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时间:2022-07-28 07:14:46

浅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摘 要: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语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用简单易懂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口语化,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本文重点从语音、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分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语谚语 语言特点

何为谚语?“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经验的女儿)[1]。汉语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2]。谚语是一种重要的习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总结。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3]。本文重点分析英汉谚语在语音、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点。

1.英汉谚语的语音特点

1.1押韵(Rhyme)

英汉谚语往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经过长期的使用流传或艺术上的加工,口语化特点很强,易于记忆。

英语谚语的押韵主要体现在元音重复(assonance)和音节尾辅音重复(consonance)上。如: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East or west,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汉谚有大量押韵的句子,而且句和句的音节也对称。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2头韵(Alliteration)

英谚中运用头韵,重复句中一系列词的开头辅音,通过强调字词的发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Many man,many minds.(人多心不齐、万众一心。)”中四个词以辅音[m]开头,使用头韵增强了韵律性。再如:Waste not,want not.(勤俭节约,吃穿不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汉语中虽然没有“头韵”,但一个谚语中两个子句的第一个字相同的情况很多。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汉谚也常用双声、叠韵词来增添语音效果。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风能摧毁山岳,话能鼓舞人民。”

1.3重复(Repetition)

英汉谚语中常重复使用同样的词或短语以增强语音效果,使句式更对称,句子更口语化,便于记忆。但读者不能仅仅简单地了解字面意思,必须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如:Far from eye,far from heart.(眼不见心不烦。);Handsome is that handsome does.(行为漂亮才是漂亮。);Never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找麻烦。)。

汉谚与英谚重复的运用情况比较相似,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几句中有连续的重复“荡荡、戚戚、纷纷”,也有间隔的重复“善、恶、画、知”。

2.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2.1对等关系

对等语义关系表现形式有两种:A是B,A不是B。通过“是”或“不是”来表现某种价值观,英语谚语相对比较多,表达对某种观念的强调和推崇。如:Money is not everything. (金钱不是一切。);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汉谚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没有明显的“是”或“不是”。而且英谚“时间就是金钱”和“知识就是力量”已被汉语借用。

2.2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形式:A导致B;假如A则B。A不导致B;假如A则不B。虽然英谚“If Jack is in love,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于爱情,他就不能评价吉尔的美)”和“The tailor makes the man.(裁缝装扮人。)”中用“if,makes”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句子的因果关系。但是多数英汉谚语没有明显地用“导致、产生、假如、则”等词表明因果关系。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强扭的瓜不甜。”“吃一堑,长一智。”汉谚一般不说“假如吃一堑,就会长一智”。

2.3比较选择关系

比较选择关系是“A比B好”,明确点出两种对立价值观,比较后选出一种表示赞同。英谚常用“Better A than B”表示,如:Better bend than break.(屈身比碎身要好些。);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说得好不如做得好。);Better be a bird in the wood than one in the cage.(宁为树林中的鸟,不做笼中的鸟。)。

而汉谚一般很少直接说“A比B好”或“宁A,不B”。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一般不说“来得早比来得巧好”;“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也不会说“宁愿先下手,不后下手”。

2.4直接指导关系

直接指导关系形式是:A应该做B;或A不能做B。通过经验总结直接让某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起到指导、劝导或告诫的作用。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Do not live to eat,but eat to live.(不能为了吃而活,而是为了活而吃。);“今日事,今日毕。”“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3.英汉谚语的词汇特点

3.1数词的使用

英汉谚语都使用了大量数词,有的实指,有的虚指。英谚带“一、二、三”的比较多。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集思广益。);Six feet of earth makes all men equal. (墓穴之中,人人平等。)。

汉谚也是带“一、二、三”的比较多,之后出现较多的是“十、百、千、万”,而带有“四、五、六、七、八、九”虽然有但也不多。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篱笆三个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四海之内皆兄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叮咛,万嘱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2人名的使用

英汉谚语中常包含来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典故的人名,有的也使用普通人的名字。英谚含有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的比较多,如:①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ne.(巴库斯淹死的人比涅普顿还多。),巴库斯和涅普顿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海神。②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就越远。),朱比特是罗马神话中主神,兼司雷电云雨。英谚常用Jack代表一般男子,Jill代表女子。③If Jack’s in love,he’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浸于爱,他不会评价吉尔的美。); ④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成天工作不玩耍,使杰克变成笨小孩。)。

汉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项庄、沛公”出自《三国演义》;“吕洞宾、孙悟空、如来佛”来自神话传说;“西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现在泛指容貌十分美丽的女子;“塞翁、王婆”则是普通人名。

4.英汉谚语的修辞特点

许多谚语中包含着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明喻、隐喻、借代、对照等修辞手法,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1明喻(Simile)

用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表达“甲像乙”。英谚常用“like,as,as...so”等比喻词,如:①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②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读书如蜜蜂采花,吸取其中之精华。);③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so gold tries men.(像试金石试金那样,黄金也试人心。)。而汉谚中使用较多的是“如、若、似”。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2隐喻(Metaphor)

有的谚语用暗含比喻意思的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来表达“甲是乙”,或者有的根本没有明显的比喻词。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善良的心地是花园。);“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有钱一条龙,无钱一条虫。”。

4.3借代(Metonymy)

部分英汉谚语借用一种事物代替与之相关联、含义相似的另一事物,简单明了地表明深刻的哲理。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号。);“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借酒浇愁,唯有杜康。”这些谚语中“early bird,heads”分别代替早起勤奋的人和智慧;“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杜康”则各自象征美女和杜康酿的酒。

4.4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将人类的某些特征加到抽象的事物或动物上,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如英谚“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中“行动”能“说话”了,行动的讲话声音比言语还大,表明“行动胜于言语”。“Time is the best healer.”(时间是最好的医生。)中“时间”成为了“医生”。汉谚“失败乃成功之母。”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中“成功之母”和“后浪推”都被人格化了。

4.5夸张(Hyperbole)

以下谚语在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夸大事实本身,不是向人传递错误信息,而是制造一种效果,以更真切地表达含义。①One’s hairs stands on end. (发根竖立,毛骨悚然。);②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③“一失足成千古恨。”④“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6对照(Contrast)

两个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同时出现在一条谚语中,能使两者间的差异或相反的观念更清楚,增强表达效果。如①Such a life,such a death.(有其生必有其死。);②Industry is a fortune’s right hand,and frugality her left.(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③“失败乃成功之母。”;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英汉谚语经过长期使用、总结和提炼,语言特点明显。谚语音韵和谐,用词精炼,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民族特色鲜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理解谚语时应注意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同时必须注意口语化和艺术性。学习谚语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中英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版社,1996.

[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6]张秀国.英语修辞学[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李芬.浅析英汉谚语来源及其修辞特点[J].文教资料,2009.10.

上一篇:从英汉句法现象对比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下一篇:英汉“笑”类动词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