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思考

时间:2022-07-28 11:58:29

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思考

[提要]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漳州市“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以产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本文通过分析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漳州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漳州市;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推动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7日

农业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育种、畜禽疫苗等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而且产业本身所具有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关联度的特性,能够强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新兴产业将迎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推动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漳州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生成了一批生物科技新兴产业。近年来,漳州市着力培育生成了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其中以生物育种成效最为显著。目前,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已聚集了以漳州钜宝生物、漳州镇宇生物等台湾蝴蝶兰生产企业13家,年产组培苗2,000万株,年创产值1.76亿元以上,形成了全省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在生物医药方面,除传统的漳州片仔癀、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外,还有新落户诏安的福建润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DHA粉剂”和花生四烯酸,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4亿元人民币。

2、转化推广了一批农业高新成果。近年来,漳州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十分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先后引进一批先进性、关键性、适用性技术;同时,全市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紧紧把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核心技术,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市形成了以罐头食品、果蔬冷藏速冻、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饼干蜜饯加工、茶叶加工、竹木加工、肉制品加工和新兴的冻干食品等十大产业。

3、建成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漳州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了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贮运等一系列标准,全市现行有效的农产品地方标准有73项。全市一批龙头企业先后主导或参与了《琯溪蜜柚》、《白背木耳标准》、《蜜饯通则》和《肉干》、《肉松》、《肉脯》等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检验检疫部门及时将国外标准要求告知出口企业和广大农户,指导其按照国外标准要求建设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组织原料生产,推动建成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如漳州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被国家质检确定为中国首批GAP良好农业规范试点企业,通过了HACCP和ISO9001-2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福建省首家供港蔬菜基地,日本大葱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第一位。

4、打造了一批观光休闲农业精品。近年来,漳州市发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突出滨海风光、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三大特色,精心打造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形成以漳诏高速公路为主干道,整合长泰马洋溪生态旅游,龙海、漳浦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漳州国家地质公园、赵家堡、土楼等自然、人文景观,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台资天福茶博物院的“品茶叶、吃茶食、逛茶院、看茶艺”旅游风景线;以滨海风光为依托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形成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的“渔村风情、特色饮食、渔业文化”旅游风景线;以特色花卉、生态农业为依托发展乡村观光农业,形成东南花都的“花卉产品、农业展会与田园风光的相互融合”旅游风景线和龙佳生态观光农业园“技术引进开发与示范辐射、生态保护、科研教育和休闲旅游”旅游风景线,等等。

二、漳州发展农业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

1、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缺乏创新动力。漳州市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资金上以财政拨款为主,运行上以事业单位为主导的行政型科技进步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纯粹或过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将使农业科技进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出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先天不足以及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农业科研与生产活动脱节,严重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组织缺乏整体计划和统筹安排,不能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难以在重大自主创新方面加速突破。

2、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缺乏有效的带动效应。漳州这几年来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已经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扶持,也出现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但总体上来说,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缺乏中介组织或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联系,很难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2)多数企业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生产经营,对于科技投入不足;(3)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虽然农业企业的技术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市政府的重视,但多数措施仅针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引进和运用,缺乏农业技术的创新研发,手段也较为单一,大部分依靠每年“6.18”技术对接;(4)技术市场不完善。目前漳州市农业技术市场还不够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许多科技企业无法独享农业技术创新收益,创新收益大量外溢,而这必将大大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5)农业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承担起对农户的科技培训、科技指导等服务。

3、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必要的保险机制。科技创新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科技经济活动,整个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逆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农业科技投入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预期效益难以确定。同时,漳州市没有专门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机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指导,造成产销脱节、生产波动,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承受市场风险加大。另外,由于农业创新科技的受益者是农民,农民自身科技素质普遍偏低,也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的风险性。

上一篇: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下一篇:对建设滁州职业教育大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