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卫视访谈节目成功之地缘和市场因素

时间:2022-07-28 09:29:28

浅析中国当代卫视访谈节目成功之地缘和市场因素

北京卫视著名的制片人、主持人,也是北京卫视著名的《奥林匹克人物访》的制片人周芳曾经说过一个著名的公式,成功的访谈栏目=明星元素+新闻属性+特色话题。笔者还愿加两点,那就是和依托卫视地域特色的结合即本文说的地缘因素,以及节目周边产品以及品牌的树立和打造,这两点也是必不可缺的。

首先,地缘的契合是成功的访谈节目的重要基础。对于央视这样辐射度是其他上星卫视无法比拟的媒体巨鳄来说,无论是昙花一现的王刚的《朋友》,还是长盛不衰地历经崔永元、和静的《实话实说》,这些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和受众都是压倒性的、垄断性的。诚然,像湖南卫视的《芙蓉王背后的故事》、东方卫视《陈辰全明星》等节目也由于依托于湖南卫视和上海文广这样的传统强势媒体而具有较好的社会效应和较高的收视率,也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当今访谈类节目种杀出一条血路来并非一件易事。

所以笔者首先强调“地缘”二字。奥普拉的秀能够在观众挑剔出名的美国长盛不衰屹立不倒近三十年,其中缘由是值得我们体味的。不难发现,奥普拉作为多年来福布斯排行榜的娱乐圈最有权势的人物,除了其精明的经商头脑以及出色的团队经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充分了诠释了“美国梦”这样一个在美国最有共鸣、最符合最广大的中产阶级价值理念的精神,进而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拥护。在奥普拉的芝加哥落下帷幕的告别秀,我们可以看到汤姆汉克斯、麦当娜、汤姆克鲁斯、哈利贝瑞等等太多光芒耀眼的明星。这既是她本人的私交甚好的好友,又是其节目的嘉宾,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白手起家,满怀心酸,仅凭一己之力在白人主流社会赢得自身的社会地位。这些能够引发美国人民巨大共鸣的草根就是“美国梦”最好的代言。

还有,我们会发现,在香港,作为经济物质高度发达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最高的亚洲城市,在人口密度高、寸土寸金、竞争激烈的东方之珠,香港人劳累而精明,他们讨厌刻板的说教,喜欢无厘头、滑稽、放松甚至没有任何营养的恶搞和媚俗的哗众取宠。香港人往往都是来者不拒。所以比如TVB出品的访谈节目吴君如《星星同学会》,内地观众看来简直是胡闹,主持人肆意大笑,无拘无束,口无遮拦,来宾卸下明星光环,被讽刺隐私只能一笑了之。如果像内地的某些访谈节目一样痛说革命家史,或者是照本宣科,相信这样的节目在香港一定会沦为过街老鼠,精明而独立、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人绝不可能买账的。这些实例充分说明了地缘因素在节目成功的所有因素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何谓地缘,地缘是指由地理位置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每一个地理位置都会有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视角。上海人精致而具有国际视野,所以杨澜的高端访谈《杨澜访谈录》作为依托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充分地迎合了上海人的国际观和作为中国内地首席金融都市的气场。该节目的嘉宾遍及世界各地,无论是富甲一方的商界精英,还是权倾一时的政界红人,还有红极一时的文体明星,其嘉宾的涉猎程度为国内访谈节目树立了一个无法超越的标杆。各路嘉宾作为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杰出代表,在娓娓道来他们的人生历练和感悟的同时,也充分表露了上海东方卫视立足东方、放眼世界的眼界。而杨澜,作为外人看来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成长于典型的北京的四合院,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学又在央视工作四年,然而她的背后却有着幼年在上海成长八年、家中父母都是上海人甚至夫婿吴征也是上海人的鲜为人知的经历。这样的边缘信息虽然不甚主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使节目接了地气的一个重要因素。老百姓口碑相传,“伊是阿拉上海宁”,轻描淡写间将上海的女儿扶了正,这本来难以让外地人容身的上海滩竟然也成了杨澜事业的第二重镇,她的半个上海人的身份在排外著称的沪城可谓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而另外一档节目《可烦倾听》,几乎可以称呼为《阿拉倾听》,这个仅仅在东方卫视播出、主要面向黄浦江申城观众的电视节目,很多的采访对象都是上海人喜闻乐见的滑稽明星或者和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祖籍沪上的明星,其和林忆莲这样的港星采访时互飙老上海话的桥段也显示出了曹可凡的老上海情节和节目自身本身的定位,那就是怎么本土怎么来。

这种向本土妥协,甚至向本土献媚的举动亦不是大陆节目的特色,如果看过台湾的本土当红访谈节目《沈春华life show》,其当中那份对本土文化忠心更是袒露无疑。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社会,既有败退台湾后修建的眷村文化,而又有台湾版“非主流”又乡土又市侩的“台客”文化,还有大量的原住民文化。这样一个包容而又混杂三教九流的复杂社会当中,可想电视节目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多元而纷杂的。《沈春华life show》十一次台湾电视金钟奖的获奖者沈春华女士就是这种文化的突出代表。出生于台南的老牌电视人,闽南语可以流利到与摊贩砍价,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新闻学硕士的背景又让其在节目当中英文满场飞,而从小华语演讲比赛的经历又让其国语字正腔圆、字字珠玑、抑扬顿挫。这就是这个节目在访谈类节目竞争激烈的台湾能脱颖而出的秘密,大概没有她没有涵盖到的族群了。阿公阿能从她地道流利的台语中会意台湾郎的幽默,精英的海归们能从沈姐姐的英文当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普通的士林夜市的机车青年能从她的国语中找到亲切感。地缘的优势再一次彰显。《沈春华life show》以其主持人独特的个人魅力瞬间秒杀各位台湾的看客。

而另外一档我们不得不提的《康熙来了》其实已经不能算得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访谈类节目,这个集娱乐、益智、说教、歌舞等各种元素于一体的节目已经成为台湾节目不可逾越的高峰,在大陆造成的深远影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节目已经开播近八年,引发的社会争论和文化讨论数不胜数。它的成功其实是内地访谈节目无法借鉴的。不同于港澳台访谈节目的注重生活化和娱乐化、节目尺度较宽的特点,内地节目在节目尺度、节目内容、风格走向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制约和限制的。但是这个节目在市场运作方面可以说也为我们大陆访谈节目指明了一个方向。《康熙盛典》作为《康熙来了》的衍生物和副产品,也是访谈节目走向市场化运作的一个新型途径。可以依托于节目本身的流行和走红,发展一些下属的边缘产品,比如系列晚会、系列书籍、系列唱片。这样既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又能够延伸节目的生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节目传播途径。比如说《杨澜访谈录》的《一问一世界》、《鲁豫有约》的系列书籍的出版都是对挖掘节目本身资源的一种非常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所以一个访谈类节目的成功,纠其深层次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其对于文化价值的契合和文化脉搏的准确把握。如果偏离了本土文化的航线,访谈节目一定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有就是要与市场有机结合,探索、认真经营自己的品牌的访谈节目是不会被市场所抛弃。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访谈类这样一个特殊的电视节目形式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 尹鸿.真人秀节目课题研究报告[EB/OL].中华传媒网.

[5] 李幸,刘荃.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04.

[7] 熊忠辉,周欣.选秀类节目中的差异化生存[J].视听界,2006(1).

[8]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上一篇:从CET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下一篇: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