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隐私,应当受到大人的尊重

时间:2022-07-28 06:35:51

幼儿隐私,应当受到大人的尊重

说到“隐私”,不少人总觉得这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与幼儿根本不搭边。其实,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客观地说,幼儿也有隐私。一般来说,幼儿的隐私主要是其生活中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的事情。其中,大到父母离异,小到自己身上长了一颗黑痣等。

通常情况下,2岁半的孩子就知“羞耻”,其主要表现为: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时,会产生羞耻感。3周岁的孩子会有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小秘密,比如:对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觉得这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人”。4岁以后的孩子则会有越来越多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比如:对于自己过胖、过瘦、眼小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往往相当敏感。若大人经常跟别人提及这些,孩子就觉得是在揭自己的“短”。对自己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郊游出了洋相,或因不听话被打、被骂、被罚站等“失意”的历史特别在乎。这些都是孩子隐私意识的最初表现,是自然产生的。此外,幼儿们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甚至视之为“私人领地”。若家长经常进去“检查”,孩子会觉得这是公然侵犯自己的隐私。

诸如此类,都可视为幼儿的隐私。对此,许多家长心存疑问:孩子本来不懂啥是隐私,硬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升为“隐私”,致使孩子在大人面前遮遮掩掩,这岂不是在亲子之间制造隔膜吗?其实不然,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尊重幼儿的隐私,意义有二:

其一,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生活中,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屁股上因顽皮而落下的伤疤。尽管大人有时完全出于无意,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但这一做法却实实在在地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因此,尊重孩子的隐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二,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成人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所有这些,构成了完整而健康的人格。一定的隐私意识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也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一项对3~6岁幼儿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比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孩子显得幼稚,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普遍比后者差;而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也更能赢得其他小朋友们的尊重。

作为家长,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另一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

首先,告诉孩子哪些事别人不应该知道。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外面无意中说出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打架,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下子成为邻居们议论的焦点。孩子之所以会透露自己的“隐私”,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些信息不应让别人知晓。因此,家长平时和孩子交流时,可直接向孩子讲明哪些事可以让别人知道,哪些事只能自己和爸爸妈妈知道。将隐私具体化,避免孩子不知不觉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从而给自己或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培养孩子隐私意识的一个有效方法。

其次,家长要有良好的保护隐私意识。孩子隐私意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长自身具备良好的隐私意识十分重要。很难想象,一个四处打听、随口传播别人隐私的家长,会注重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因此,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比如,与孩子分床睡,为稍大一些的孩子设立单人房间,允许孩子保留个人秘密等。

再次,孩子隐私意识的培养应当适度。作为年幼的孩子,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健康成长。因此,在培养孩子隐私意识时,要防止孩子无原则地将一切都当做自己的隐私,要保证家长对孩子尽到最大限度的监护职责。

总之,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根本上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要言行谨慎,切莫信口开河,无意间侵犯孩子的隐私权,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教师)

上一篇:孩子的“私秘王国”需要守卫 下一篇:幼儿的隐私该不该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