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时间:2022-07-28 11:00:44

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仿佛一夜之间,文学圈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在“安利”(网络用语,强烈推荐)一本名叫《斯通纳》的小说。朋友之间也在口口相传,甚至有人自曝为此熬夜流了好几回眼泪。

但它根本不是什么“从天而降”的新书,只是一本1965年出版的籍籍无名的小说,卖了2000本就绝版不印了。谁也没想到的是,半个世纪后,岁月拂去尘埃,它成了一部让人痛哭流涕、视之为击中灵魂的经典文学,登上多国文学畅销榜。《纽约客》大力推荐:“(《斯通纳》)出版50年后的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倒不是情节有多感人,恰恰相反,《斯通纳》的故事叙述没有炫技,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涛骇浪式的人物和英雄,甚至连作者约翰・威廉斯,我们都是陌生的。可几乎所有读过的人都说,“治愈人心的力量”、“我从中看到了自己”。刚刚过去的2015年,正好是《斯通纳》出版50周年。

[故事]一个男人一生的无聊故事

1965年,美国丹佛大学一个名叫约・翰・威廉斯的英文教授出版了这本《斯通纳》,写的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男人一生的无聊的故事。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小伙子、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因为在课堂上偶然听到的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他突然转变志向攻读文学,由此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后来遇到一位富家小姐,摇身一变成了“凤凰男”,然后按部就班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走完一辈子。

难道这是一个20世纪初美国凤凰男发迹的故事?不,不,后面的故事平淡到让人发指,除了那段稍纵即逝的婚外情。

斯通纳的人生中只有两件事可以引发他的激情,爱与学习,最后在某种程度上,他在两件事上都遭遇了失败。

[Loser]是Loser还是英雄

斯通纳在婚姻中和妻子形同陌路;爱情上无法放弃一切远走高飞;事业上,因为不给同事的学生考试过关而从此遭到排挤,导致周围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你可能会认为他的生活可以归结为一场完败,是一枚成功学意义上的Loser(失败者)。但斯通纳,这个老实巴交、沉默寡言、习惯躲在自己世界里的男人,却始终活得勇敢。谁都看得出,他只要稍许退让,处事圆滑,就可以让一切转变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他从未那么做。

他永远在按照自己的信念行动,来对抗这个了无生趣的现实世界。虽然结果并不那么美好,却成全了他另一种缺憾而又完整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作者威廉斯在一次罕见的访谈中论及斯通纳这个主人公:“我觉得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冷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

2014年,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书评《现在开始,你应当开始阅读(斯通纳>》。文中作者回忆自己主持过的一个《斯通纳》读书小组,有位绅士不解:“为什么非要我读个Loser的故事?”屋子里沉默了,直到有人起来说话,轻轻地,几乎不带任何感情,“我觉得在读自己的生活,威廉・斯通纳可能就是我自己。”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说,斯通纳的不幸,更接近生活中真实的不幸,读者能看到这种不幸的来临,就像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不幸来临,但心里清楚你对它无可奈何。因此他在读这本书时,尽量把速度限制在每次读30或者40页,等到第二天再揭晓斯通纳可能要承受的东西。

一个平凡人,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遇到挫折,也许,这种人生困境的普遍性才是这本书引发集体共鸣的源头吧。尽管平淡无奇,你越往下读,你会越爱不释手,它毫不浮夸,直指生活的内核,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虽然小说背景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却没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它是一个世纪前的故事,也是现在的故事。

[自来水]其实每隔几年就有人推荐它

1965年美国出版的《斯通纳》卖完2000册后就绝版了。上世纪70年代,英国朗文出版社在欧洲第一次出版它,命运也与此类似。截至1994年约翰・威廉斯去世,两个版本的《斯通纳》一共卖出不到1万册。但其实,这本书的身影从未淡出文学圈。每隔10年左右,就会有圈内人变身《斯通纳》的“自来水”(网络用语,指消费者因为自身喜爱,自发地为某产品造势)。

1963年6月13日,丹佛大学英文教授约翰・威廉斯致信自己的经纪人玛利亚罗德尔。罗德尔刚读完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斯通纳》,虽然明确表示很欣赏,可这位经纪人也提醒威廉斯,期望不要太高。威廉斯回信说:“噢,我绝无幻觉,认为这部小说会成为畅销书或者类似的东西……我唯一确信的是这是一部好小说,如果假以时日,甚至可能被证明是很有分量的好小说。”

1973年,英国作家C.P.Snow在《金融时报》发问:“这本书为什么居然默默无闻?英语文学作品―乃至放眼整个文学界――鲜有能抵达这本书作为小说艺术展现的人类智识的高度。”1981年,有多位诺奖、普利策奖得主当客座编辑的美国老牌文学评论杂志《犁》发表了它的书评;1995年,美国著名文学杂志《铁皮屋》又出现了推荐它的书评;2003年,它在英国再版。

人们说这本书是地下文学圈的最爱,那些传看的人包括大学生、资深书迷和谙熟的行家。那个时代买到年代久远的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很多书绝版之后就买不到,因此《斯通纳》的传播只能缓慢地从一个人辗转到另一个人,很多流通中的《斯通纳》沾上了咖啡渍,有些可能被忘在公车上、长椅上,更多的则躺在某处的库房书架上。

2006年,美国著名文学书系“《纽约书评》经典”系列的总编埃德温・弗兰克经一个书店朋友的推荐,一读之下,大为吃惊,决定马上拿下版权。这是《斯通纳》的命运转折点。之后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纷纷开始报道名人们在阅读这本小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它列在自己10大挚爱小说之首,并一口气买下了50多本送人;饰演“阿甘”的影星汤姆・汉克斯对美国《时代》杂志记者说“《斯通纳》是令我爱不释手的5本小说之一”……

2013年,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写道:“时间证明他是对的。在威廉斯给经纪人写了那封信过去50年后,《斯通纳》成了畅销书。一部出乎意料的畅销书,一部横扫欧洲的畅销书,一部出版商自己都觉得不可理解的畅销书,一部纯粹的畅销书――一部几乎全靠读者口口相传推动起来的畅销书。”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探究 下一篇: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