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模式及风险化解措施的思考

时间:2022-07-28 08:27:06

关于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模式及风险化解措施的思考

【摘要】为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除采用传统不良处置方式外,还积极采取了一些新型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成效显著。同时在不良资产处置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造成贷款下迁压力增大、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化解,例如:区别对待,分类考核,持续推进不良贷款清降工作等等。

【关键词】风险管理 资产处置 措施

引言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坚持“风险防范优先,注重经济效益,持续协调发展”的经营思路,强化清降工作措施,创新清收处置模式,2010年至2013年末四年时间里,全省实现不良占比下降12.01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近年来全省不良贷款清降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大力推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有效化解资产风险,确保清降计划任务的完成。从2009年开始,全省逐级成立了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了省联社领导包片、办事处领导包点、县区机构领导包户的重点联系制度,建立了定期通报汇报制度,营造出良好的清降舆论氛围。全省各级信贷人员按照“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积极创新、效益优先”的原则,采取多种处置模式,实现了年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良好成绩。

二、全省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近年来全省采用的新型处置模式

1.采用新型处置模式的原因。随着不良清降工作的深入开展,前期易于清收的已经处理,后期沉淀的不良贷款全部属于工作中的难点,同时传统的处置模式的局限也逐步显现:清收进度缓慢,清收金额有限,已不能满足监管指标的要求,也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了实现了不良余额的大幅下降,改善了报表结构消化了历史包袱,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全省需要积极采用新型处置模式来清降不良贷款。

2.各类新型处置模式具体办理流程。政府优质资产置换:政府为支持信用社的改制工作,由政府提供林权等优质资产,经国家认可的专业机构评估后,用林权、土地等优质资产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从而促进信用社不良贷款清降。2009年、2012年在渭南地区广泛开展了此项工作。

打包处置: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筛选打包,将不良资产集中起来合成标的,再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将不良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并获得相应对价的一种交易行为,是对多笔不良资产打包后整体转让的一种交易行为。如2011年、2012年全省通过打包处置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股票溢价发行:通过股票溢价发行的方式,利用溢价部分处置不良贷款。如宝鸡渭滨联社、咸阳秦都联社利用改制的有利时机,制定处置化解方案,细化处置化解措施,2013年通过此种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大幅下降。

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受经济下行影响,相关行业及产业不良贷款上升

由于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影响,煤炭、建材、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企业投资需求递减,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相关行业资金回流趋缓,房地产上下游企业资金紧张,民间借贷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群体以三农、中小企业为主,支持和服务对象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些企业和客户受到的影响较大。

(二)信用环境差导致一些地区不良有所上升

随着政府打造诚信社会力度的加大,全社会信用环境逐步改善。但是,全省仍然有个别地区存在社会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诚信意识、法律意识比较淡漠,一些贷户贷款后还款意愿差,不按时归还本息,到期后要求信贷人员进行转贷。加之一些地方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社会信用环境急剧恶化,也已经逐步波及到了银行信用,如神木地区从2013年开始面临较大的资产风险的压力。

(三)自然灾害对农村信用社冲击较大

近几年,我省多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陕北的延安及陕南的部分县区尤为严重,多次遭受洪水、霜冻、冰雹、禽流感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核桃、花椒、烤烟、辣椒等农作物大幅减收,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受此影响,相关地市和县区机构的部分借款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一些贷款出现风险隐患,甚至形成不良贷款。

(四)法院诉讼、执行程序缓慢带来的影响

一些进入法院诉讼和执行程序的案件执行较为缓慢。由于法院缺乏强有力的执行,造成法律诉讼、执行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不良贷款的及时清收。拖延了当地县区机构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

从主观方面来看,风险管控能力薄弱,信贷人员素质低下也是对贷款质量造成一些影响。

三、进一步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确保稳健经营,促进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全省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一)区别对待,分类考核,持续推进不良贷款清降工作

继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考核原则,切实加强不良贷款金额大,占比高机构的不良清降力度。即:对不良占比在1%(含)以下的县级机构实行占比的“单控”考核,对1%-3%(含)的县级机构实行余额和占比的“双控”考核,对3%以上的县级机构实行“双降”考核。

(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执行风险资产管理考核办法

风险资产管理考核办法的制定下发,对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4年,全省各机构要继续坚持新增不良贷款“零容忍”理念,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防范不良贷款“前清后欠”机制。

(三)认真深入地开展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回头望”活动

2014年,全省应深入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回头望”活动,旨在通过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全省信贷资产风险基础管理工作。全省各机构要高度重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组织力量,安排专人对本机构贷款五级分类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夯实信贷基础,提高信贷资产分类的准确性。

(四)严格执行法人客户信用评级标准和流程

全省各机构要严格按照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指引的各项规定要求,重新梳理信用评级流程,高标准、严要求地执行,确保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实现风险关口的前移。

(五)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针对目前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着眼于实际应用,以实用性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进一步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合规管理意识,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增强员工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信贷管理水平,大力夯实信贷基础管理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完善监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J].中国金融;2006年05期.

[2]范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隐患初探[J].浙江金融,2007年06期.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控制分析 下一篇: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