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萍 王嘉鹏:杰出母亲与中国英雄

时间:2022-07-29 03:17:18

沈利萍 王嘉鹏:杰出母亲与中国英雄

“在人世间,能将最大的不幸变成幸福的人,就是真正健康的人,真正的幸运者,真正的英雄!”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伴随着飞机极大冲力的挤压,使飞机上所有的乘客的身体猛然间像着了魔法一样,向前掼了出去,霎时间,污泥浊水夹杂着腐草枯叶无情地涌进机舱,乘客甚至来不及恐惧,就被残酷地推到了绝望的境地。绝望中,无数双无助的手臂从泥浆里伸出,绝望地抓挠着……

这就是1993年7月23日14时40分,发生在银川震惊全国的“7・23”空难。年仅12岁的王嘉鹏和父亲就在这架西北航空公司2119航班上。

“空难发生前我正在深圳筹备画展,嘉鹏的父亲却要去大连开会,没办法嘉鹏的父亲只有带上12岁的儿子去出席会议。”沈利萍对当年那悲惨的一幕依旧刻骨铭心,“他们本来要22号出发的,但是由于没有买到机票,推迟到了23号,这些事当然都是在事后得知的。7月23号那天,我画的是大型壁画《海》,我想嘉鹏他们这时已经到了海边了吧。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在那一天异常的躁动,手里拿着画笔却不知道往哪里画。到了下午,我心慌得居然在架子上站不住了。那是我从事美术事业以来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尴尬。那时天正下着雨,我知道嘉鹏和他爸爸都去了大连,家里不会有人,但是还是冒雨跑到了电话亭旁,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没想到家里的电话竟有人接听了,可是接听的却是我小妹。小妹告诉我嘉鹏的爸爸出了点工伤并不厉害,所以没有去大连,让我赶紧回去。”

没想到当沈利萍匆匆从深圳赶回银川时,等待她的却是儿子的病危通知书和两张几乎把他逼到绝望境地的伤情诊断书:

王嘉鹏“头皮裂伤并脑挫裂伤,腰椎爆裂骨折并双下肢截瘫,脾脏及右肾挫裂伤,肠管及膀胱挫伤。”

王嘉鹏的父亲“双耳膜穿孔、脑震荡、腰椎压缩性骨折、肋骨和耻骨等多处骨折。”

沈利萍见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已经是空难后的第四天了,在这四天当中支撑着嘉鹏的就是要见到自己的妈妈的信念,每次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妈妈,妈妈就要来了”。

孩子终于忍受着巨大的疼痛等到了妈妈的到来,在见到妈妈的那一刻王嘉鹏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伸出双手,断断续续地说:“……妈妈……您可回来了……真怕见不到您了,所以……我就拼命的从飞机里往外爬,爬出来了……”

“嘉鹏只说了一句话就再也支持不住了,立即陷入了昏迷状态。我疯了一样放声大哭,尽管我知道孩子处于昏迷状态什么都听不到,可是我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儿子,活着就好,活着就好!你们都活着……儿子,要是妈妈回来见不到你,妈妈也活不下去了……再也不离开你了,妈妈再也不离开你了……’”

从此以后,面对丈夫和儿子两个重伤员,医院就成了沈利萍的家。她不敢离开儿子,又时刻牵挂丈夫,并且一张张病危通知书频频传到她的手上。沈利萍告诉记者:“那时候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儿子的状态实在太令人恐怖了。”

在沉重的空难打击下,每次从昏迷中醒来,小嘉鹏就不住声地讲他所见到的空难过程,一边讲汗水一边顺着越发消瘦的小脸往下淌……

“妈,飞机突然就掉下来了,一个黑洞,妈,我掉下去了……我已经淹得不行了,已经喘不上气来了……”

“我实在不行了,就拼命地往外爬……爸爸在帮我,妈妈……”

“黑洞可大可深了,我朝里掉,掉……可是,妈妈,我只想你……我想,您要是见不到我了,就会伤心死的……我想着就有劲了,我拼命地爬,爬……多难爬,我以为自己的半截被飞机切掉了……真怕见不到您了,所以……我就拼命的从飞机里爬,爬了出来……”

恐惧,当时沈利萍的恐惧绝不亚于自己的儿子,但归根结底她的恐惧来源于儿子的恐惧。为了驱散儿子心理的巨大阴影,她想不论白天黑夜都紧紧抱着自己的儿子,让儿子时刻都感觉到妈妈的存在。但是医生马上就否定了她的想法,因为儿子有腰伤,一不小心就会使伤情加重。无奈,沈利萍只有不分白天黑夜,一手拉着儿子的手,一手轻轻地护着他的头,让儿子时刻感到自己就在妈妈的怀中……

沈利萍告诉记者:“现在回过头来想啊,真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不知道多少天我都不敢合一下眼。儿子不断地呕吐,吐出来的全是湖里芦苇渣之类的脏东西,同时不断地昏迷,然后就是被突然的剧痛惊醒,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那声音就象狼嚎一样。”

小嘉鹏每一声声痛苦的嚎叫就像一把把利刃扎到沈利萍的心上,每到这时,她都会疯了一样找来医生,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我该干什么,我该干什么?”

“我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后,很多人都认为我坚强,说我伟大。当初面对那样一个不容改变的现实,我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当我冷静下来时,理智地考虑时,我明白了,只有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所有的努力,使我的儿子从心理到肉体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沈利萍说。

就是为了这一目标,沈利萍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在这五年中,她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和肉体的煎熬。

“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我的孩子重新站起来。”

经过一次大型的腰部脊椎手术,嘉鹏终于被现代医学和母爱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但是孩子手术后就能站起来走路的幻想却破灭了,截瘫的事实也无情地摆到了沈利萍面前。就在这时,嘉鹏因腹内出血引起的腹部绞痛,又一次把沈利萍母子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那天早晨,我给孩子抿了一口稀饭,突然嘉鹏腹部一阵剧烈的绞痛,他疼得象狼嚎一样怪叫起来。我疯了一样找来医生后,紧紧抱住孩子的头。检查后医生告诉我,当初孩子腹腔里的器官严重受伤,最终导致了粘连性肠梗阻……后来只有求助一位老中医,才缓解了孩子的病情。时间不长,新的麻烦又来了,由于孩子受伤以后一直插着导尿管,导致尿路感染频频发生。要知道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啊。医生建议马上作外漏手术。”

外漏手术就是从腹部开一个口子,导尿管,专门用来排尿。被实施这种手术后的伤病者就意味着终生要在身上挂一个接尿的袋子。

“这怎么可以啊?我当时就急了。”沈利萍说,“从那以后我天天请妹妹们和我一起扶着嘉鹏排尿。但是不管我们用什么办法,结果都是徒劳。”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沈利萍开始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求助了。博爱医院答应了沈利萍转院的请求,但是专家的回复几乎又一次把他推到了绝望的深渊。

“专家告诉我,孩子的内脏、大脑、脊髓、神经全部受伤了,截瘫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这样说就是我的儿子永远都无法站立起来了。当时我的大脑‘嗡’的一下,瘫倒地上再也起不来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打击,我真的有些承受不住了,但是事实又告诉我,我必须承受。”

尽管如此,沈利萍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她把这丝希望寄托到了条件最好的北京博爱医院。为此她坚定不移地为转院作着努力。但是肇事的航空公司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第一,医学上已经断言,就是保住了生命,这种类型的病人一生也必将在轮椅上度过。对于这一点沈利萍认为,“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我的孩子重新站起来。”第二,航空公司认为,如果不转院可以一次性补偿一笔非常可观的医疗费。对于这个说法,沈利萍有些反感,“孩子的生命是能够用钱来换算的吗?”第三,航空公司认为,如果一味坚持转院,那么公司只能解决嘉鹏和父亲共中一个人的问题,另一个人必须出院。

“对于第三点,我犹豫了,嘉鹏的父亲当时还没有康复啊。但是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嘉鹏的父亲时,他毅然选择了出院。就这样他把治疗的机会和经费让给了儿子,自己拖着残疾的身体出了院……”

“绝望,就是没有希望,就是断念,就是没有出路。但是我们从绝望中走了过来啊!向前看,我们只有在绝望中再次挑战生命!”

1993年9月27日下午,沈利萍带着儿子来到了博爱医院。新的一轮生存攻坚战开始了。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的确就像疯了一般。我披头散发,来回奔跑。其实当时医院里的一些人就误以为我有了精神病。自从空难以后,我就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一次,都进入冬季了,凶为病房盟不冷,所以我脚上穿的还是凉鞋。我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背后悄悄议论:那女人的孩子就是在飞机失事时受的伤,一定是受刺激太大,上身穿着毛衣,下面还穿着凉鞋,可怜哪……好心的医生劝我:母亲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只要你不垮,孩子就绝对不会垮的。我暗暗地鼓励自己,为了我的嘉鹏一定要坚持住。”

通过沈利萍和院方的不懈努力,经过三次大手术的王嘉鹏终于可以坐在轮椅上自己活动了。但是,他又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不愿看到病房以外的任何地方,他无论如何无法接收残疾这个现实。特别是对轮椅,尽管他在使用,但是却深恶痛绝。这时医生告诫沈利萍:一切医学上应该解决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下一步能怎样,很多时候就要看病人自身努力了。身体的残疾已成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是孩子不能正视这个现实,这个阶段是孩子最艰难的心理过程,帮他走出拒绝残疾的心理过程恐怕更艰难……

正如医生所说,这时候的王嘉鹏情绪非常低落,他对自己的前途几乎完全失去了信心,突然之间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了,并且拒绝和他最亲爱的母亲交流。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

“怎么办呢?我开始拼命地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向有关医生请教,同有过战胜病痛经历的病友交流。我似乎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当我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时,他的一句‘你是正常人,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痛苦’就把我用了不知多少时间总结出来的道理给摧垮了。他是在拒绝残疾这个不能拒绝的现实。”

为唤醒孩子对生活的希望,沈利萍在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外,又开始苦读医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学会了足底按摩。沈利萍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站起来。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无论孩子的情绪多么消极,沈利萍始终没有改变“坚持坚持再坚持”的训练原则,对于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一定点都不容更改。同时沈利萍还找来很多残疾人成才的故事和传记读给嘉鹏听,罗斯福、胡里奥、邓朴方、张海迪的故事在一点点渗透到嘉鹏幼小的心灵深处。但是真正使小嘉鹏走出残疾阴影的是一次和邓朴方的不期而遇。

那是一个暖融融的午间,很多病友都回病房午休了,沈利萍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嘉鹏在医院大厅里散步。这时候迎面走过来几个人,他们簇拥着一个自驾轮椅的熟悉的身影。被簇拥的那个人就是邓朴方。一身干净素浩的装束,小脸白得令人心疼的小嘉鹏,立刻引起了邓朴方的注意,他的轮椅在小嘉鹏的面前停了一下,非常慈爱地对嘉鹏笑了笑……

“嘉鹏看着邓朴方艰难的上了汽车,又看着汽车远去,然后他仰脸问我:‘妈妈这位伯伯是谁啊?’我告诉他那就是邓朴方。嘉鹏怔了一下,接下来说:‘我得的病和邓伯伯的一样啊。妈妈,再给我讲讲邓伯伯的故事吧。’我告诉孩子尽管他和邓朴方的病情一样,但是他们的处境却截然不同,接下来我又把邓朴方在中的苦难经历给孩子讲了一遍。听完我讲的故事,孩子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妈妈,我太幸福了……’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的嘉鹏终于走出来残疾的阴影。接下来我们又进入了为站起来而奋斗的持久战之中。”

“妈妈,活着真好啊,有些事情我还是能做的,如果正常人能做100件事,我知道我只能做50件事,但我会尽力把50件事做好……”

“妈妈,快看……”在经历了两年肉体和心理的魔鬼般训练之后,嘉鹏终于能够扶着墙边站稳了,同时有力的大腿带着小腿、带着脚晃晃悠

悠地向前蹭了一步。奇迹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

“好儿子!”沈利萍狂奔过去,拼命地亲吻着自己的儿子,然后和儿子抱在一起哭了。

“后来当孩子稍微能挪动一下步子的时候,他真的看到了希望。我对他的要求也就严格了起来。要求他走路一定要挺胸抬头,绝对不能低头。因为在训练时一个错误的动作,将来都可能导致骨骼的变形。我知道自己当时的心够狠的,有时看着孩子艰苦的训练,自己都会心疼的偷偷落泪,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我只能横下一条心啊。”

在身体康复训练的同时,嘉鹏还自学了英语、电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96年举办的“山丹杯”全国残疾人毛线编织设计大赛上,他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获得铜牌奖,并受到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的亲切接见。获奖后小嘉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妈妈,活着真好啊,有些事情我还是能做的,如果正常人能做100件事,我知道我只能做50件事,但我会尽力把50件事做好……”听了儿子的话,沈利萍再次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回去后,她马上把“活着真好”写到了纸上,贴到了墙上。

“但是这时候嘉鹏的上学问题又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当时我找了离医院近的几所学校,但都被拒绝了。这时孩子倒回过头来安慰我了‘妈妈,别难过,进不了学校,在医院里也可以自学啊。我一定能学好,妈妈相信我!’”

就这样母子二人相互鼓励,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沈利萍也重新拿起了画笔,在自己租住的10来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了绘画创作。在此期间,她创作的《回乡风情》在丁绍光全国美术大展中获奖。身教重于言传,面对妈妈的获奖,小嘉鹏的学习更加刻苦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8年夏天,王嘉鹏在四名参考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挪威迪诺克世界联合学院录取,成为该学院录取的第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8月24日,王嘉鹏踏上了飞往挪威的班机!

“妈妈,我深深地知道,在学院我不仅代表我自己,还代表着我的祖国……”

嘉鹏一到学校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学院只有三名残疾学生,而嘉鹏是最严重的,生活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这还在其次,学习上的压力更是空前的。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由于语言的障碍,他的很多功课都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脑挫裂伤和三次大型手术全身麻醉的影响,他的记忆力也明显下降。但是经过了生死考验的王嘉鹏并没有退缩,他把战胜伤病的勇气和毅力,全部用到了补习功课上。因之同宿舍的伙伴们送他一个绰号“superman”(超人)。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妈妈,我深深地知道,在学院我不仅代表我自己,还代表着我的祖国……”

就是凭着这股拼劲,嘉鹏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全适应了语言环境,并在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

儿子的成绩也成了沈利萍的动力,她的代表作《厚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40周年大庆全区美术书法摄影大型展览上,一举获得一等奖。与此同时,挪威媒体开始关注这个意志坚强的东方小伙子。挪威国家电视台NIK对他进行了跟踪采访。同学们经常夸奖他:“你真棒,日本人!”面对这样的夸奖,王嘉鹏每次都这样回答:“不,我是中国人,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是这个原因,嘉鹏找到了学院的院长,要求学院悬挂中国国旗。因为学院礼堂悬挂着80个招生国的国旗。在王嘉鹏的努力下,学院终于悬挂起了中国的国旗。在此基础上,王嘉鹏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活动,他先从中国的饮食文化人手,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亲自下厨为同学们准备丰盛的中国菜。这一下沈利萍就更忙了,很多原料和资料都是她从国内万里迢迢寄到挪威的。更令人称奇的是,王嘉鹏这样一位需要人照顾残疾学生,竟然凭着自己的努力担任了学院的生活会会长。

1998年12月10日,是王嘉鹏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他被联合学院推荐参加了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典礼上他受到了挪威王后松娅公主的亲切接见,并代表中国残联向松娅公主赠送了礼品。松娅公主非常高兴,破例在王宫与他合影留念。事隔几个月后,松娅公主再次接见了王嘉鹏。一时间王嘉鹏的传奇故事,成了各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接着王嘉鹏在1999年3月,一人独得了两块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的金牌。在夺牌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他在挪威求学,所以在比赛的名单上他是代表挪威参赛的。当王嘉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找到了赛事组委会,坚决要以中国的名义参加比赛。组委会被这个倔强的小伙子的爱国热情感动了,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样,五星红旗在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现场两次升起。王嘉鹏也被挪成人民誉为“中国英雄”。同年王嘉鹏被共青团宁夏团委授予“宁夏五四青年奖章”、被宁夏体委、宁夏残联投予“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称号,被自治区委宣传部、宁夏残联评为“十大自强模范”。同时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的纪实自传《撑起生命的蓝天》获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与此同时,沈利萍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她的个人画展《神秘的东方》在挪威北欧艺术中心展出,在北欧受到普遍好评。沈利萍也受到了挪威王后和首相亲切接见。2001年沈利萍被全国妇联等单位评选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3年她再次应邀赴挪威,在北欧艺术中心举办了专题讲座《东方艺术中国画》。同年由沈丽萍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妈妈再生你一次》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采访中沈利萍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梵・高说,没有经历苦难的艺术家,很难进入很高的艺术境界。在经历了儿子空难后的生死考验后,我对生命和自然万物有了更深划地理解,创作灵感也象泉涌般喷发了出来。”

这时候,宁夏电影制片厂已经根据嘉鹏的《撑起生命的蓝天》改编了18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王嘉鹏不仅在该剧中担任了主演,还承担起了外联、翻译等工作。特别令人称奇的是,在挪威的电视剧中,让王后和首相出任角色,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松娅王后和邦德威克首相为沈利萍母子的事迹所感动,不仅分别在剧中以一个演员的身份,再现当时松娅王后在王宫接见王嘉鹏母子一行,邦德威克首相在官邸为王嘉鹏《撑起生命的蓝天》一书题字时的情景,还特意为王嘉鹏以及剧组题词。拍摄完成后,松娅王后对剧组人员说,在这部电视剧中露面,“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做第二职业。”邦德成克首相则笑着对王嘉鹏说:“在这部戏中,你是主角,我是配角”。

2003年,因王嘉鹏杰出的表现,挪威政府授予他“为残疾人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奖”。

2004年10月,母子二人在贵州举行首场报告会,“关注未来・关爱孩子‘十大杰母亲’思想道德教育传播行动”在全国拉开序幕……

上一篇:青春不老树 下一篇:美,是一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