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有成”的养成教育

时间:2022-07-28 06:01:48

演绎“有成”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重在“养成”。然而,我们在“养成”的路上,走得一点都不轻松。养成教育自称“有效”者不在少数,但真正“有成”者却凤毛麟角。为什么养成教育多“养而不成”呢?其原因大体有三:其一,言行指导不细,学生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其二,浮于表面,未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三,未能始终如一,丢失了文化的坚守。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同步推进养成教育,演绎“有成”的养成教育。

一、凝练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其形成要经历全体成员民主参与讨论,班级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广泛而深入的民主讨论中逐步理解、认同、内化班级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班级精神的内涵,激活每一个成员生命中求真、向善、崇美的正能量。班级成员在充分参与班级精神民主讨论中找到“我”的影子,觉得班级精神代表的就是自己,从而真正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奉行不悖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旦形成旗帜鲜明的班级精神,那便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将引领班级每一位成员健康成长,促进班级沿着班级精神指引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愿景。正如俞国良教授所言:“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力量深入骨髓。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

为此,我们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提炼了十一条“集体精神”,采用主题班会、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多种形式,展开老师、学生、家长大讨论。当“集体精神”最终讨论定稿的时候,全体师生都为之兴奋不已,这个过程有效地引领规范了班级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我们还把“集体精神”以书法形式,挂在教室最醒目的位置,并及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让他们谈谈对“集体精神”新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便把十一条未来社会的“时代魂”,一点一滴地提前10年以上,注入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在人格品质塑造上领先一步。

我们组织了“我们的愿望”讨论会,师生共绘班级愿景,“做最棒的自己”,这一讨论,同样触动学生们的心灵,给他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愿望,促进他们求真、向善、崇美,幸福成长。

二、共建规则文化

班级规则具体规定所有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规则文化具体体现班级精神,反映班级的集体意志。让学生民主参与规则形成的过程,不仅仅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走到行为的背后,探明为什么要这么做,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引领行为。这里,规则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转化成了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这样的引领是能够深入学生心灵的。

相反,那种仅仅写在纸上的规则是缺少生命力的,教师精心拟定的班级规则,学生往往不以为然。因为,这里只重视了规范的结果─一纸公约,忽视了规范生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们的生命体验,没能触动到学生们的心灵。只有引领学生们形成自己班级的规范才是有意义的。育人重在育心,只有触及到学生灵魂深处的时候,教育才有魅力。比如面对班级课间的吵闹现象,我们就没有给学生们直接宣布什么,框定什么,而是等待时机,让学生自己来感受,来思考,来讨论,来决定。

一次课间,教室里正吵闹,我们随机点了几个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问他们此时此刻,身处教室有什么感受?几个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居然全是认为太吵了,且都明确表示不喜欢。接着,我们抛出了关于课间吵闹的话题,让大家谈谈课间身处教室有何感受?结果,学生们几乎一致认为:“太吵了!”有的还说吵得让人心烦,连玩魔方都没心思了,上课铃都听不到了……这样一来,大家的态度就很鲜明了。随后,我们又进一步组织关于“你希望课间的教室是什么样的?”的讨论,同学们的发言很是精彩,超出了我们所思考的范围,让我们庆幸当初没有自己提出几点要求公告。由于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愿望,因而在表决《教室课间文明公约》的时候,群情激动,几乎全票通过。当我们再征寻“教室课间文明志愿者”的时候,居然38名同学(全班42名)高高举起了小手。

也正因为《教室课间文明公约》是学生们全程参与生成的,因而该约定在执行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产生的效果也格外好。若是哪位同学一时没注意违约,稍加点拨,就会很不好意思,因为这是大家都认可的约定,自己也是赞同的,怎能不令他惭愧呢?在《教室课间文明公约》生成的过程中,我们班级核心文化之一─规则,又一次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学生们的心灵。这样的规则源自心底,没有痛苦,心之所向,众望所归。

三、打造班级传统

传统,是一种文化。传统是大家的共有习俗与存在。传统是有力量的,传统具有意想不到的神奇魅力。比如,每逢新春佳节,人们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不惜代价回家过年,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班级传统,是班级一直延续下来,独具特色的部分,是班级文化具体而生动的存在。班级传统让班级文化落地生根,帮助学生为行为找到出发的理由,领悟到行为的意义。在班级传统引领下的行为是有内涵的,是自觉的。在班级传统引领下的养成教育才是触动心灵,具有魅力的。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一直倡导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践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都有一份具体工作,让他们逐步体验、感悟到“班级主人”的真谛,逐步内化“因我而变样”的责任文化。让班级每一个成员都为班级“因我而变样”感到骄傲和自豪。当学生普遍具有了责任感的时候,他们身上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无数的奇迹就会在他们的少年诞生。

目前,“因我而变样”的思想渗透在我们班全体同学的内心,很多典型的案例生动呈现,诸如:“柜子我在管”“准点开关的饮水机”“人走灯必灭”“预备铃响,心静如水”“班会,我们都准备好了”……总之,小干部们所有行为的背后,支撑他们的正是班级营造的责任文化,这里打造的正是有责任感的班级传统。

我们组织学生在家里长期开展“我做小主人”活动,从做家务开始,经过学生做、家长反馈、老师激励;学生再做、家长再反馈、老师再激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受,在感受中实现成长。学生们悟出了“只有劳动换来的面包才是最香的”的道理……家长们发出了“活动使自己的孩子从一件事情都不会做、都不做变成了一个很勤快的好孩子!”的感叹。

我们的班级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责任”文化,并积淀成为班级传统。文化是有力量的,这股力量大于老师的威严,这股力量强于严厉的规章制度,这种行为渐渐地化为一种行为自觉。这份实践中培育出来的责任文化,融入班级精神,成为每个班级成员生命的一部分。

四、营造班级氛围

班级环境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环境代表的是一种氛围,良好的班级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成长空间,让身在其中的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成长。良好的班级环境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为此,我们努力在班级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品味高雅、健康向上的环境,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和品味,陶冶成员的道德情操,增强班级的归宿感,提高班级凝聚力,彰显班级精神。

我们精心创设班级环境文化,着力培育以“责任、规则和卓越”为核心价值的班级文化,黑板报、队角、公告栏、标语、成果展示等显性文化,都紧紧围绕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展开。

我们围绕“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构思了相应班级文化的内容。在成果展示栏,设计了“做最棒的自己”的栏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长,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空间。

为了营造催人上进的文化氛围,我们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加以引导,不断提炼出警醒之言。诸如:“相信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为班级减少噪音污染做出贡献”“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没有打不胜的仗,没有过不了的河”……这些格言警句大多来自于学生的日记、作文,因为来自学生生活的警言才是最亲切,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

环境文化还包括地面卫生、桌凳摆放、抽屉整理、饮水机管理、书柜管理、图书角管理、植物管理、窗帘开合等常规管理。使之始终保持整洁有序、清新优雅,时时处处都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是规则的美丽,更是一种生动的文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养成教育。

综上所述,养成教育是班级精神、规则文化、班级传统和班级环境四个方面共同演绎的精彩。这样的养成教育才是生态的教育,是可以“有成”的养成教育。

(作者单位: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上一篇:应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初中英语教学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遇到的相关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