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28 01:47:05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分析了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大豆加工;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黑龙江大豆加工业现状

大豆产业是机械化程度高的传统种植模式,是黑龙江省农民、工人就业的主要产业和收入重要来源。我国主要有四个大豆油脂加工圈,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内陆地区制油圈,拥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160多家,年处理量达700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10,省内形成九三油脂集团、阳霖集团、哈高科为代表的三个大豆加工中心。黑龙江有26万人们工作在大豆加工企业及相关的行业,大豆产量每年约400~6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份额,播种面积占全国1/4,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大豆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实现了大豆加工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及承包职工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二、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低。目前国产大豆产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目前国内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缺乏自主性,管理松散,开发能力低,我国大豆加工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美国从50年代起就非常注重大豆的基础性研究,财力和人力投入较大,使得每年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高产优质新品种上市。我国80年代起才开始从事对大豆蛋白方面的研究,从总体看,我国大豆蛋白的研究较晚,研究设备简陋,研究开发部门少,产品由实验室结果转化为工业化的进度较慢,导致我国蛋白质产品品种单一,大豆蛋白产品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面过窄。

2.大豆深加工能力低。黑龙江省大豆深加工的企业只有三家,全省深加工的企业不到总加工企业的22%,造成大豆原料的严重浪费。传统豆制品仅限素质品的生产,油脂产品仅为色拉油生产,就连新型加工制品也停留在蛋白质的加工阶段。这些加工产品不仅质量不稳定,而且缺乏行业相关政策制度制约,使得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受限。

3.大豆加工企业规模过小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压榨企业不仅规模很小,生产能力低下,而且原料提供基地、生产加工基地之间结合不紧密,加工综合能力弱,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及未形成系列化产品生产能力。这造成很多加工企业开工时原料不足,缺乏综合调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性差,甚至加工出来的产品因后续应用加工体系不科学而滞销,另外由于技术落后,产品的质量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全省1200家压榨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的压榨量仅为5500吨。另外虽然黑龙江省存在160家规模大些的压榨企业,每年的压榨量为2.7万吨,但美国皇冠钢铁公司年压榨量高达220万吨,巴西大豆压榨企业年压榨量也50万吨,可见,黑龙江省大豆压榨企业的规模过小,令人担忧。如果油脂加工企业通过改进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就会提高竞争力。

4.加工原料质量不高。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加工多以传统半机械、机械化生产技术为主。虽然大豆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但由于标准化程度低,混收严重,大豆质量参差不齐。相反,进口大豆由于规模化种植,豆质质量较高。另外,国外大豆含油率比国内大豆含油率高出2个百分点,很多大豆加工企业特别是沿海企业偏向选择进口大豆。国外根据加工目的需求,以不同特点大豆为原料,采用蛋白分子修饰、改性技术,制备专用功能性大豆蛋白粉和活性大豆寡肽,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比较目前存在的差距较大。

三、加快黑龙江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策略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应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引领的力度,让农民了解并掌握科学种植的方法,使大豆的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障。第二,构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高端产业链,避免与进口大豆打价格战。建立企+农民+科研的开发模式,重视大豆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通过研发联盟,解决目前大豆质量不高、销售不畅的现状,此外坚持大豆精加工的产业发展加大科研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稳步提高我省大豆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第三,发展精深加工业,提高深加工水平。针对目前本省初级产品为主的市场现状,加大科研投入增加技术含量,使得今后着重发展大豆深加工项目,促使大豆加工产业的优化升级。

2.发挥本省龙头企业的作用。第一,把扶持龙头企业的工作放在首位,培育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优化产业结构。兼并联合规模小、粗加工、管理较好、生产成本较低的中小企业,使其成为龙头企业中间产品的提供者,形成经营联合。第二,发挥本土企业优势,着重发展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深加工能力强的大豆龙头加工产业,倡导安全食品为契机,培育本省非转基因大豆加工品牌,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企业应利用几千年大豆传统加工的经验,形成适合不同消费者的大豆加工产品,对大豆纤维、大豆肽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三,促进大豆龙头企业与大豆基地的良好对接,建立大豆协会实现大豆产业化经营。加工企业按产业化的要求与农民签订合作合同,通过确定大豆价格、质量等事项约束双方行为,使企业与农民间可以建立信任稳定的购销关系,实现一体化经营。

3.适度限制国外加工企业的进入。黑龙江省大豆压榨企业加工规模较小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利润狭小,另外随着外资大豆加工企业的侵入,使得本省大豆榨油加工企业经营艰难状况加剧。鉴于国外大豆加工企业的大量进入已严重影响了本国加工业的发展,并且严重制约了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研究和消费。建议政府应适当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保护我国的民族加工企业的发展,如政府与加工企业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大豆企业的整合与兼并,使规模大的企业带动规模小的企业走出困境。加大了转基因大豆的数量,降低了大豆价格,从而加剧了黑龙江省卖豆难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限制外国大豆的肆意进入,从而保护本国大豆加工产业的发展。

4.创建科学管理体制。黑龙江省应进行大豆加工企业的改造,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统筹发展农业、工业体系,合理布局整体推进,使生产部门和加工部门实现优化结合。本省应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营销体系建设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市场调查和预测能力,尽快在战略制定、管理决策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距离。我们应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把公司成本细化到采购、人力、销售等各部分,改变腐朽的管理态度,重视安全教育,制定灵活的销售计划使生产和销售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栾立明.吉林省发展大豆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0(02).

[2]张东辉.浅析政府部门对大豆产业化发展的举措[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

[3]张士军.浅论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11(19).

作者简介:边思同(1986-),男,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国对外经贸信托投资公司。

上一篇:关于中国创业投资存在问题文献综述 下一篇:捧起自己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