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映论”到“中介论”

时间:2022-07-28 12:17:28

从“反映论”到“中介论”

摘 要:随着文艺社会学中的“中介论”文艺观的产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建立起来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文艺—社会,社会—文艺这样一个双向、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关键词:文艺社会学;反映论;中介论;文艺价值;文艺消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47—02

人类文明的最初,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来认识自身,进而再反过去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事物。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们将目光转向人类社会本身,朦胧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产生,与此同时,激发人类美感的艺术也就诞生了。那么文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文艺的价值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一、从“反映论”到“中介论”

(一)“反映论”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受到柏拉图提出的“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客观理念世界,艺术只能是摹本的摹本”的影响,提出了“摹仿说”,但他摈除了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认为艺术比想象的世界更为真实,并非只是摹仿现实世界的外形,还有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这一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被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接受,他强调艺术应该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范本。

这些思想中已有了文艺社会学的萌芽,一直到19世纪初,文艺社会学得以在斯达尔夫人、丹纳和让—马利·居约手中得到确立,但随后文艺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诸多的变化。

丹纳是实证主义经验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别采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填写表格、统计数据等具体的手段,对文艺现象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确实认识到了社会对于艺术,是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头,但是研究的形式和结果都流于艺术活动、艺术现象表面,艺术与社会之间内在的深层关系却没有的到充分重视。而以法国学者呂西安·戈德曼为代表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旨在遵照作品的形式结构与一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思想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视为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

前苏联的艺术社会学,最初是在19世纪中叶,由其国内兴起的历史文化学派将历史主义的内容引入了文艺学,由于受到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将文艺学置于了从属于社会学的地位,将文艺作品视作历史文献、文化实例和个人传记,将文学史等同于社会思想史,忽视了文艺作品审美属性和艺术特点的全部复杂性。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学派所持偏颇的极端发展又导致了庸俗社会学的产生,经济活动对文艺创作的制约作用被看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艺术家与艺术作品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

这些派别,在他们对于文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往往都只抓住了关系链的两端,简单地将这种关系认定为是线性的机械反映。文艺的本质成为了简单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文艺作品的创作、鉴赏受制于社会生活,他们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艺本身的审美属性被忽略了,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为单向的决定论或线性的因果论,文艺与社会被固定在了两端,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众多中介被忽视,“反映论”观念下的文艺与社会生活,也正是因为忽视了生机勃勃的种种中介,也变得失去活力。

(二)“中介论”

“中介”的概念,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就有过解释“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①。“间接性”在德语里与“中介”是一个词,这里的“间接性”其实就是指此物的存在是以他物为中介,以他物为条件,受他物制约的。列宁的《哲学笔记》中也谈到“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②,这是说整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联系的动态总体,而世界、规律是通过中介联系在一起的。

在文艺社会学发展的阶段中,其实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中介”的地位和所能起到的作用。最早提出在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中间环节”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指出:“绝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承认社会经济基础是艺术产生的根源,但并不会完全掌控艺术的发展,经济基础对于艺术的影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来实现,所以艺术并不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普列汉诺夫还提出了著名的“五项因素公式”,将社会结构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一)生产力状况;(二)生产关系;(三)社会政治制度;(四)社会心理;(五)社会思想体系”④这五项因素还可以继续分出次一等的因素,因此社会结构的构成因素有多少,影响经济基础与艺术的中间环节就有多少,这些中间环节的范围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无限扩大。

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反映论”,“中介论”的理论框架更为科学、系统,它指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反映与被反映,决定与被决定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经由一系列复杂的中介建立起来的双向互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二、文艺价值功能与文艺消费

近些年来,随着“微博”之类新式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它们的快捷便利使得通俗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更是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网络歌曲、网络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也纷纷出现,而这些文学艺术的价值往往只是通过点击率的高低进行评判,而点击率实际还是与经济价值挂钩的,电影电视剧更是直接以商业化的面孔出现,一时间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认识,票房越高或者点击率越高,带来的经济效益越高,那么文艺作品的价值也就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文艺活动似乎只着眼于文艺生产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两个端点,文艺的价值与社会经济形成了直线式的联系,而忽略和了文艺价值与社会之间一系列的中介环节,这就使得文艺价值的实现陷入了“反映论”的误区。

“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⑤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只要有购买,就能得以实现,文艺的消费是区别于一般的物质消费的。一般的物质消费对于消费对象的消耗或使用只是物理过程,文艺消费除了有对于文艺产品物理性状的消费,更多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文艺产品的精神性状的开发和超越,消费者从自身内在图式出发去构建文艺产品的精神性状并使之得到充实、重建;一般的物质消费满足的是消费者的物质的、功利的需要,而文艺消费则是为了审美、艺术需要的满足;一般的物质消费是直接作用于消费对象的物质性生产,文艺消费则是对消费对象的精神上的再生产。另外,就消费者自身而言,文艺消费相对于一般物质消费,会有更高的个人素质和审美水平方面的要求。所以,文艺作品的价值是否能得以实现,取决于文艺消费,文艺消费构成了文艺价值功能与社会生活中间的中介。因为文艺消费是由人进行的,因而文艺消费包括社会历史背景、艺术消费者的个人素质等次一级的中介。

上一篇: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下一篇:浅谈民用锁具造型艺术的延革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