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8 04:24:17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摘 要] 20多年市场取向型的改革,逐渐改变了中国的财产分配结构,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出现。现今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难点在于,以市场经济对个人平等理念的诉求去消解政治权利上的不平等,同时又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去规范资本权利,即要节制资本,这正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两难困境。建设和谐社会,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劳动者,成为解决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弱势群体;市场经济;身份弱势;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1-0040-0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发展带来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日渐成为民众不满的首要问题。处于最为不利地位的群体就是中国的社会弱势群体。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特定的个人与人群,由于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经济状况、体力和脑力状况、生活方式等差异,易受伤害的人群,其遭受风险的几率要比其他人多,有些人甚至会遭受多重弱势风险的打击。当经济调整产生的贫困同年龄的弱势巧合在一起时,将加重他们的风险。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中,都存在一部分无法在现有的社会交换体系中生存的群体,这一群体构成了社会和国家中的边缘性社会群体,这些边缘性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财产、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处于弱势[1]。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不景气而下岗,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滞后、工业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农民迅速地向城市流动,而由于户籍、就业、教育等诸多歧视使“农民工”成为社会上生存境遇最差的群体之一。这些伴随改革过程而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更需要在改革中逐渐解决这些矛盾。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

社会学者孙立平认为,弱势群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从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其物质生活的贫困状态。(2)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3)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2]。依照这类划分方法,国内学者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弱势群体外延,如:下岗职工、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等。在现实社会中,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并非都是弱势群体。这种划分方法虽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为国内学者所采用,但其准确定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孙立平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只在描述弱势群体存在的表现而非探寻其产生的根源;其次,这一定义是从个人自身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弱势群体,而非从社会的角度。从现实关系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身处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着其面临的政治、经济条件。起点的不公平导致能力发展的差距,而起点正是个人所无法决定的。20多年的经济结构与制度转型重新调整和分配着利益格局。在转型过程当中,一部分人根据自身有利的地位,取得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而那部分法律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群体,其基本权利无法实现,使他们在改革的进程中丧失了应该享有的社会福利。这些基本权利是不附属于他人而与他人具有同等人格和尊严的自利,是制度化的权利[4],处于社会经济生活底端的状况决定着他们的“直接权利”和“交换权利”,从而更加重了他们的弱势身份[5]。

中国的弱势群体,即中国社会中不占有最稀缺的资本或资本化资源,因而在社会构成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弱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贫困性,也包括权力、信息、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劣势与匮乏。因此,只能获得甚至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职业,使其收入分配较少或很少,只能过着水平较低的、主要是维持生存的生活,同时缺乏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也缺乏依靠自己努力来改善其境遇的可能性,并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心理上都处于社会边缘状态。

“机会的弱势”和“能力的弱势”是弱势群体的本质。弱势化、贫困化和脆弱性等表明弱势群体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表现,而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中居于最不利状况的一些人群;但其同时又绝不是某种特定的群体,而是基于政治、经济与生活的共同“遭遇”所形成的具有相同社会关系特征的群体。这一社会关系特征正是令其处于最不利状况的社会不平等关系,这就是使他们代表社会行动的经常起作用的基础。弱势群体体现着一种社会不平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不公正[6]。

二、转型期弱势群体的特征

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一)生存资源的稀缺

生存资源稀缺是弱势群体在社会财富与资源分布中所处的基本状况的表现。表现为:(1)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贫乏,处于获得最基本生存资源来满足需求的边缘,根本谈不上求发展;(2)资源匮乏,既缺少社会资源,也缺乏人力资本,即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低或缺乏,子女成长前景渺茫。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极小,身份低微,处于社会最底层。其一方面在社会关系中居各种社会关系最边缘,另一方面,在经济关系中居分配体系的最末环节,亦即资本性资源所能到达的最大距离处,因而无法获得生存、发展的充足财富。

(二)脆弱性

弱势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所体现出社会承受能力与预应力的缺乏。他们维持着一种极其脆弱的生存,一旦有变故,他们立即就沦入极度贫困的境况,其普遍对于家庭变故和灾难缺乏基本的抵御能力。弱势群体在生活上有困难,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三)边缘化

弱势群体经济的贫困使其几乎没有可利用的稀缺资源参与广泛的社会交换来换取自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这是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直接原因。另外,弱势群体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社会网络资源匮乏,使弱势群体的交流或者流动只局限于底层社会。同时其政治资本不足,造成弱势群体大都远离权力中心,更不用说参与到关系自身权益的政治决策和政治生活中了。

三、转型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分析

社会群体划分的标准在于生产关系下的财产分配状况,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或阶层处于社会组织的上层,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国家政权成为其权利的保护者,这一群体被称为强势群体。所谓的弱势群体,即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层,因而无法通过财产经营,获得正常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的特殊群体,这是任何国家和时代都存在的现象。可以说,弱势群体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中国这一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化取向性改革,其根源在于肯定当前中国经济不发达的现状,承认资本在社会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围绕着资本这一稀缺经济要素,重新建立以资本为圆心的同心圆式的社会结构,弱势群体为最外层的社会阶层。中国的改革过程即从权力稀缺向资本稀缺的转轨,权力与资源双重资源的缺乏,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中国的弱势群体数量,制约其发展情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如图1所示。

权力A点向资本D点的转轨过程实现了资源配置方式由资本对权力的取代,这一转轨进程,将出现两种不同的转轨路径:ABD型和ACD型转轨路径。ABD转轨路径表现为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过程,权力转化为资本,即转轨进程没有真正出现机会的均等过程,权力在转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并转化为资本,身份强势的群体在改革过程中顺利转变为资本强势群体,没有机会的弱势群体依旧弱势。ACD型转轨路径表示,转轨过程中计划权力慢慢减弱,市场经济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了经济资本,在此情况下,每个人在转轨过程中,才有可能获得公平机会,从而通过市场来判断个人的努力程度。

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弱势群体面临着双重困境。经济权利形式平等的情况下产生的弱势群体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失败”者,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生存,维护公平的竞争机会、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中国的改革最先出现于利益较差的农业部门,农业改革绩效呈“帕累托改进”的状态,各利益群体均在改革中有所获益;当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调整时,关系到社会资源的调整和权利的再分配,改革难以保证所有参与群体的利益,国有企业职工与农民利益相对受损,改革呈“非帕累托改进”表现,力量强势集团逐步获得更多利益,而原有的一些群体没有显著方式保障自身利益,对公有资产的经济权利慢慢消失,丧失了原有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成为了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市场经济取向型改革形成了资本分配财富的新尺度,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结构初步确立,劳动力附属于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当这一进程无法逆转时,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从身份弱势到资本弱势,凸显出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部分群体的相对弱势(见图2)。打破“铁饭碗”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同时也调整着劳动者与公有资产的关系,公有资产的使用权与工作机会同时丧失的双重后果,使得一部分人成为失业人口;同时,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大量失地又失业的农民,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失业人口。这两部分人,正是中国主要的弱势群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正是社会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当社会资源公有产权转为一部分人所有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成员丧失资源的控制权,失去自己的经济权利,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1. 体制建设的不完备及改革中的不平等导致弱势群体不断增大。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一切社会资源配置和重新安排都是以经济资源在社会成员、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配置或重新安排为基础的,它是中国目前整个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核心部分或支配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资源多元化配置格局的逐渐形成,社会各阶层的分化也随之逐步扩大,某些社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增加,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上升,处于强势地位;另外,一些社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缩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处于弱势地位。

2.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弱势群体。改革开放初期,劳动收入成为人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财富不断地积累在少部分人手中,财富已不同程度地作为生产要素,即资本在发挥作用。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资本运动是一种能够使自身价值得到增值的价值运动,这种运动在价值规律的内在冲动和竞争规律外在压力的作用下,事实上是一个生产要素不断投入并不断积累的过程。表现为越是收入高、有积蓄的人,或是拥有个人知识产权、技术,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劳动者,其收入增加、财富积累的速度就越快;相反,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资本要素的劳动者,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取得的劳动收入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较少去积蓄,增加收入的机会也较少,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除了低效率的劳动之外并无其他任何资本。

3. 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同领域的不同分配使弱势群体的产生成为必然。由于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起作用,使市场经济在有效地解决效率的同时,还具有分化生产、经营者的倾向。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已深入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通过生产要素投入参与收益分配的过程在经济实践中是通过市场上平等竞争、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利益原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都会自发地倾向效率、倾向强者。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种分配机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体现了经济上的效率。但是,市场经济在有效地解决效率的同时,也在分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产生拥有大量财富的强者的同时,也制造了大批的竞争失败者。

四、结论与对策

在改革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重视,中国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缩小弱势群体。笔者认为,中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即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个人能力的缺失,而是资源稀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是权力、资本与劳动稀缺程度的反映。在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进程中,原有的身份弱势将转化为资本弱势,转型期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应用市场经济对个人平等的诉求去消解政治权利上的不平等表现,同时又需要用强大的政权去限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吞噬一切的可能,即要节制资本,这正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两难困境之所在。

当前,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所有劳动者,利益分配的和谐的举措,呼应了人民的诉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利益分配,以人为本,以发展促分配。

1. 确立社会公正、机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规则。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确定不移,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7]。只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才能够从最起码的意义上体现出对个体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从本质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确定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为弱势群体提供同等的发展空间,保证权利的平等。

2. 积极发挥国家的政策。现阶段,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 300多万,劳动力供大于求,资本资源相对短缺,各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因而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社会政策,其目标都是保持国家最大化的社会就业率,国家应积极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减轻弱势群体沉重的生存压力。从宏观层面,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来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3. 在市场经济中,平衡劳资关系。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整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既使社会发展具有充足的动力,又要尽力缩小社会分配差距,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机制,在保护资本刺激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国家以法律、行政的手段切实维护劳动者的经济权利,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做到依法行政,依法为民。

4.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在于为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为弱势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中国建立全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娟.我国小城镇弱势群体生活现状与被救助状况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5).

[2]孙立平.如何看待弱势群体[J].决策咨询,2002,(9).

[3]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J].当代法学,2004,(3).

[5]陈波,卢志强,洪远朋.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6]刘卓红,胡宜安.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建构[J].理论视野,2004,(2).

[7]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与政府行为 下一篇:全面薪酬的价值整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