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7-29 09:27:24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既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保护环境,这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归根到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高涨的历史时期,因此必须研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和需要迫切解决的任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 经济发展

1.生态环境

世界环境保护的时代潮使得中国积极响应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力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为此努力提高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并希望能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长远而持久的影响力。

1.1生态环境含义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含义相近,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较而言自然环境的外延要比生态环境的大,自然环境包括所有的天然因素。但生态环境仅是指符合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这个整体才被称为生态环境。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的组成成分,也包括一些自然环境,但不能笼统的称之为生态环境。从这一角度说,生态环境只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两者具有一定的包含关系。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生态环境遭受到较大的破坏,如果不能及时保护生态,必将导致人类居住环境的彻底恶化。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1.2 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与意义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其一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这包括保护城乡的环境,保持本土的城乡景观,首先要尽量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对城乡环境的破坏,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不断增强环境的净化和调节能力,要保持物种多样性,进而达到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效果,合理的利用资源,才能更好地保护资源;其二是预防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的公害,同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更要避免其他的公害和污染的产生;其三要注意保护哪些价值比较特别的自然环境资源。此外,相关的环境保护如防止水土流失,建筑符合城乡规划,坚持植树造林,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分配生产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臭氧层、防止气候变暖,同时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把保护环境看做是发展国家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任务,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由于前些年为发展经济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造成了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对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稳定更有国际形象。

2.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2.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和谐发展

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环境污染要保护好环境,就无法发展经济,认为两者是矛盾的,也认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承担所付出的代价,要不经济就没有发展空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就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走上了先发展经济,之后治理环境的途径。

就目前情况,世界资源相对有限,环境资源也相对减少,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走过上百年,而且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必然会进一步的增大环境的压力。所以在继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已经不行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无法发展经济。要让自然环境为人类造福,就必须先保护好生态和自然环境,按照自然规律彻底根除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放眼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让经济发展成为改善环境的技术先导,同时让环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2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可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但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初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环境污染相对有限;当经济高速发展后,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迅速而严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一些高污染的行业被关闭,经济发展使人们也意识到了改善与治理环境的重要意义。随着文明的发展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更有利于环境改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首先是因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先保护好环境。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要持续增长就需要环境资源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其次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环境质量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新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例如滥垦滥伐以及过度放牧和捕捞现象,要彻底的治理污染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而这最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支撑。

当然我们应当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例如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再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污染,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也总是需要占用一定的自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进一步的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中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3.1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

就人类整体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类:其一是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其二长期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其三是一些突发的大型公害事件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当前的一些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的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当前我国既面临环境破坏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并且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这给我国每年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已经极大地威胁到了我国经济健康全面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将来的社会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和资源,国家把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关于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工业污染的问题依然难以根治,不仅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也面临各种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的解决。

3.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努力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依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原始经济发展的模式,同时体还存在管理投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总的趋势来看,北方和大部分的西部地区生态严重环境退化,而东南沿海主要是环境污染。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平衡,在东南沿海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达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虽然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不是很大,但治理力度却相对有限,难以达到防止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2)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破坏状况依然严重,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较好改变,局部地方还在加剧。我国有七大水系,但一部分的湖泊与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仍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出现了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问题还很突出。

(3)由于大量的污染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并出现一些自然灾害,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必然会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3.3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合理地开发资源,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积极采取较好的对策,一方面大面积的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并让这成为新中国的环境保护的标志;利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企业结构调整,是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举措。因为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促进发展生产力。只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才能和谐相处。为此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新的政绩观,并进而提出了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观,这是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把我国的工业生产带到工业化道路的途径,只有发展生态化的农业,并且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才能彻底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小结

要彻底的化解发展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应积极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或者是科学技术的手段,一方面加大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迅速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要提高效益减少废物和节约资源,还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此外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能等替代能源,推动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特别是生态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并积极的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保障和激励,才能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2007.1

[2]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

[3]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等.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

[4]章庆民.关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

[5]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术交流,2003.2

[6]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J].达州新论,2006.3

[7]刘东强.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科学发展观,2007.2

作者简介:

吴晓明(1975.11- ),四川西昌人,经济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上一篇:中国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浅谈广告创意关注原则在高校教学设计中的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