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岭南有多远?

时间:2022-07-27 04:18:19

谈广州美术学院刘书民教授的山水画,大概谁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话题:即长安画派对他的培育及岭南画派给他的滋养。如同植物的嫁接能育出许多优良果实一样,艺术上的博采众长同样是产生大手笔的条件之一,这也是美术创作和培养画家人才的一个法则。

刘书民1961年进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长期受长安画派的熏陶,得到石鲁、何海霞、刘文西等名师的指导。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郑州博物馆当美工。即使是“”烈火将中华文明和传统艺术一同焚毁的年代,刘书民也默默地与笔墨为伍,默默地深入大别山写生,默默地参与红旗渠组画的创作。他还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大别山晨曦》的巨画,得到行内外的注目。

1979年,刘书民原准备报考中央美院研究生。恰好这时,广州美院陈金章教授到郑州来挑选研究生。陈教授看到刘书民的大别山的写生稿之后,极为震惊,对他的基本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极力动员他到广州报考,被录取为黎雄才、陈金章教授的山水画高足,毕业后又被留校任教一一这才有了长安画派与岭南画派两个母亲养育一个艺术之子的佳话。

今天读刘书民的山水画可以发现,长安画派给了他最初的艺术乳汁,打下了他坚实的艺术基础,使他初步掌握了水墨的脾性和绘画元素要求,而岭南画派则丰富了他的水墨语言和技法,像长大了的孩子多了几道拳法一样。尽管在南国生活了30多年,刘书民也尝试表现广东山乡画面,但他画得最多的仍然是北方题材,大别山、黄河、嘉陵江时时出现在他的梦中,不能从他人生的记忆库和写生行囊中抹去。这是因为他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得来,是经他心灵的过虑之后的真诚表达。

在艺苑用心耕耘50年,刘书民泛舟于两条艺术流派之河,攀援于两座艺术山峦的峰间。长安画派与岭南画派审美差异很大,刘书民的实践认为完全可以兼容和互补,而且可以吸收更多流派甚至其他画种的艺术之长,南北融汇,博采广收。他画中原大地山川,在厚重、沉雄、苍朴的基础上,吸收了岭南温润秀逸明快的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油画的满构图,惯用大特写画面等等。加上他笔墨严谨细腻,丰润而又讲究层次感,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刘书民认为,现代审美意趣已不习惯永远接受传统国画的留白太多,山水国画引入大特写画面能加强视角冲击力。近数十年他在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出学生无数。如今,大别山写生基地成了培养美术人才的摇蓝,人们当然记得刘教授在创设这个基地的心血和贡献。

刘书民,就是这样带着长安的财富,奔向岭南扎根岭南。这两地的距离有多远?40年回头看,“长安”与“岭南”豁然相通。它靠智慧架桥,靠辛勤的汗水铺路。刘书民说,我绘画的废纸何止三千,应有三万呵!

这就是这位中原汉子做人的执著和不想重复别人的可贵艺术追求。可以肯定,刘书民还会在路上不停歇地走下去,去尝试新的艺术语言和笔墨构思。因为他明白,艺术创造没有终点。

上一篇:中国第一块汽车牌的故事 下一篇:谈陶瓷熨斗和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