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情感教育,回归绿色课堂

时间:2022-07-27 10:07:17

倾注情感教育,回归绿色课堂

【摘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由于家庭特殊情况和社会等多种原因,不少学生的情感现状是缺少对爱的感动,亲情淡化,情感麻木,针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怎样利用课本资源,极可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亲人,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关键词】情感;现状;导向;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学生的情感现状

首先我们来对学生情况作具体分析。留守孩子的情感现状:父母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孩子就丢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寄托给亲戚朋友。由于监护人年龄和身份的不同,角色不同,对留守孩子的履行的监护就存在各种弊端,而远在异乡的父母又鞭长莫及。所以导致了这些孩子缺失了情感的倾诉对象及可靠指导。他们对父母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父母也觉得亏欠孩子,往往就多拿钱补偿,所以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孩子忽视亲情,父母就是他们变相的取款机。

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着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细致周到的关爱。由于家长的过于迁就以及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误以为自己生来就该享受这一切。因而他们缺乏对爱的感动,更不要用说回报了,特别是对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他们认为理当如此,所以态度蛮横、粗暴,从而伤透了父母的心。连父母都不心存感激和爱的人,很难让他们去感恩和爱别人。自然而然,他们也缺乏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真情感悟。

2.教材内容的情感导向

针对上述学生的情感现状,学校教育自然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语文课的教学怎样来发挥育人功能,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审视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担的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和关注社会生活,去发现,去开掘,去探索,努力用最有效的办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理解父母,奉献他人,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学校,课堂教育自然是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学习的文本就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重要依据了。北师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给我们创设了一系列的专题教育,如“人间真情”、“多彩的人生”“生命之思”“家国情怀”“青春岁月”“自然之思”等等,这里面很多都是我们育人的优秀范文。

3.课堂情感渗透

北师大版本必修三的“ 生命之思”里入选了传统篇目《我与地毯》(节选),学生的人生经历太少,年龄也小,自然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对此,可分成几个部分来完成对本文的教育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读作者另外两篇篇幅短小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这两篇散文都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对母亲无尽的爱,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体比较容易把握。

第二步,回归到课文节选,以第二节为学生研读的重点,明确要求:勾画出文中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从中概括母亲形象,继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三步,写作训练,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重点说说后两步的落实情况。在学生勾画的语句后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有一回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以上文字,无一不是伟大无私的母爱:艰难的命运,活得最累最苦却有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深沉凝重的爱。

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了一曲母爱的赞歌,同时也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悔恨之情。《我与地毯》是渗透亲情教育的优秀范文。而天下的每一位母亲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却是同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儿女。所以接下来学生自己对母爱感悟,让学生在自己平常生活中,家庭琐事中理解母爱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4.关注其它文本的情感因素

感受了《我与地毯》母爱的伟大,我们还可以继续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内在的情感因素,给我们的学生持之以恒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情感的倾注,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

如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虽然文章被多数人理解成是作者对孩子的世界的向往,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孩子们点点滴滴的描述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沈从文的《边城》里,天真可爱、善良纯洁的翠翠一直和外公相依为命,翠翠在生活上对外公关心备至,在感情上外公也是唯一的寄托,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表现祖孙情感的句子,如爷爷忙于渡船而晚回,翠翠悲伤的哭了很久,祖孙俩的对话:

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看出,祖父对翠翠疼爱但并不溺爱,要翠翠学会勇敢和坚强,自己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但爷爷毕竟会离去,让翠翠知道即使离开了爷爷也必须勇敢的面对生活。而翠翠是一个非常懂事,孝顺的孩子,能够理解爷爷的良苦用心,“靠近了祖父身边去”表现对爷爷无比的依恋,“我不哭了”看出翠翠的懂事、听话、善解人意。

很多农村孩子是由祖辈抚养和教育,祖孙情感状况很不乐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天辛苦劳累的照顾孙子孙女,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心,而对于孩子的思想情感却关注甚少,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在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和祖辈们的生活琐事,把自己和翠翠比较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材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挖掘出情感因素的文本。

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作者寄托了重温亲情的温馨和伤感,对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激励的描述让人感动无比。

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表现了作者在忠孝不能两全时选择了以身殉国,而对双慈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的之情,文中对母亲的日后生活的担忧,“不能以身报母”的遗恨,面对死亡向双慈倾诉诀别的痛苦无不让人感伤垂泪。

再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这两篇都是写自己老师的文章,其中也有不少类似亲情的感动。萧红以女性细腻亲切和独特的视角,写到鲁迅先生极富人情味的温暖的一面:细致、随和、和蔼,热情、有耐心,给人以亲切感,鲁迅先生对于作者来说更像是一位父亲。汪曾祺对金岳霖先生的刻画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人性美,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学者的形象,更多的是幽默风趣、情感丰富、执着率真的长者。

总之,在教学过程要渗透情感教育,任重道远,在平时的阅读继而写作中都应尽可能的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色上来,倡导绿色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做人的根本,学会爱父母,然后才能学会爱他人,进而爱生活爱社会,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出有美好情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 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3] 《语文教学参考》

收稿日期:2011-07-16

上一篇:让学生对权威说“不” ! 下一篇:浅谈“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