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一种有意义的写作体验

时间:2022-07-28 08:56:17

下水作文,一种有意义的写作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一个指令者、评价者和指导者,那种主动“试水写作”,体验写作过程,发现和选择写作训练的重点难点的尝试,总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更有甚者为自己在写作中的“缺位”辩护,且理直气壮,他们的理由是:游泳冠军的教练,未必一定会游泳。我们先不说“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究竟有多少,但即使果真有这样的情况,这个“不会游泳”的教练也一定是“懂游泳”的,更是“懂游泳训练”的。

这样说来,只有“懂写作”的语文教师,才能更好地“教写作”,而下水文的写作,应该是实现“懂写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下水作文”,还存在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下水作文,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其实,写作,就是写生活,写对生活的发现、感受和思考,每个写作者都必须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作,任何矮化或拔高生活体验的写作,都是违背写作基本规律的。教师的阅历、阅读积累、写作经验都要高于学生,所以教师的下水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应该体现“他”的作文的个性和水准,下水,是体验,不是“代言”。

误解之二:下水作文,教师的习作语言要有“学生味”。其实,写下水作文,本身就是一次个性化的写作体验,肯定不是对学生写作语言的“仿写”。除了特定的句段仿写,一般情况下,下水的体验主要在“写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写作语言的模仿。换言之,教师在下水作文时,如果教师在语言运用上刻意“装嫩”,那不但是为难自己(因为难学),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是别扭的(因为学不像)。

误解之三: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为了拿来给学生示范。我以为,用于学生写作指导的“示范”,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因为这是“身边的榜样”,这是“可以学到的方法”,动辄用名家名篇来“吓唬”学生,用教师的作文来PK学生,这本来就不是示范。

如此说来,下水作文的基本功能,可能是以下几点:

第一,下水写作,可以保持对于母语的敏感。对于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分析、运用,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作为语言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保持对于语言的敏感,阅读和写作是保持语言敏感度的两翼。写下水作文,坚持写,经常写,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二,下水写作,更是写作教学中重要的备课环节。我们教师先“写一写”,教学内容的选择会更准确些。前不久,我执教基于“跨过那道坎”命题作文的作前指导课,原来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比喻类作文写作”,但我自己写了一篇下水作文以后,我发现“坎”的审题选材没有问题,“跨过”的过程才是写作的难点,于是对教学重点果断做了调整。

第三,下水作文,有助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合理评价。时下,我们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分可谓“苛刻”,如果我们自己也“写一写”,可能更能感同身受了;我们很多老师作文命题盲目求新求异,如果我们自己在“写”的时候感觉棘手,也许我们就不会用怪题来为难学生了;我们很多老师的作文评语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如果我们自己有过写作的体验了,对于学生习作的来龙去脉可能就看得更清晰了。

第四,下水作文,有时能与学生的写作产生“共生效应”,从而产生新的写作资源,推进学生的写作进程。我们教师在下水写作过程中的体验,拿来与学生分享,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我们写作的材料,经过“加工”,拿来请学生评改,说不定就是一个绝妙的教学创意;教师也可以借鉴学生写作的亮点,修改自己的下水作文,并与学生共享……总之,我们写下水作文,不是为了“炫”自己的写作水平,而是为了形成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学生更好地写作。

下水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咬紧牙关坚持,慢慢地,你会发现那是一件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的事。

(江苏省江阴市教育科学研究室;214400)

上一篇:转型期西安市城市空间重构的趋势与驱动机制 下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