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的现代汉语流行语

时间:2022-07-27 05:35:59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的现代汉语流行语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始接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契机。与机遇并存,英语这门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也给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集中探讨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对我国汉语所造成的影响。结合当前的一些流行语,分析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浪潮对汉字的冲击,并提醒世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关键词: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流行语;主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51-02

十九世纪中叶,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和众多不平等条约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传教士及后来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语言——英语。至今,英语壮大为国家众多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从中高考到四六级,甚至是某些职位考试,都将英语列入测试范围。久而久之,英语在中华民族间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只是在教育这类正式语境中才使用。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前,媒体网络上广泛使用的流行语,大都与英语词汇的传播相关,这对我国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汉语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一、英语语言帝国主义

语言帝国主义能够提出,离不开意大利学者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领军人物A. Gramsci(Storey, 2003:48)的霸权理论(hegemony theory)。他将霸权(hegemony)定义为一种状况,即强势阶级(与其它阶级或阶级小团体联盟)不仅仅通过占领某个社会,而且通过道德上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来实现其主导地位的过程(Storey, 2003: 48)。在此,霸权被定义为这样一个社会:尽管有着压迫和剥削,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那些附属的阶级和群体看似很支持和赞成强势阶级的所谓价值观、理想观、目标、文化观以及他们的政治目标。如此一来,强势阶级就能把那些附属的阶级所赞同这些观念纳入自身体制中看似普遍却蕴含权势的结构里。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实现其帝国主义梦想的揭露,也为后来众多学者揭开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语言文化政策实现统治的面纱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和使用英语语言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这个名词的是丹麦的著名学者R. Phillipson (2000)。他将人们对英语的定位置于社会化的进程中,并倡导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在他的著作《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一书中,Phillipson 将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定义为“英语的优势能够得到肯定和保持,是通过建立和连续不断地对英语和他国语言间结构及文化上的不平等性的重组而来的”(Phillipson, 2000: 47)。在他看来,关键性的两个要素“结构”和“文化”分别对应实体性质如机构、财产分配和概念性质如态度、教学理论等。这种不平等性,确保了更多资源上的分配和优势。Phillipson(2000)将英语的传播国划分为核心国(cor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和边缘国(periphery-English countries)。核心国的成员大都是说英语的本族语者,而边缘国的成员使用英语出于与国际接轨或殖民时期被强加使用。之所以称之为边缘国,是因为他们通常都遵守核心国的语言规则。久而久之,英语的传播远远优于其它语言。英语能够在全球这个大环境中被如此广泛地应用,是有据可循的。截止2009年,“以英语为母语的大约有3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SL)和以英语为外国语(EFL)的人正在急剧增长,分别在3亿和1亿左右”(孟祥春,2009:164)。其帝国主义特性甚至造成其它民族语言的覆灭。“英语的主导地位使得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意识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和支配其它不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们,使他们的语言贬值,甚至消失”(桂林,2010:17)。中国也不例外。英语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不逊于其它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或外国语的国家,这样罕见的传播速度,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语。

二、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与现代汉语流行语

“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一种社会现象”(陈原,2000:18)。流行语,顾名思义,是作为一种词汇现象而存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一个时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因而,流行语也有社会属性,透过流行语的使用,能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现象。如“BP机”、“大哥大”,这都是上个世纪末流行的通讯工具,反映出当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在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浪潮的笼罩下,越来越多的流行语活跃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在为我们的汉语文化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某种阻碍作用。“语言的不平等(和其它众多因素一起)被认为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同样地,语言的不平等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不平等是依赖于语言来保持的(Hudson, 2000: 205)”。透过众多与英语有关的流行语在中国的传播,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由此可见一斑。

(一)词汇层面的帝国主义

自英语在中国传播以来,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汉语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舶来词”。很多原本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词汇,在各种媒体中铺天盖地。不可否认,这些词汇势必能够迎合广大国人追求新意的心理需求。但如果外来词汇的进入已经超越了某个层面,甚至已经取代了原本汉语中就能够表达某一意义的词汇的话,这样的传播也已经接近帝国主义的界限了。例如,TOEFL(托福), CokeCola(可口可乐), cheese hamburger(吉士汉堡)。TOEFL的全称是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举办的英语能力考试,音译为“托福”。自这一考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托福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汉语词组。可口可乐也是一样的。自国人把它译为可口可乐以后,这个名词便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对吉士汉堡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与托福一样,翻译家们把它译为带“吉”的谐音,想必也是出于中国人对“吉”、“福”这类寓意好运的词的偏爱而把它中国化了。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这一类家喻户晓的词便被保留了下来。汉语词汇因而得到了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美剧的输入,像bitch()这一类的词汇,常常出现在汉语电影里面,也常被国人用来做骂人的词汇。如果说托福、吉士汉堡对汉语文化词汇系统的添加是一种丰富的话,这类骂人的词在国人间广为盛行,对我汉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不见得起促进作用。而事实是,它已经在汉字系统里面存在了,在中国流行了,自英语传播过来以后就有了。

(二)句子层面的帝国主义

中国传统语法里面,句子是由词构成的,遵从主谓宾,定状补等一系列的语法规则。自英语进入中国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时下流行的一些语句中,有很多英语词汇的加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语句。例如下面这段对话:

小李:小王,明天是你面试的日子,你要hold住哦!

小王:多谢,我一定会尽力hold住的。

上面这段对话显然是出自中国人之口,与其它全汉语的句子不一样的是,它穿插了一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传入中国以前,这断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时下流行的hold, 在上面的对话中指的是挺住,坚持住的意思。实际上,它是可以用汉语来表达的,但“hold住”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因此,它也就这样流传开来了。另外一个和“hold”相似的单词是“out”。如果有人说“你out啦”,实际上蕴含的意思是你的想法或者行为已经过时了,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了。这种英汉混用的句子,从汉语的语法上来说,必定是不合乎规则的。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的时候,绝对不会考虑到这样一种英汉混用的情况。因为这是受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影响而来的,势必对汉语的规范造成影响。再如:

小张:小林,我要去看WC,你去么?

小林:去看WC?

小张的话的确会让小林感觉到一头雾水,因为他们对WC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张所说的WC是指world cup(世界杯)的意思,而小林说的WC意为water closet(卫生间)。如果对这两个意义不熟悉,就会产生歧义,甚至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汉语的规范,这已然成了一种阻力。试想,假设这种歧义发生在央视,那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这不仅是对汉语的使用的一种误导,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向的一种误导。英语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和兴盛,其势不可挡,但个中优劣,需要国人清醒的头脑。

(三)对待英语的态度

说起英语,就不得不提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语言能够表达文化现实”(Kramsch, 2000: 3)。归根到底,要摆正个人对待英语的态度,首先还得从文化开始。人的思维不一,中西间的文化观是有着显著的差异的。梁漱溟先生说过,“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季羡林,2009:7)。而冯友兰先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也作了分析,“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季羡林,2009:7) ”。就好像“龙”在中国是吉祥、神圣的灵物,如“龙袍”、“龙门”,而在西方,它是邪恶的象征,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文化差异已然不可避免,在这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只停留在差异或者崇洋求新求异之上,而是要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外来文化,发扬那些优秀的文化,摈弃那些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可能面临很多问题,这是正常的。人们往往容易接受与自己有相同特征的人或事物,对与自己相异的人或事物却很难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应用移情。“通过移情,我们能够自觉地将己置于相异的他文化世界里面,并能够经历他人正在经历的一切” (Samovar, Porter&McDaniel, 2009:341)。我们说话、办事情,总是趋向于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如果我们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里的一些成分比如英语,就不会一味地汲取或抛弃,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思考它的意义和内涵,再来决定取舍。

三、总结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对我国汉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时下的一些流行语,都与英语的传播息息相关。我们不可“一把抓”,而是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语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桂林.论英语全球化趋势下的语言帝国主义特性[J].山东外语教学,2010,(2):17.

[3]季羡林.文化沉思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4]孟祥春.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4.

[5]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7]Phillipson,R.Linguistic Imperialis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Samovar,L.A.Porter,R.E.&McDaniel,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9]Storey,J.Inventing Popular Culture:From Folklore to Globaliza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上一篇:横琴新区智能配电网规划经验浅谈 下一篇:回顾2012,展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