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因素对佤族医药的影响

时间:2022-07-29 02:44:09

自然环境因素对佤族医药的影响

[摘要]:我国佤族地区主要位于滇西南边陲,属于亚热带低纬度季风气候。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对其丰富的方、药资源,多发性传染病的治疗,医疗现状及独到的用药经验,辨证的医疗方法等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然环境因素;佤族;医药

[中图分类号]R2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7―0162―0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理和病理,并对该环境内形成的医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热燥湿之分,水土性质各异,当地产物区系、动植物资源、矿物资源等有所不同;民众的饮食结构,风俗习惯等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一定自然环境下长期生活的人具有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特性,其医药的发展也有着相应的地域性特征。佤族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佤族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此进行探索有助于佤族医药的阐释和解读。

1 自然环境环境简介

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省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人口大约38万(第五次人口普查),因佤族居住,这一带被称为“阿佤山区”。其范围西至萨尔温江,北至耿马孟定南汀河一线;东北至耿马四排山;东至澜沧雪林,西盟中课;南至孟连。位处东经99度~100度,北纬22度~24度。包括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耿马、双江、澜沧、孟连等县的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差异很大,最高海拔达2800米(公明山),最低海拔为300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最高气温达40度,最低至0度,常年降雨量1500~3000毫米,其中80~95%的雨量降于5月下旬~10月底,这期间被称为雨季,其它月份为干季”。

2 方、药资源的支撑

佤族地区多属于亚热带、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热,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这里山多林密,植被覆盖率达54.95%,动植物种系繁多,被动植物学家称为可与西双版纳媲美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丰富的动植物是佤药的来源,利用当地的药材就可以满足佤族人民的医疗保健需求。植物药如:良母娘、块根木兰、金线吊葫芦、刀壳树等;动物药如:螃蟹、蜘蛛、蛐蟮、水蛭、螺蛳、滚屎虫、蜜蜂、斑蝥、蟋蟀、谷子蚂蚱等;矿物药如:石膏、食盐、钟乳石、朱沙、硫磺等。据沧源县佤医佤药研究所掌握的资料,佤药有1000多种。常用药有300~400余种。

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单方、验方。1997年出版的《中国佤医佤药》收载了270余首常用方剂;2004年出版的《常用防治疾病简易方法》(收集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农村实用科技》)收载了230余首;2007年出版《云南民族医药文化浅探》收载了近40首。

佤族地区优越的气候环境是其丰富的方、药的产出条件,为其方、药的选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多发性传染病治疗经验的总结

佤族地区属于亚热带低纬度气候类型,过去曾是瘟疫的流行区,是疟疾、天花、霍乱、痢疾、肝炎、流脑、肺结核、等疾病的高发区,曾被称为“瘴疟之乡”。每次传染病的到来,因地域上的偏僻,没有更好的医疗方法,佤族人民只有利用当地的草药与疾病作斗争。经过了无数次的医疗实践、总结,获得了治疗这些疾病的丰富经验。

我们在佤族单验方的收集和整理中就发现:用于传染病的方剂占到总数的20%,这些方剂精炼有效,是佤族人民的常用方。该地区传染病的高发性不仅使佤族总结了治疗这些疾病的丰富经验,也积累了不少有效预防措施。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惯。如饮水酒、喝苦茶、嚼摈榔等,这些饮、用的食品具有清暑、解疟、除瘴的作用。此外佤族还总结了一种用药诊断肺结核病的方法:用大大蒜叶配酸腌菜,如果服药后呕吐,说明有肺结核。

故此,佤族医药中用于预防和治疗上述多发性传染病的经验和方法,是通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千百年的沉淀而成,自然具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4 医药现状及独到的用药经验的积累

佤族地区由于地处边疆,交通闭塞,解放前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佤族地区没有中医、中药、西医、西药。佤族人民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疾病作斗争,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知识。

4.1 医药现状

至今,在理论上,佤族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在诊察疾病上,除应用一般的望诊、问诊、切脉等方法外,还附有占卜等巫术。治病方法上,用药时加上叫魂、送鬼等迷信手段。在所用的方剂上,用方极其简炼,在我们佤族单验方收集和整理的工作中发现:单味药的方剂占总数的40%以上。

地域上的限制虽然使佤族医药的发展不那么完备,但它确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借助外力,仅靠本民族的医药就维持了佤族的生存繁衍,这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客观地说佤医理论体系知识还散在于佤族中,有待于发掘整理,翻译解读和总结。根据当前的科学解释:佤族医生占卜,是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万物有灵,实际为万物有信息,是人类对物质和意识信息的误识。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可以通过看其信物,如衣物、大米、鸡蛋等‘看见’(觉知)病人致病的各种信息(病因)。”;叫魂、送鬼等迷信手段对患者的心理具有调衡作用,也是一种心理疗法;所用单验方是佤族千百年的经验总结,价值不容低估。

因此,佤族医药具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经验和技术,只是这些经验和技术需要用大众化的语言和现代知识进行翻译和解读,才能为更多的人理解。从某一角度来说,这是传统医学雏形的一定程度的保留。

4.2 独特的用药经验

佤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用当地的药物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有时身上有病。无意中吃了某样药物,病好了,就把它记下来;有时通过观察,发现某样东西有什么作用,就试着用,验证了其功效。如佤族药中有一味药叫胖猪草,是通过观察发现:猪吃了这种草易胖。认为用于人也一样。经过验证,确有此效。佤医在用药时。胖猪草可用于瘦弱病人,不用于肥胖病人。因此,佤族医药是佤族人民自己摸索、总结的医药,有其独到之处,如:“铜锤玉带草,中草药中用于风湿、跌打损伤等症,而佤族则常用于口腔溃烂症;熊胆草,其他民族用于治肠胃炎,佤族则主要用于肺结核出血;水冬瓜树皮,傣医用于腹泻、痢疾,而佤医用于治肝炎;挖耳草和田基黄。中草药中用于肝炎、乳腺炎等症,而佤医除此之外,还主要用于婴儿口腔炎及口腔溃烂。佤医还使用一些其他民族一般不入药的种类来治疗某些常见病,如用曼登、猪粟树皮治红、白痢疾,用滇七叶树治胃炎、腹痛等等。

因地域上的封锁,少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也还未来得及吸纳突飞猛进的现代多学科技术,佤族医药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着如同祖国传统医学早期的一些形态,同时也保持着其别具的特色。

5 辨证的治病方法的形成

佤族地区山岭连绵,多山地、少平坝,山沟纵横交错。海拔差异很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各地气候环境有所差异。

佤族医生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如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自然界的气候也不同,从而使人体对外邪的易感性不同。居处山区丛林、当风之地者,因天气寒冷。易感风邪而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或肢体抽搐等症;居于凹地或靠山沟水边,与水接触多的阴暗潮湿之地,易感自然界的冷风寒湿邪气。临床多见肢体重着、酸胀麻木,或形寒肢冷疼痛等症;平坝之地高温、湿润、静风,易出现湿雾瘴气,居于此地的人群,易得热风症,易患热性传染病,如伤寒、疟疾、鼠疫、霍乱等,临床多有咳嗽、发热发冷,腹痛,泻痢等症状。因此,在用药时充分考虑患者所在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形和海拔的差异,使各地民众的体质不同,易发病种也不同。佤族用药过程中注重病人的居住地及其影响因素,辨证治疗。这与中医的“因地治宜”不谋而合。

6 结语

佤族医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和作用。它拥有丰富的方、药资源;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诊疗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对传染病等地方多发病的治疗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对药物的应用具有其鲜明的特色等。其间处处渗透着其特定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要把握其真谛,需将其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

上一篇: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应用体... 下一篇:用蒙药疗良性癫痫病43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