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1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8 07:04:49

摘 要 目的:探讨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中的疗效。方法:对1例年龄在~6岁患有间质性膀胱炎的妇女行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将含有肝素钠U、%利多卡因8ml、5%碳酸氢钠5ml的混合液缓慢灌入膀胱每15分钟在不同的方向翻身1次保留1小时后排出尿液。每周灌注次6周为1个疗程可灌注1~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症状完全消失者8例占66.7%症状部分或大部分消失者例占5%无效者1例占8.%。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灌注后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对于症状部分缓解者继续行膀胱灌注治疗。结论: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安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 肝素 碱化利多卡因 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明显多种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等特点而成为影响中年女性患者生活质量和困扰泌尿外科医师的常见病之一。

我院自5年1月~8年月共收治了1例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采用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以乡食同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6岁平均7.5岁。病程.5~6年不等平均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长期进行性尿频、尿急和夜尿增多本组1例均有。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并伴有尿道及会疼痛排尿后症状得到缓解本组7例。血尿偶可出现在膀胱过度充盈扩张时明显本组例。所有病例均经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B超、CT、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等检查排除泌尿系统其他疾患如结石、结核、肿瘤、感染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膀胱炎等并确诊为间质性膀胱炎。

方法:患者取截石位会常规消毒放置导尿管排空尿液。将含有肝素钠 U、%利多卡因8ml、5%碳酸氢钠5ml的混合液缓慢灌入膀胱拔除导尿管嘱其每15分钟在不同的方向翻身1次保留1小时后排出尿液。每周灌注次6周为1个疗程可灌注1~个疗程。灌注前须作膀胱造影检查以除外膀胱输尿管反流方可实施。每灌注周时对症状改善程度作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症状部分或大部分消失;③无效:症状未缓解或进行性加重。

结 果

本组1例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者8例占66.7%症状部分或大部分消失者例占5%无效者1例占8.%。所有病例均进行随防半年~年的随访。灌注后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对于症状部分缓解者继续行膀胱灌注治疗对于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讨 论

间质性膀胱炎常发生于中年妇女病因和病理目前尚不清楚在泌尿外科疾病中是一个比较难以治疗的问题[1]。其特点主要是膀胱壁的纤维化或Hunner溃疡并伴有膀胱容量的减少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其主要症状。

患者尿液均正常感染并非膀胱壁纤维化的主要病因有学者认为盆腔外科手术或感染产生的淋巴管梗阻是其病因但许多患者没有这样的病史。

目前大量的证据认为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自体免疫胶原性疾病。

Oravisto等研究了5例该病女性患者发现85%患者中有抗核抗体且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具有反应素型的过敏反应或对药物的超敏性。

临床上分为溃疡型和非溃疡型。病理上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组织学所见:黏膜溃疡出血肉芽组织形成重度炎细胞浸润肥大细胞计数增多神经周围浸润;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组织学所见组织学改变较轻黏膜仅为稀疏的炎症反应多发性小的黏膜破溃上皮下出血。

由于间质性膀胱炎病因不明因此治疗至今没有满意的方法。

现在临床常见治疗方法有:膀胱内灌注膀胱水扩张口服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以及电切激光手术等。但具体的治疗方案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情况来定。

目前药物治疗逐渐兴起主要有口服药物和膀胱药物灌注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采用外科治疗经尿道电切适合于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近期效果良好但易复发而膀胱扩大术、膀胱全切术创伤大应慎重选择。

鉴于间质性膀胱炎病因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治疗、联合用药的效果可能更好。西医首选抗生素治疗。如磺胺甲基异口恶唑(SMZ).g甲氧苄氨嘧(TMP).g碳酸氢钠1.g1次顿服;或复方新诺明5片或羟氨苄青霉素.g或甲氧苄氨嘧啶mg顿服。

综合以上原因本组病例选用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碳酸氢钠碱化后的利多卡因可以增加膀胱黏膜对利多卡因的吸收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本组1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消失或明显得到改善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肝素与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能明显改善患者尿频、尿急和夜尿增多、以及下腹部及会疼痛等症状是一种安全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大力推广。

上一篇: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探讨 下一篇: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对其免疫功能影响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