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解读教材 深入挖掘隐性资源

时间:2022-07-27 02:55:20

多维度解读教材 深入挖掘隐性资源

摘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材中重点的文字所处的地位、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和科学方法等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深入挖掘隐性资源,高效地用好教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对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学教材;多维度;隐性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如何科学地使用教材为教学服务呢?主要取决于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的解读就是对教材的加工和再度开发,多维度地解读教材,可以发现更多的课程隐性资源。

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第4页上有这么一句话“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句话让笔者及同事在备课过程中,有了这样的疑问 “细胞外液如血浆,其蛋白质含量较无机盐的含量高出许多,为什么不说是一种胶质溶液而说是一种盐溶液呢?”如何科学地解读这句话呢?笔者尝试从这句话在教材中的地位、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多维度地进行解读,挖掘教材内含的隐性 资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句话是对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细胞外液的成分”内容的总结。“细胞生活的环境”这节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及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有机结合。其中“细胞外液的成分”这部分内容,教材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通过资料分析的方式呈现,从血浆的分析到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的比较,最后总结出“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句话。随后递进到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内容。可见,这句总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包含的思维线索是细胞外液既然本质是盐溶液,应该要有盐溶液的理化性质。通过凸显盐溶液,延伸出对其理化性质的探究。强调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基础,强调组成成分是理化性质的基础。再则,“类似于海水”与下一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相呼应,目的是有利于在教学中建立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重要概念的联系。

二、蕴含的隐性知识分析

从教学探讨设计的讨论题中,不难看出探讨的策略是从成分到作用依次深入。例如讨论题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的作用?”其蕴含的隐性知识是血浆中物质的作用。现分析血浆中除水以外溶质的主要成分及作用,见表1。

再则,深入了解蛋白质、无机盐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关系,对以后的教学更有所帮助。见表2。

从表2可知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与血浆晶体渗透压有关,即与血浆的无机盐有关,故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有关,即与细胞外液的无机盐有关。

从上述分析可见,“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不是从细胞外液溶质成分含量大小的角度提出的,是基于细胞外液中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的无机盐作用的认识。

同时,后续的教材内容中,例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含有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都在凸显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作用。

三、体现的科学方法分析

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重难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抽象,教材在资料分析中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以求教学上的突破。对于更抽象、难以理解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问题,教材在资料分析后,总结了“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句话,所蕴含的教学策略是利用学生在9年级已学的化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根据细胞外液、盐溶液、海水都是溶液,因此在无机盐离子作用属性上是相同的。这种借助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教学重难点。

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不同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所得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在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就有类比推理的概念陈述。

人教版教材有多处体现类比推理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43拓展题1中就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以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具有允许一些物质出入,阻挡其他物质出入的作用。在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中,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将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行为进行类比,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第4章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中将莫尔斯密码与遗传密码类比、 克里克的实验结果与英文句子类比,目的就是采用类比推理方法,使复杂的问题更容易理解。

综上所述,“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句话在文本形成上是对细胞外液成分的总结,是对细胞外液重要成分和重要理化性质知识点的凸显。从认知水平上分析,其是针对细胞层次的认识。从教材发展上看,是为学习新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学服务。

由此可知,无论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重点的文字在教材中的地位、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和科学方法等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深入挖掘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达到科学高效地用好教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对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下一篇:关于高中数学逻辑教学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