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拆迁安置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时间:2022-07-28 08:48:38

对加强拆迁安置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摘 要:结合拆迁安置居民这一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加强研究与探索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必要性。结合社区管理工作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态度进一步探索、研究对拆迁安置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有效性,可以深化我们的认识,丰富我们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拆迁安置型社区;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66-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方向,随之也必然产生大量因拆迁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近郊城镇居民,他们重新安置,共同生活,组成一个新型社区――拆迁安置型社区。所谓拆迁安置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统一规划,集中修建,用较少的地理空间集聚了几个行政村的被征地农民或城镇居民,充分体现聚居特征,而且在配套设施上紧跟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现代城市功能的近效型“农民转居民”社区。在居住形式上,由传统的村落居住点转向城市多层住宅。居住人员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以脱离土地的居民为主,同时包含周边城镇居民、流动性人口等其他居民共同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当他们集聚到拆迁安置社区开始新生活时,随之会带来一些矛盾,给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一、拆迁安置型社区居民现状分析

1.经济权益流失严重。土地作为失地前安置居民的重要生活场所和生存基础,可视为他们的“命根子”,可以说他们的诸多权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由于拥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来自于土地的收入成为安置居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来源,是家庭生活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也是他们最根本的的一道生活安全保障[1]。政府机构、民间企事业单位对安置居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也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可能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经济创收,甚至切断他们的经济来源。

2.富余劳动力比例偏高,就业面临困难。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因为直接斩断了之前赖以生存的纯粹依靠土地的创收方式,势必要重新面临就业。经济市场的转型,就业方式的变化,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限等使得失地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富余劳动力的存在,就业情况面临最大的挑战和困难。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安置居民在失去土地后,很多曾经的农村户口并入到城镇居民户籍中,完成了“农转非”的形式上变化,但城市居民所享有的诸多权利,例如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就业等,对户籍、居住方式已经“市民化”了的安置居民来说,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2]。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而作为失地的安置居民在就业、养老、子女入托、入学教育等问题上更是困难重重。由于部分村民自身素质较低,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为村民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障、事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

4.生活环境转变造成心理适应困难。从传统农民要转化为现代城镇居民,短时间内,由于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部分安置居民的乡土观念和怀旧心理十分严重[3]。在生活方式和文明观念上,与现代城镇居民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比如,有些居民小农意识比较浓厚,这在相当程度上使他们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甚至误解,与社会主流文化很难融合;有些居民保留了以前的生活陋习,对随地吐痰、乱开垦绿地种植自家蔬菜等不文明现象习以为常;有些居民对待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不甚理解,不仅不积极配合与支持,甚至粗言相对,蛮横阻碍社区服务人员的正常开展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失地后的农民对于身份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节和适应。

5.小区配套设施目前不够完善。拆迁安置型社区的社区环境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与标准的城市现代商业生活居民区还有一定差别,其中主要体现在娱乐设施、周边学校教育、文化氛围、医疗场所、停车环境等差异性上。一味地只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居住场所,不能有效配备后续生活所需的基本配套设施,使得安置居民的娱乐活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缺乏必要保障,从而影响了他们身份的转变和心理认同,影响了归属感,这对开展今后的社区工作埋下了矛盾隐患,容易诱发不和谐音符。

二、探索提高拆迁安置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途径

1.社区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就是维护社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所有社会成员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包括对失地后转为城镇居民的拆迁安置型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关怀与帮助。社区领导应广泛发动各种资源与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定贴近安置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各种新思路、新政策、新制度,构建科学文明规范的社区管理体制,理顺社区管理关系,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组织,完善各种制度,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社区建设和教育管理之中,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切合实际需求的服务。

2.转变工作思路,转换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安置居民作为新型群体,在融入现代社区的进程上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需要社区工作者加强微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谋发展,使社区内居民能安居乐业,和谐共处。变躲避群众为主动贴近群众,多多开展面对面做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变群众上访为工作人员主动下访,贴近群众生活,密切干群关系。

3.加大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力度,他们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应着力提升自身素质,形成具有高尚的品格、强烈的公众服务意识、良好的社会形象的优秀工作队伍[4]。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人。在互联网时代,新理论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社区干部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街道、居委会的职能不断向综合性方向发展,那种以“老大爷、老大妈”为主的街道、居委会干部状况已远远不能适应。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社会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机关干部、退伍军人等人中选招德才兼备、热心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充实街道班子,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以强化他们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

4.创办社区学校和开展多项培训讲座。一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的居民分门别类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法教育、实用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健康卫生教育、计生教育等,着力提高居民素质教育、城市化生活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等,使其改善生活观念,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尽快融入社区生活环境。二是培养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创办技能培训学校,提升就业能力,开展就业辅导,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党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技能培训基地等,为居民群众进行各种知识技能培训,例如依托社区成人学校,积极开展社区居民的文化补习、电脑培训、中式面点、绿色证书、农民岗位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指导、鼓励农民通过培训后进行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促进社会的稳定。

5.为安置居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内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至少按最低标准为其购买养老保险,确保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建立健全生活保障保险制度,建议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承担他们退休养老、就医门诊、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的配套投资等可支配性支出的来源[5]。推进建设医疗合作保险制度,积极推行个人缴纳为主,公告财政资助、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社区建设和教育管理之中,也能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对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上至政府部门,下至社区都应该统一认识,积极筹建拆迁安置型社区的基本配套设施,除了保证燃气、供热、供电、供水、排水、市政道路等建设的一步到位,也要充分考虑文娱休闲场所、学校、医院、停车位等其他配套设施跟上建设步伐,从而达到在满足社区民居住生活的全方位基本需要,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基础。只有用实际行动体现建设好新型社区的决心和用心,才能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才能为今后开展思想政教育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群众生活、提高市民素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巩固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接起越来越多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工作,而拆迁安置型社区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社区,给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创新和改进拆迁安置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更加丰富、制度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思想更加健康、社区更加和谐,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顺喜.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9,(4).

[2]尹小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观念转变[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2).

[3]郭松江,论城市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及新发展―以武汉市调查为例[J].学术论坛,2009,32(8).

[4]张慧彦: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9,(5).

[5]张华,中国失地农民问题及其释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上一篇:论提升企业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 下一篇: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011)质量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