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28 02:43:14

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摘 要:高中美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使高中美术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也将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积极的变化。好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的意识,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有乐趣的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美术老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从而导致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反的现状。

关键词:高中美术 现状分析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让学生说说讲讲,讨论,而自己只作为提问者,旁听者,旁观者,在这时老师的作用最多只是一个评判者。假如不适时进行引导,不及时进行纠正,不及时进行总结,这就错误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以繁多的问题,掩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阻挡了课堂的升格;以所谓的“开放教学”,掩盖了欣赏的标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失去“重心”,难免会浮于表面,从而走向“自主学习”的极端。

二、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

有些老师为了“领会”新课程,将心思全用在了课堂的表演上,例“小组讨论”,“上台表演”,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标上“探究学习”的新标签。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几乎是每节课都有探究、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物。(因为学生平时接触艺术方面的人文知识本来就很少,所以,讨论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例:在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欣赏《开国大典》,播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宏大的场面、热闹的气氛。问学生:油画与历史照片的区别,按自己的理解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这幅画。然后叫学生讨论、发言。接下来又用同样的形式叫学生讨论《荆柯刺秦王》。过了一会儿在班上分组,第一组讨论《步辇图》第二组讨论《拿破仑加冕》,第三组讨论《梅杜萨之筏》,第四组讨论《大卫》。讨论的内容一样:作品表现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等。从学生的回答效果来看很差。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是老师在做表面形式。我们从这节课内容看,那些属于陈述性的知识(画家的生平、作画的时间、技法等)只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而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以及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欣赏审美情趣的本质内容,才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新课程提倡面向社会,强调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盲目“拓展”减弱课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感觉如果不“拓展”一下教材,就不足以提升美术课的档次,也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他们每节课都“拓展”,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的资料,进行“内外结合”的教学,以显示教学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大。在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人间生活》中,有位老师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出示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接着问学生:画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因为学生对文学、历史这些知识不太了解,所以,整个教室显得非常的安静。这时候的老师不是在引导学生,而是讲伟大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这一下就用去了十多分钟。(2)出示唐朝张萱《捣练图》,问学生:唐朝的女人美吗?为什么?没等学生回答,接着又开始讲唐朝杨贵妃的故事……。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讲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和宋朝皇帝的故事。还没等讲完就下课了。这节美术课也就变成了故事课。如此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教学活动,势必会挤去学生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这种减弱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例如: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高中《民间艺术》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时,为了说明我国民间艺术的伟大,把几年前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总统布什穿唐装的事盲目地拓展,内容洋洋洒洒,讲述了大约二十几分钟,最后导致的结果是:1:时间把握不住,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2:重心和中心不突出。美术教学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的知识,陶冶情趣,发展能力。

四、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美术认知的基础构建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时要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尊重与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在教学中提倡人文性,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以为欣赏教学就是以“人文性”为统帅。往往把欣赏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政治教育课。例如:高中美术第六课《战争与和平》,课的重点是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在课中“反思战争”这段中选的图片是《地道战》,《格尔尼卡》,《内战的预感》等;这些都是说明战争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自然也就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等。假如教师把握不好,很可能会上成爱国教育课,把一堂美妙的美术课上成枯燥乏味的说理颗。所以说片面强调“人文性”势必淡化学生认知的基础构建,这也会制约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坚实的认知基础,就不会出现欣赏的“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教学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应该不断地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与时俱进,以有效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以实际行动迎来美术教学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