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内外合治“拢梅兰申”22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7 04:32:09

关键词:“拢梅兰申”;傣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53-01

“拢梅兰申”是傣医临床常见、多发病,相当于中医的痹证,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傣药内服、传统特色外治疗法相结合治疗该病2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28岁~49岁,其中28~35岁8例,36~40岁6例,41~49岁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4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全部患者为2007年5月~7月的住院病人。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②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③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红斑。常可伴心脏受累;④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大于500单位。

1.3 诊断依据

1.3.1 拢梅兰申丢(风邪偏盛――行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舌苔薄白,脉浮。

1.3.2 拢梅兰申接(寒邪偏盛――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2 治疗方法

2.1 雅今(内服方)雅拢梅兰申(自拟方):哈管底(三叶蔓荆根)30g,嘿罕盖(云南五味子藤)30g,竹扎领(宽筋藤)20g,光冒呆(黑皮跌打)30g,埋马(锈毛野枣根)30g,怀咪王(大叶钩藤)15g,比比亮(紫雪丹)5g,比比蒿(白花丹)5g,嘿柯罗(青牛胆)15g,沙英(甘草)5g。加水500ml,小火煎煮至200ml,倒出。再加水500ml,小火煎煮至200ml。2次药液混和,分3次,饭后服用。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2.2 外治法 采用多种傣医传统特色外治疗法进行治疗

2.2.1 果雅(包药) 取傣药包药(院内制剂)鲜品适量,切碎,炒热,加少量药酒为引,包敷于患处。每次6~8h后取出,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2.2 薰蒸 取傣药薰蒸药(院内制剂)煎煮至有蒸汽,嘱患者睡于薰蒸床上进行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或一个部位),7天1个疗程。

2.2.3 暖雅(睡药) 取傣药睡药(院内制剂),4000g,加水炒热,铺于睡药床上,将“劳雅拢梅兰申”(祛风除湿药酒)拌于药上,待温度适中,嘱患者睡于药上,覆于傣药,裹上塑料布以保温,若温度有所下降还可加盖棉被。每次治疗30~45min,连续2日。隔2日后,视病情缓解程度,可再行该项治疗2~4次。

2.2.4 阿雅(洗药) 取傣药洗药(院内制剂),2000g,加水煎煮。将药液倒入洗药桶内,进行局部或全身泡浴。每次泡浴30~45min,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进步。

3.2 治疗结果 治愈16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傣医认为,凡因感受外界的“帕雅拢嘎”(冷风寒湿之邪)后,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塔菲”(火)不足,不能温通肢体,加之“塔拢”(风)偏盛,风具有“动”而不定,无处不到,无孔不入的特点,继而出现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不仁,活动不灵,屈伸不利等症。

傣医内服方为笔者在长期傣医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自拟方之一。方中哈管底(三叶蔓荆根)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嘿罕盖(云南五味子藤)行气通血止痛;竹扎领(宽筋藤)舒筋活络;嘿柯罗(青牛胆)利水消肿,除风止痛,舒筋活血;光冒呆(黑皮跌打)接骨续筋,除风,活血化瘀;怀咪王(大叶钩藤)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痛;比比亮(紫雪丹)除风补火,通气血,消肿止痛;比比蒿(白花丹)除风通血止痛。消肿散瘀;沙英(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合用,具有祛风散寒,除风利水,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风盛者,方中重用哈管底(叶蔓荆根)、嘿柯罗(青牛胆)光冒呆(黑皮跌打);寒盛者,方中重用嘿罕盖(云南五味子藤)、竹扎领(宽筋藤)。

笔者在临床观察中,根据不同证候的“拢梅兰申”,采用傣药内服、傣医传统特色外治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无毒副作用,仅供同道参用。

上一篇:湿毒清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下一篇:湿疹内服方用药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