气宽胸,活血通脉。方药: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处方:醋柴胡9g、枳壳9g、赤芍t2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降香9g、姜黄12g、丹参20g、檀香3g、砂仁6g(后下)。水煎服,每日―剂。气滞甚加青皮9g、香附12g;胸痛甚加元胡12g、三七9g、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中医属“胃脘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动和粘膜血流调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明:在长期或反复的不良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层功能发生紊乱,使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协调关系失常,迷走神经系统兴奋陛增高,促使胃酸或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平滑肌痉挛;同时精神紧张又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胃黏膜下血管痉挛与平滑肌痉挛,造成粘膜的供血不足,局部缺血,抵抗力减弱,易被胃液自身消化,形成溃疡。主要症状:胃痛胀闷,攻撑两胁,遇情志不遂而痛作或加重,嗳气吞酸,善怒而太息,纳差食少,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沉弦。病机:肝郁犯胃,络脉拘急。《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盖胃者,裹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凡气既阻,血亦凡气既阻,血亦凡气既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醋柴胡9g、炒白芍18g、制香附12g、青陈皮(各)9g、枳实9g、木香(后下)6g、元胡9g、川楝子9g、佛手12g、白芨15g、乌贼骨2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如肝胃郁热口苦甚者,加黄连9g、栀子9g、丹皮9g。

4 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列为“消渴”病。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及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方面大量观察资料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惊吓等应激状态使交感神经兴奋将抑制胰岛素,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倾向被固定下来,进而导致糖尿病发生或诱重。主要症状:烦躁易怒,口渴引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瘦乏力,舌边尖红,脉弦数。病机:气郁化火、消灼肺胃阴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及消渴大病。”治疗:舒肝清热,养阴生津。方药:玉女煎加减。处方:石膏30g、知母12g、麦冬15g、生地18g、川牛膝9g、天花粉15g、郁金15g、生山楂15g、乌梅15g、青皮9g、佛手20g。水煎服,每日一剂。伴有气虚明显者加西洋参12g、生黄芪15g、山药15g、五味子15g。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与中医“瘿病”相似。当人体遭受长期的情绪刺激如恐惧、惊吓、悲伤、愤怒等精神因素可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使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CRH和ACTH及皮质醇分泌增多,

从而使免疫监视功能降低,导致甲状腺合成与释放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甲亢。主要症状:瘿肿眼突,胸胁胀闷,善太息,急躁易怒,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弦滑。病机:肝气郁结,痰浊壅阻。《诸病源候论,瘿候》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消瘿。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处方:海藻15g、昆布15g、海蛤粉20g、青陈皮(各)10g、生牡蛎30g、香附12g、象贝母12g、法半夏12g、桃仁10g、夏枯草12g、苦参20g。水煎服,每日一剂。伴肝郁化火者,合龙胆泄肝汤加减;伴心肝阴虚者,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6 肿瘤

肿瘤中医统称“症瘕”、“积聚”。性格内向、遇事不善于宣泄和表达、严重焦虑、长期抑郁、怒而不发、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过分压抑自己和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久之造成人体心理生理反应,从分子水平上引起细胞DNA自然修复功能的减退,促成原癌基因向癌基因转化,同时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调解失常,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下降,使对癌症有杀伤力的T淋巴细胞分泌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促进癌细胞的突变和发展、滋生和蔓延,体内失去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故命名各异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等,但致病都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治疗方法基本相似。主要症状;局部肿块,按之硬痛,推之不移,平素心情抑郁不快,心烦易怒,叹息暖气,舌边青紫苔苔薄,脉沉弦。中晚期消瘦,神疲无力。《金匮翼。积聚统沦》篇云:“凡忧思郁怒久而不解者,多成此疾。”病机:情志久郁,气滞血阻。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攻毒软坚。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醋柴胡9g、赤芍12g、枳实12g、元胡12g、川楝子9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9g、五灵脂9g、香附12g、三棱12g、莪术12g、白花蛇舌草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一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者,合鳖甲煎丸:正气虚者,合六君子汤。

7 抑郁症

中医称为“郁证。”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研究指出:抑郁是1990年世界致残的首要原因,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仝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其病因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发生。丧偶与抑郁是关系最密切的应急原。经济条件差、社会阶层低下也易患本病,女性应付能力低于男性更易惟患。病理为心境障碍。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下丘脑一垂体一生长素轴功能异常,中枢五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动物实验证明:慢性精神、心里应急可引起中枢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导致海马区锥体细胞的萎缩和死亡,从而导致记忆的改变及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反应。抑郁可导致自杀等消极行为反应。主要症状:以心境低落为主。沉默寡言,喜怒易哭,多愁善感,脘闷暖气,时时欠伸,失眠梦多,纳少形瘦,精神不振,舌苔薄腻,脉弦。病机为情志内伤,心脾失调。《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治法:舒肝解郁,调理心脾。方药:消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醋柴胡6g、炒白芍9g、枳壳9g、香附12g、当归12g、青陈皮(各)9g、合欢花15g、炒白术12g、茯神15g、炙甘草12g、小麦30g、大枣6枚,郁金12g。水煎服,每日一剂。食滞腹胀者,加炒三仙(各)15g;气郁化火者加丹栀(各)9g。

8 支气管哮喘

中医称为“喘证”。情绪可直接导致哮喘发作。Sacher认为;情绪过度紧张、过度焦虑、愤怒等使情绪中枢所处的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抑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继而抑制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促使哮喘发作。近代研究证实,情绪状态作为一种刺激,可引起躯体内脏活动反应(包括支气管收缩反应)。促使哮喘发作。出现频度高低依次为焦虑、愤怒、抑郁、恐惧、兴奋。主要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胸痛,喉中如窒,或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辩证为情志不遂,肺气郁痹。《医学入门,喘》指出:“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北大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何权瀛教授说:“哮喘是心身疾病,长治才能久安。”治法:开郁降气乎喘。方药:五磨饮子加减。处方:沉香6g、木香6g、槟榔9g、乌药6g、青陈皮(各)9g、枳壳9g、合欢花15g、酸枣仁15g、远志9g、百合15g、瓜蒌15g、地龙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9 月经不调

精神因素直接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当妇女处于长期紧张、郁闷状态时,使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失调,人体内肾上腺皮质甾体和肾上腺髓质就会分泌去甲状腺素,还可抑制雌激素分泌,刺激生乳素增多,这些性激素分泌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发生紊乱,直接导致月经不调。主要症状:小腹胀痛或痛连胸胁,胀满不舒,胀痛,月经周期不准,经色正常或有瘀块,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病机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治法:舒肝理脾,和血调经。方药:加昧逍遥散加减。处方:醋柴胡9g、炒白芍12g、当归12g、炒白术9g、茯苓9g、香附12g、枳壳9g、川芎9g、青陈皮(各)9g、郁金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肝郁化热,加丹皮9g、栀子9g;气滞血瘀,加益母草15g、红花9g、桃仁12g;小腹痛甚,加元胡12g、蒲黄9g(包煎)、五灵脂9g;伴胀痛,加瓜蒌15g、橘核15g、荔核15g。10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称为“崩漏”。精神过度紧张影响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失调,使促卵泡成熟素(FSH)或黄体生成素(LH)分泌异常,卵巢不排卵以及排卵期雌激素短暂下降,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而致,引起撤退性或突发性出血。主要症状: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血色黯红,挟有血块,伴小腹及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舌质紫黯,脉弦紧或沉涩。病机:冲任郁滞,瘀阻胞宫,血不归经。《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崩淋之病……未有不由优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治法:行气祛瘀,活血止血。方药:逍遥散合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香附12g、五灵脂炭10g、蒲黄炭10g(包煎)、茜草炭12g、三七粉3g(冲服)、益母草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伴血热加焦山栀12g、黄芩12g;伴脾虚加人参6g(另煎)、炒白术12g。

11 乳腺小叶增生病

中医属“乳廨”范畴。本病发生与卵巢机能失

调有关。系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中医认为: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气血凝滞,乳络痹阻,久成结核。主要症状:情志郁闷,心烦易怒,胀痛或刺痛,肿块随情志波动而消长,兼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缓或细涩。病机为肝脾不调,气郁痰凝。《外科正宗》:“乳癖……多由思虑伤脾郁怒伤肝,郁结而成。”治法:舒肝理脾,化痰散结。处方:当归15g、瓜蒌20g、橘核15g、荔核15g、香附12g、青陈皮(各)9g、醋柴胡9g、三棱12g、莪术12g。水煎服,每日一剂。结块痛甚,加乳香9g、没药9g;结块大而硬,加海藻12g、昆布12g、生牡蛎30g。

临床体会

1、气为百病之长。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过极、郁积久结,疏泄失司,气不循常道,则上逆、下注、横窜,攻心、侵脾、辱肺,痹脉、阻络、犯脑。故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遂生诸病。疏肝理气法既有疏理气机、调畅情志、和谐脏腑、行血布液、通经搜络之功。故可消除或改善情志所致的多种病证。

2、久病及血。上述多种疾病均兼有血瘀症状,故治疗用药多配合化瘀通脉之品,正如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倡导:“久病必成瘀”,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涫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对于情志引发或诱发的慢性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除用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之中医中药治疗外,一定配合西医治疗,急则治其标防其病情恶化,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

4、情志致病为身心疾病,配合必要的心里疏导和情志调摄,有利于病情的好转或痊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菊仙,自卑、自衰的催化剂,健康报。心里导刊,2008年10月17日,第1版

2 杨晓光,赵春嫒,抚平心灵的皱纹[M],人们军医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25

3 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118

4 常朵。冠心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22):78―79

5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第6版:386

6 徐世杰,病由心生一情绪管理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3月,第l版:80-145

7 王吉耀。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881-882

8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jE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版,139

9 檀明山,心里决定健康,[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157―160

10 乐杰,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3月,第7版:19

11昃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307

(责任审校:王洁)

上一篇:亚高千伏在胸部摄影中的作用 下一篇: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x线平片\CT及MRI诊断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