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油菜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设想

时间:2022-07-27 02:11:33

永川区油菜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设想

摘 要:根据重庆市永川区油菜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剖析了油菜产业发展的运行模式及相应效益,提出了发展油菜产业经济的规划及设想。

关键词:油菜产业;发展;规划及设想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1 永川区农业生产基本概况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耕地面积67433.3hm2,油料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等,以油菜为主,占75%以上,是人们的最主要食用植物油来源。2012年油菜种植面积为8133.3hm2,平均产139.2kg/667m2,总产16982t。

2 油菜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1 发展油菜产业的自然优势

冬春季气候特点适宜于油菜的生长发育,可适宜种植面积潜力大,自然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2.2 油菜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

2.2.1 油菜直补政策

国家从2007年开始执行油菜种植良种补贴,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种油积极性。

2.2.2 产油菜大县建设

永川区分别在良种招标采购与推广、万亩高产示范创建、油菜播收新机具推广、栽培新耕制新模式研发和拓展油菜功能上予以重点支持与扶持,投入资金50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产油大县建设效果。

2.2.3 着力培植规模种油大户

全区共培植油菜规模种植大户20余户、规模种油面积达到92.15hm2,均较大面积增产10%以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2.4 强化技物配套

常年为农户无偿提供油菜专用复合肥、尿素、硼砂(微肥)、除草剂、机动喷雾器、病虫防治药剂等物资支持,以确保油菜高产稳产关键技术得到落实和普及应用,调动核心示范区农户的高产创建积极性,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2.3 影响油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种植面积扩增缓慢,季节降水分配不均,劳动力短缺;比较效益低,成品价格不高,政府补贴很低,生产周期长;成片规模种植油菜面积和农户少;产业水平低,油菜籽以自产自销为主,缺乏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与水平,生产劳动强度大等主要制约着油菜产业的发展。

3 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分布

3.1 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永川区2008年进入重庆市产油大县建设项目4a来,年均油菜种植面积5866.7hm2、年油菜籽总产1.2万t,较之前年均增加1200hm2、2500t,增产25.7%和26.3%以上。同时,积极开展油菜高产示范创建、“科光杯”、“渝油杯”高产竞赛活动等,助推全区油菜产业稳定发展。

3.2 产业分布

永川区产油大县建设以“黄瓜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以南大街-吉安(黄瓜山)、胜利路-茶山竹海-三教-板桥、南大街-来苏-宝峰、南大街-卫星湖-五间-何埂-朱沱、中山路-陈食-临江、中山路-大安-金龙、胜利路-双石等“七条线呈放射骨架”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带。

3.3 项目对油菜产业的带动

3.3.1 财政资金支持

永川区2008年进入产油大县项目,4a财政资金累计投入943.41万元,平均给予专项资金235.85万元/年,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良种采购、高产创建、技术推广、镇街工作经费。

3.3.2 加强院地合作,助推全区油菜产业稳定发展

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特色作物所等科研单位技术专家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等方面能力优势,整合项目、资金和基层技术推广能力,切实增强品种资源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机结合、机耕机播机收与农艺措施有机配套、油菜籽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增值有机融会的力量,科学谋划,助推永川区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4 油菜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及绩效分析

4.1 油菜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在高产示范核心示范区,始终坚持新技术、新模式的产量效益探索,着力破解油菜生产比较效益低下问题。多年来,先后组织实施油菜新品种和适应性比较正规试验、油菜集中育苗与稻田秋冬季综合利用、油菜翻耕移栽、油菜免(少)条播、油菜免(少)耕撒播、油菜免耕机播、油-蔬两用、稻草秋洋芋套作油菜、油菜免(少)耕移栽以及油菜折薹菜用等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耕地利用制度改革。

4.2 不同创新模式效益分析

4.2.1 不同生产组织模式效益分析

规模种油大户,种植油菜用工要请人,增加了劳务用工成本,但产出高,得到的政府补贴高,其种油经济效益远高于普通散户。

4.2.2 不同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2011年、2012年在五间镇新建村、三教镇陡沟河村同一地点设置了人工育苗移栽、免少耕机播、免少耕撒(条)播、油菜套作秋洋芋、油菜套作秋冬叶菜和油蔬两用的示范探索。

4.3 模式推荐

4.3.1 适度规模经营可大幅度提高种油效益

0.67hm2以上的规模种油大户平均获得纯收益是个体农户的1.27倍,其种油经济效益远高于普通散户,因此适度规模种油、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油菜产业效益的方向,也是未来油菜种植鼓励发展的方式。

4.3.2 推广应用油菜轻简便化栽培技术是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

推广应用轻简便化栽培技术,尤其是免少耕撒(条)播栽培技术,在不增加生产设备投入负担,又适应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是促进油菜产业发展和提高油菜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

4.3.3 扩大间套复种是增加油菜种植收益的重要途径

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实行间套种植或折薹菜用,可有效利用秋冬资源,扩大复种,相当于增种一季庄稼,提高种植收益。

5 油菜加工产业发展

5.1 加工现状

全区有80余个油菜籽加工作坊,散布城区和各镇街偏僻角落和农贸市场中,其设备落后、规模小、加工能力差,日加工能力50t左右,主要以毛油销售为主,不收加工费,以赚取菜籽餠粕为利润(价格2.0~2.4元/kg),每个加工作坊年盈利3万~5万元。

5.2 加工产业发展方向

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在组织实施产油大县建设和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创建项目的同时,在项目实施地配套建设1~2个菜油深加工企业或业主,增添精炼、脱色、除杂等配套加工设施设备,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

6 油菜关联产业的发展及经济社会效益

6.1 共同打造黄瓜山梨花·菜花复合赏花节

以黄瓜山4000hm2优质南方早熟梨基地为载体,把油菜高产示范创建与城郊型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产油大县地位建设为前提、以品种统一(更换)为基础、以高产示范创建为抓手、以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主体,共同打造层次错落、黄白花色交映、花海延绵的复合型“黄瓜山梨花·菜花赏花节”,大力发展修闲观光旅游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6.2 引导加工增值

积极引导永川区域内各油菜籽加工生产企业、加工业主和作坊,特别是川东市场和黄瓜山地区的加工业主,建立“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着力创建优质品牌、提升优势产业,提高菜籽产品增加值。

6.3 促进养蜂业发展

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养蜂业,增加植物性健康食糖来源,拓展油菜增收渠道。

7 油菜产业发展思路及设想

7.1 继续巩固和发展产油大县地位建设

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主导品种推荐制度,加强良种采购,加强“双低”油菜品种推广,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品质。合理安排使用高产创建资金和镇街高产示范工作经费补助,切实调动各基层政府重油抓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的普及,提高油菜单总产水平,辐射带动全区油菜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7.2 加强机制体制创新转变油料发展方式

推广应用油-芋、油-菜、油-薹2用等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免少耕撒、条播轻简便化栽培技术,全面加强高产高效技术普及,提高油菜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转变油菜生产和发展方式,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7.3 大力发展产后加工提质上档

有目的安排专项加工扶持资金,在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配套建设1~2个菜油深加工企业或加工业主,尤其针对黄瓜山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加强“黄瓜山小磨纯榨菜油”品牌的打造,增添精炼、脱色、除杂等配套加工设施设备,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该特色品牌。

7.4 大力拓展油菜产业增收功能

深度拓展以“黄瓜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核心的油菜休闲观光基地建设,形成以南大街-吉安(黄瓜山)、胜利路-茶山竹海-三教-板桥、南大街-来苏-宝峰、南大街-卫星湖-五间-何埂-朱沱、中山路-陈食-临江、中山路-大安-金龙、胜利路-双石等“七条线一点”呈放射骨架的休闲观光区,着力打造层次错落、花色交映、花海延绵的复合型黄瓜山“梨花·菜花赏花节”,促进休闲观光旅游增收。配套发展养蜂业,增加植物性健康食糖来源增收。

7.5 紧密院地合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机制建设,实施力量互补,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农科院特色作物所等科研单位技术专家的智力资源,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等能力优势,整合产油大县、高产创建的项目、资金和技术平台,狠抓轻简便化栽培技术、高产高效复合种植模式研发,增强品种和技术贮备,提高基层推广技术实力,强化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樊时勇(1968-),男,重庆永川人,专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吉林地区水质质量分析 下一篇:安顺高山红茶初制加工技术