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不敌“自动配套”

时间:2022-07-27 06:14:56

南腔北调不敌“自动配套”

关键词语:

1~3岁是宝宝从词、短语到完整语句发展的重要时期,多语言环境教育应顺其自然, 标准语言和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所在,宝宝“自动配套”功能从容应对多语言环境

典型案例:

彬彬1岁了,妈妈要去上班,就把奶奶接来一起住,白天照顾彬彬。奶奶是地道的上海人,说的一口上海话。这下彬彬妈妈犯难了,孩子正是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奶奶的普通话说得很不标准,每天跟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会不会学得一口齿音字呢?如果让奶奶说上海话呢,彬彬以后会不会南腔北调,会不会两种话互相混淆呢?

Good idea多种语言教育

全家经过讨论,决定顺其自然,各说各话。奶奶的上海话说得最流畅,所以平时带彬彬的时候,就和彬彬说上海话,“唔来啦”、“彬彬,侬早”、出去“吧翔吧翔”等等,彬彬跟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学会了上海话。妈妈晚上回来,说的是普通话,彬彬也就跟妈妈学会了普通话。转眼彬彬3岁了,这天早上,彬彬一睁眼,看见奶奶正对他笑呢,就伸个懒腰对奶奶说:“唔起来啦!”奶奶轻轻捏了一下他的小鼻子,说:“呵呵,侬早啊,侬起来啦?妈妈呢?”彬彬撩开小被窝,下了床,颠颠儿地跑到妈妈屋里,拍拍妈妈说:“妈妈起床啦!”妈妈也醒了:“好呀,妈妈起床啦!”彬彬乐了,跑回去冲着奶奶说:“伊啊要起来勒!”妈妈跟着出了屋,笑着对奶奶说:“您看咱们彬彬,跟谁就说谁的话,从没混过,现在成了小翻译啦!”瞧,彬彬这个小翻译,给这个家庭又增添了一道快乐的风景。

Bad idea机械强调单一普通话教育

事情也可能是这样发展:彬彬妈妈跟奶奶都认为,孩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在北方,普通话教育肯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决定全家人一起教孩子说普通话。于是奶奶也开始说起了蹩脚的普通话。到了孩子3岁的时候,家里人却发现彬彬虽然什么话都会说了,但是好多字都咬不准,尤其是齿音字特别多,时而“吃饭”时而“?饭”的,纠正一下就说对了,但是一会儿又错。于是全家人又都投入到了矫正齿音字大战中,虽然百般努力,但是收效很慢。彬彬妈妈开始苦恼了:“这往后学拼音怎么办呢?”

专家点评:

我们想一想自己,只要看见了小猫,我们就知道它是喵喵叫的,看见小狗就知道它汪汪叫的。这都是经过大脑“自动配套”的结果,我们从来都没有搞混过,不是吗?所以,请你放心,你的孩子也不会乱。

多种语言教孩子说话还有一个秘诀,就是教孩子说话的人,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长期的和稳定的。有的家庭是请保姆带孩子,而保姆又会频繁地更换,她们说话往往口音各异,这会让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巩固,频频更换不同的语境,就难免会出现南腔北调和错音错字的尴尬了。

然而,孩子在稳定的多语言环境里学说话,并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在彬彬身边的人,都会让彬彬觉得很安全和可以信赖,所以他会很乐意地接受他们现有的状态。人的大脑里有个“自动配套”的功能,它会把接触到的每个人的信息都配成一整套,这些信息当然就包括每个人的模样、动作、语气、表情和所说的话等等。每个因素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提取的时候,也是整套提取。在彬彬的眼里,接受奶奶上海话,和接受奶奶的模样同样容易,奶奶和上海话是“配套”的,所以也就跟着学习了上海话,跟奶奶就讲上海话;而普通话是和妈妈的模样联系在一起的,是“配套”的,妈妈一开口,彬彬就很自然地进入到和妈妈的联系中,跟妈妈就讲起了普通话。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多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跟谁就说谁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孩子会自动选择一种或两种自己喜欢的语言。

编后:现在,您该清楚怎样帮助宝宝发展语言了吧!聪明而又细心的妈妈都会抓住宝宝学习语言的时机,根据专家提供的建议,及时给宝宝进行正确的教育指导。相信她们的宝宝都会顺利地通过语言发展这一特殊阶段,为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上一篇:别打扰宝宝的自言自语 下一篇:“现场直播”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