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讨论

时间:2022-07-29 06:18:19

关于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讨论

摘要:正确有效地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对现有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评价准则及评估措施的讨论,指出了目前网络安全防范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完善评估系统有利的方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6-11012-01

A Survey of Network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CHEN Jun-wei

(Dept. of Compu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China)

Abstract:To assess the security condition of a network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ologies in security area. In this paper, we will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resent security guar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andards and measures of existing risk assessment, and propose methods and directions which are beneficial in perfecting the assessment systems.

Key words:Network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security measures

1 引言

频频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正在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列举的近年来的网络突发事件,不难发现,强化提升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意识、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为当务之急。所谓风险评估,是指网络安全防御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的原理是,根据已知的安全漏洞知识库,对目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逐项检查。然后根据扫描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提供重要依据。完成一个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并不足以代表该信息安全事务的完结。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以及所导致的信息技术环境的转变,信息安全工作人员要不断地评估当前的安全威胁,并不断对当前系统中的安全性产生认知。

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1 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有人说安全产品就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但有了安全产品,不等于用户可以高枕无忧地应用网络。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人来管理与维护,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病毒和黑客可谓无孔不入,时时伺机进攻。这就更要求对安全产品及时升级,不断完善,实时检测,不断补漏。网络安全并不是仅仅依靠网络安全产品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合适的安全体系和合理的安全产品组合,需要根据网络及网络用户的情况和需求规划、设计和实施一定的安全策略。通常,在一个企业中,对安全技术了如指掌的人员不多,大多技术人员停留在对安全产品的一般使用上,如果安全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黑客攻击引发网络瘫痪,他们将束手无策。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服务。而安全评估,便是安全服务的重要前期工作。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不断评估方可安全威胁。

2.2 安全评估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安全评估的目标通常包括:确定可能对资产造成危害的威胁;通过对历史资料和专家的经验确定威胁实施的可能性;对可能受到威胁影响的资产确定其价值、敏感性和严重性,以及相应的级别,确定哪些资产是最重要的;准确了解企业网的网络和系统安全现状;明晰企业网的安全需求;制定网络和系统的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和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指导企业网未来的建设和投入;通过项目实施和培训,培养用户自己的安全队伍。而在安全评估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标准性原则、可控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最小影响原则、保密性原则。

安全评估的内容包括专业安全评估服务和主机系统加固服务。专业安全评估服务对目标系统通过工具扫描和人工检查,进行专业安全的技术评定,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评估报告。

目标系统主要是主流UNIX及NT系统,主流数据库系统,以及主流的网络设备。使用扫描工具对目标系统进行扫描,提供原始评估报告或由专业安全工程师提供人工分析报告。或是人工检查安全配置检查、安全机制检查、入侵追查及事后取证等内容。而主机系统加固服务是根据专业安全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系统加固方案,针对不同目标系统,通过打补丁、修改安全配置、增加安全机制等方法,合理进行安全性加强。

系统加固报告服务选择使用该服务包,必须以选择ISMR/SSMR/HME服务包为前提,针对评估分析报告,提出加固报告。系统加固报告增强服务选择使用该服务包,必须以选择ISMR/SSMR/HME服务包为前提,针对评估分析报告,提出系统加固报告,并将系统加固报告、加固步骤、所需补丁程序以光盘形式提交客户。系统加固实施服务选择使用该服务包,必须以选择 ISMR/SSMR/HME服务包为前提,针对评估分析报告,提出系统加固报告,并将系统加固报告、加固步骤、所需补丁程序以光盘形式提交客户,并由专业安全工程师实施加固工作。

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系统

讨论安全评定的前提在于企业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备的安全策略,这项工作主要检测当前的安全策略是否被良好的执行,从而发现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当前计算机世界应用的主流网络协议是TCP/IP,而该协议族并没有内置任何安全机制。这意味着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必须被非常好的保护,网络安全评定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修补全部的安全问题提供指导。

评定网络安全性的首要工作是了解网络拓扑结构,拓扑描述文档并不总能反映最新的网络状态,进行一些实际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最简单的,可以通过Trackroute工具进行网络拓扑发现,但是一些网络节点可能会禁止Trackroute流量的通过。在了解了网络拓扑之后,应该获知所有计算机的网络地址和机器名。对于可以访问的计算机,还应该了解其正在运行的端口,这可以通过很多流行的端口发现工具实现。当对整个网络的架构获得了足够的认知以后,就可以针对所运行的网络协议和正在使用的端口发现网络层面的安全脆弱点了。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对协议和端口所存在的安全漏洞逐项进行测试。

安全领域的很多专家都提出边界防御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要求,为了提高安全防御的质量,除了在网络边界防范外部攻击之外,还应该在网络内部对各种访问进行监控和管理。企业组织每天都会从信息应用环境中获得大量的数据,包括系统日志、防火墙日志、入侵检测报警等。是否能够从这些信息中有效的识别出安全风险,是风险管理中重要一环。目前的技术手段主要被应用于信息的收集、识别和分析,也有很多厂商开发出了整合式的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所有系统模块的信息整合与联动。

数据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被直接攻击和盗取数据将对用户产生极大的危害。正因为如此,数据系统极易受到攻击。对数据库平台来说,应该验证是否能够从远程进行访问,是否存在默认用户名密码,密码的强度是否达到策略要求等。而除了数据库平台之外,数据管理机制也应该被仔细评估。不同级别的备份措施乃至完整的灾难备份机制都应该进行有效的验证,不但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还要确认其有效性。大部分数据管理产品都附带了足够的功能进行安全设定和数据验证,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很好的完成安全评定工作并有效的与安全策略管理相集成。攻击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目的在于无需授权访问某些应用,而这往往是获得系统权限和数据的跳板。事实上大部分的安全漏洞都来自于应用层面,这使得应用程序的安全评定成为整个工作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与更加规程化的面向体系底层的安全评定相比,应用安全评定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和坚实的技术技能。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测试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缺乏实用的技术和工具的支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险评估水平的重要因素。需要研究用于评价信息安全评估效用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信息安全效用评价体系,以保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加强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队伍建设,促使我国信息安全评估水平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陈晓苏,朱国胜,肖道举.TCP/IP协议族的安全架构[N].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32-34.

[2] 贾颖禾.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7),21-24.

[3] 刘恒,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挑战[R],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讨会,2004.10.12.

[4] [美]Thomas A Wadlow.网络安全实施方法.潇湘工作室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5] 张卫清,王以群.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文化[J].情报杂志,2006(1),40-45

[6] 赵战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R],第全国计算机学术交流会,2004.7.3.

[7] Ansell, J. and F. Wharton. 1992. 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8] Parker, Donn."Why the Due Care security review method is superior to Risk Assessment". CSI ALERT Newsletter,2000.212.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下一篇:高等农业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